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有害心理健康 Ⅱ

事实上,诸葛亮的大包大揽,成功地抑制了众多脑子的转动。而且,因为诸葛亮事无巨细统统“躬行”,以致当时蜀国“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他亲自受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身为丞相不能从琐事中抽身,他说:“非吾要管,恐人不及亮耳。”——认为自己做得总是最好,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来,这种心理就已经流露出了诸葛亮的悲剧情节。

对比曹操任人唯才、用人各司其职、所有的脑子都在积极运转,真是鲜明对比。

我们眼中的英雄应该是成功者。

而成功与否当以结果评判,如果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那纵使他借得东风、舌战群儒也是自恃才高的聪明人的小伎俩罢了。

还有一幕大家一定印象很深:诸葛亮以女人服饰相赠欲羞辱司马懿,而司马懿收到后欣然披上:“多谢丞相!”

与司马懿的大度相比,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更像是一个自取其辱的小丑,人家司马懿就是不接你诸葛丞相这些花哨的招儿。

心胸开阔方可成就开阔的事业,这样看来,三国角逐谁胜谁负似乎早已注定。

可惜的是,当代文化中,诸葛亮一直备受推崇,逐渐淡化了其事业在三国中最早被灭亡的事实,仅仅因其聪明被尊为圣人;而胜利者曹氏、司马氏却被斥为奸雄。

当代心理学给成功要素的排名:目标、胸怀、勇气、坚持,然后才是聪明。

那么,《三国演义》为何如此明显地扬刘贬曹呢?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被誉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均成书于历史上最没落动荡的明末清初这段时期。

作者的身世中不可避免地随了时代的下沉与不幸,文笔之中自然地流露出对弱者、失败者的同情和对整个时代的不满,并以此让所有遭遇挫折的人从中读出“感同身受”,让所有仕途不顺的人开卷“同病相怜”、掩卷“愤世嫉俗”,让所有怀才不遇的人从中求得消极病态的心理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四大名著有害心理健康,一点儿不为过。

可是,司马家族明明获得了成功,而关于司马氏的正史、野史、杜撰都是寥寥,为何后人心目中都是诸葛亮更有名呢?唯一的解释:所有成功者都保持低调,司马家族应该深谙此道。

其实,越过这段历史的低潮,上溯千年便会豁然开朗: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观点早就不谋而合,比如《论语》、比如《大学》,这些著作成书于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它们彰扬天性、寻求和谐、注重人性、实践成功……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一点上,孔子说的好,做的好;诸葛亮说的差,做的更差。

所以,我们古代的《四书》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四大名著。

物为心之外化,关注成功、关注成功者,才有最大的可能获得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