【马文辉《刘邵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附三部六病之调神汤资料】 (来自马文辉教授主播《刘邵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 原方】生石膏30克、生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掰开。
      【煎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方义】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林伯良在《小柴胡汤证的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个病证的基本状态是柴胡主证及肝证:如胸满,烦惊,谵语之类。外部证及内部从证:如身重,xiaobian不利之类。同时他根据以上基本状态,把症状进一步推广。他认为:
         1、胸满方面,可以把胸腹膨胀,心下紧张,或往来寒热等,看做类似证。从惊烦来说,烦惊即烦闷易惊,常可兼胸腹动悸,气上冲而烦惊,精神受劳,因此,可发生失眠多梦,精神过敏,容易兴奋,或眩晕头痛耳鸣等。严重的可发生谵妄,发狂癫痫等。例如,《类聚方广义》称:“本方治狂证,腹胸动甚,惊惧逼人,兀坐独语,日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又治痛症,时寒热交作,郁悲愁,多梦不寐,或恶接人,屏居暗室。”徐洄溪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2、从外部及内部从证说,在上述柴胡主证及肝证的结合下,如麻痹、水肿、半身不遂,四肢倦重或疼痛或牵搐等,以及失精、阳痿、月事失常等,都可和身重,小便不利看做类似的症状。
        经过这样推广,就可使本方适用颇广的范围”,它不但可以主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兼治其他许多病。
         总观此方,它是一个互相拮抗的标准的复方。方中共十二味药物,是由四对矛盾八个矛盾面组成的,即包括寒热、补泻、升降和收敛八个方面:寒有黄芩、石膏;热有桂枝、川椒;补有党参;泻有大黄;升有柴胡;降有苏子;散有柴胡;敛有牡蛎。
        由于本方的药性是四对矛盾的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拮抗,互相牵制,保持着平衡状态,所以使方子变得既非热,亦非凉;既非补,亦非泻;既非升,亦非降;既非敛,亦非散。各药此时都不表现出其个体特性,而成了一个同一性的即协调性的方子了。因此,临床上选用它治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还是恰当的,实践证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方中小柴胡汤针对胸满,协调整体,石膏、牡蛎针对心烦、心悸,车前子针对小便不利和身重,桂枝针对身重不可转侧,大黄针对谵语。 
     【组方特点】本方既然是由四类互相矛盾的药物共处于统一体中,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那么,当矛盾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必然遭到破坏,而显示出寒热补泻的个性来。这就提示我们,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药的用量,就可以使方子的性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灵活性。可以适应我们在临床上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需要。比如:
       石膏一两和川椒一钱这个比例基本上是保持凉热平衡的,若把石膏用量加大到一两半、二两、三两,而川椒量不变,方就变得偏凉了;反之,则又可变成偏热的了。至于加多少,减多少,则视病情而定。
        桂枝、川椒同属热药,通常用量是三钱,若病证热重,用量就要减少,或只选用其中的一味即可;反之,若寒重,可有选择性的加大用量。例如,有畏寒肢冷者,还可用附子代桂枝,以加大温性。
        以上这些灵活的变动,即是用药之妙处,这些妙处光靠抄死方是无用的。为什么有些方子在老医生们的手里能治好病,一抄到我们手里就不灵了呢?除了辨证问题外,就是不知灵活用药。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了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驾驭方药,运用自如,那时,无论是前人的方子,还是自己的组方,才能像神qiang手中的武器一样,弹不虚发,百发百中。所谓“妙手回春”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成为现实。
      【适应证】阳亢气滞类病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及梅尼埃综合征等。
     【临床指征】脉学上常提到“舍证从脉”的问题。而本证则是其例之一,临床上不论遇到的症状多么复杂,只要有聚关脉并上鱼际脉者,即可舍证从脉,使用调神汤治疗。
         聚关脉:是寸关尺三部脉都集聚于关部,即独关脉显现有力,而寸尺脉弱或不见者之谓。此脉乃情志长期不舒,气久郁滞所致,非二三年不成。此脉不见于脉书,是临床多年摸索出来的。
        聚关脉类似于短脉,多是阴阳失调,气郁之候。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短则气病。”又《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
       上鱼际脉:医籍里有所论述,但均未详细其证治。本脉的特征,是脉过寸部而达腕之横纹上,甚至上溢于掌之大鱼际肌。轻则切之跳动,甚则可望见搏动。此脉从历代描述,认为是阴阳失调,情志激昂,气亢所致。
     《灵枢·脉度篇》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难经·三难》滑寿释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三难》又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目》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吴道远《女科切要·调经门》曰:“……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
        从以上引述看来,多认为上鱼际脉是阴阳失调的一种征象,为六欲七情所致,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似。刘氏临床观察,凡见聚关和上鱼际脉者,多具有下列症状:
        头部症状:多有头晕脑涨,记忆力减退,易怒易气,眠差多梦等。
        心部症状:多有心烦嘈杂,心悸惊恐等
        胃肠部症状:多有胃脘满闷,消化不良等。
        四肢症状:多有疲劳无力,甚或小腿肚痛,酸软,有的可有轻微浮肿等症状。
       以上诸症状,可以同时都有,也可是侧重于一个部位,当由病之久短,素体好坏,病情轻重而定。
      【用药反应】医生开方,病人吃药,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无非是好和坏两个方面。好的病人赞赏,坏的病人惊恐,往往要找上-门来询问。这就迫使医生要懂得方药的反应。所谓坏的反应,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药不对路,把病治错了;一是用对了药,而药本身就有副作用,或是邪正斗争的必然反应。对于这些,都应该是胸中有数。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这种情况下,犯错误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误用了药,还固执不变,一错到底,贻害于人;一是用对了药,由于对药物的反应胸中无数,病人上-门一找,就吓得赶快停药更方,使药数不达,同样贻误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调神汤服用后,可出现下列反应:
        1、由于本方是洽本为主,是协调显效,效果通常较缓。多是用药数服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三十剂主要症状才有好转,故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不要因三两剂药不显效而更方。
       2、通常都有缓泻。有的日便二三次,有的四五次不等。有的一周左右复常,有的时间更长一些。这些情况,是机体协调过程中推陈致新的反应。由于推之者陈,陈非体内应存之物,泻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必多虑。
        3、少数人有头晕头昏。约30人中有一人开始服药即觉头昏头晕,是药物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的反应,多六七日自解,不必理睬。
       4、极个别人有嗜睡。临床上碰到个别人服药后出现嗜睡,一连六七日,甚至唤不醒。有人往往为此惊慌多虑,怕致不良后果。这种现象可能是大脑矫枉过正的一种补偿性反应。由于原来失眠日久,欠下了账,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状态,欲补其亏空,是一种好现象。临床观察,凡出现欲睡嗜睡者,常是由病到恢复的转变标志,还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
      【临证加减】凡具有本方证(聚关脉或上鱼际脉)者,不论兼有其他何证,均可用本方合兼病方或兼证药治疗之。
       1、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小麦60g、大枣30枚);脉滑者,本方合bai虎汤。
        2、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5g、菖蒲10g、郁金15g。
        3、癫痫:本方加钩藤30g、远志5g、菖蒲10g、珍珠母30g、地龙10g、或加六神丸。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4、共济失调:本方加远志10g、郁金15g、王不留30g。
       5、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黄芪120g、葛根120g、王不留30g。
        6 、梅尼埃综合征:本方加六神丸。
        7、高血压:本方加夏枯草30g。
        8、失眠严重者:本方加朱砂2g、琥珀2g,吞服。
         9、扭伤后肢体瘀血疼痛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10、慢性腰背关节疼痛者:本方合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川椒、甘草、大枣)。
        11、胃脘胀满者:本方合枳实芍药散。
        12、腹胀痛者:本方合三核二香汤(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小茴香、木香)。
         13、输卵管炎:本方加桃仁30g、王不留30g、当归15g。
        14、卵巢囊肿:本方合攻坚汤,加桃仁30g、小茴香30g、川楝子15g。
        15、牛皮癣:本方合祛风利湿汤,桃仁承气汤。
         16、阴萎:本方合大黄附子汤(大黄10g、附子10g、细辛5g)。
         17、再生障碍性贫血:本方合医黄丸加当归15g、黄芪30g。医黄丸方:硫酸亚铁50丸、白术30g、茵陈60g、黄芩15g、车前子30g、神曲60g、鸡内金60g、陈皮60g、山药30g、大枣10枚。
      
        ♥不可执一方,治所有失眠。
(0)

相关推荐

  • 三阴三阳六经病的脉证应用要略(中)

    天堂鹤 一品医堂 昨天 3.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 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脉法对应: ...

  • 少阳病包括最多,用好了疗效最神奇,其中有少阳权变法

    柴胡桂枝汤证一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邪在肌表.所谓外证未去也.伤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则呕.微呕者.邪入未多也.支结者 ...

  • 干货分享:柴胡桂枝汤可以这样用!临床上多...

    干货分享:柴胡桂枝汤可以这样用! 临床上多用于以下几种病证: ①少阳病证与太阳病证同时并见,即胸胁苦满或胁背作痛,而又见有发热恶寒,或肢节烦疼等,用本方治疗效果甚佳: ②肝气窜证,发病特点是患者自觉有 ...

  • 柴胡桂枝汤‖经水适来感冒案【第721期】

    上期原医案 岩某,女性,34岁. 3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舌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 ...

  • 刘绍武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中枢汤

    刘绍武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中枢汤   三部六病全息方                                                   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

  •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录音版)》读书笔记

    黎崇裕读书笔记 医学就这两个核心:"准确的辨证,有效的处方"(第8页) 古代医学的辨证,连整体证和局部证也分不清.所谓整体证,就是太阳.阳明病等,就是整体上出现的证,它有易变性,变 ...

  • 刘绍武三部六病之四脉定治秘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 ...

  • ​刘绍武三部六病之四脉定治秘要

    文章摘要: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 ...

  • 最全总结!刘绍武老师“六病”医案举例

    一.六病医案 (一)太阳病 例一:杨某,男,52岁,干部 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热头痛,项强体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屡经治疗,寒热不除,头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诊.视其苔薄白,舌尖红 ...

  • 【刘绍武:“六病”医案】精

    一.六病医案 (一)太阳病 例一:杨某,男,52岁,干部 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热头痛,项强体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屡经治疗,寒热不除,头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诊.视其苔薄白,舌尖红 ...

  • 【马文辉: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方】12

    中医学的历史是一段继承与创新协同发展,扬弃与吸纳齐头并进的历史.当今时代正处于知识大发展.大爆炸.大融合的时期,中医学也需要与时代并进,与世界接轨.三部六病学说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医现代化的典范,是中西 ...

  • 刘绍武老师“六病”医案举例

    一.六病医案 (一)太阳病 例一:杨某,男,52岁,干部    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热头痛,项强体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屡经治疗,寒热不除,头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诊.视其苔薄白, ...

  •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_刘绍武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 2019-02-20 16:50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走进刘绍武老先生倾其一生所研究的"三部六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