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最后一批离开故宫的太监,竟然是这样的

“太监”消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过百年,1923年7月,溥仪面对故宫里面不断丢失的文物忍无可忍,这可都是大清朝最后的家当,终于下令“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

谕旨一出,当时故宫内的所有护军全部出动,把宫里面的太监全部强送出宫。这里面也刚刚入宫不久的小太监,也有在宫中呆了几十年的老太监,溥仪皇帝当时也是心狠。

尽管当时的太妃们力争不可,但皇上的圣旨以下,她们也只能作罢,最后只留下留下若干名太监,以供驱使。最后决定除3位太妃、溥仪、淑妃这5个宫各留20名太监外,而剩下的太监只能打发走人。

这些被遣散的太监,可以说他们陪伴着大清王朝走完了最后一段路,当天,这些被大清国抛弃的“遗老”在乾清门内集合,在听宣读溥仪的谕旨的时候,他们还是下跪低头,只不过眼里留下的眼泪,里面充满了恐慌和愤慨。

这些遣散的太监们中,有许多人在宫中当了几十年的差,他们的家就在宫里面,他们被赶出宫后,便无家可归,年轻人好歹还可以在外面讨生活,可那些老太监可怎么办?

由于绝大部分太监都是河北沧县一带的人,在北京也有家,于是内务府出于人道出一笔遣散费,在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太监,即刻携带行李出宫;而老家不在北京且在无处可去的,就暂住在安置点,待拿到遣散费就自己回乡。

其中就有一个太监的安置点叫刚铁庙,当时有不少太监就留在了这里,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还留有7位太监。他们拿到遣散费后并没有离开北京,而是留了下来。

当时穷苦人家的孩子才送来当太监,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早已经不记得家在在何处,只能在一起相依为命,最后的四张照片就是当年记者刚在铁庙拍摄的老太监们。

在北京八宝山南麓,原有一座元朝至正年间海云和尚所建的灵福寺。明朝永乐初年,相传司礼监太监“刚铁”(据考证,史无此人,系明嘉靖年间宦官拟造的人物,举为“宦官祖师”)墓修筑于此,旁边建延寿寺,后改名褒忠护国寺。以后成为明朝及清朝离退休老太监年老离宫后的世代养老地,有寺庙、农田、菜园。

当年的褒忠护国寺大门

图为聚集在褒忠护国寺里晚清最后一批离退休太监。

太监们多是没有故乡的人,他们10岁左右就被净身进宫,来到令他们曾想构筑梦幻的紫禁城。来到皇宫后故乡的大门就重重地的关上了。然而飞黄腾达的太监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走入深宫后,便是一生的苦役劳作,甚至可能一生从未见过皇上的面。

图为褒忠护国寺里的老太监。
这些年老体衰的老太监离开皇宫后,大致有三个方向终老:第一类是极少数太监会被至亲接纳,回到故乡养老。但这些人是极个别的幸运者,因为太监入宫基本上为亲人不耻,已被排斥为非男非女的异类,如果不是贪图太监出来有可能带来的那点银子或者基于太监在宫内劳作期间给家乡亲人回馈的供养,那么即使是至亲也很难接纳他们。
       第二类,极少数的高级太监管家,比较伶俐能干又能攀附上宫内关系,属于混得好的,一生工作攒下了些资产,在京城买房置地,甚至娶老婆收过继儿子。有闲不住的,继续受聘给有钱人家做管家,颐养天年时也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顶级的例子就李莲英,应该算是太监首富。有传言说,他的4个过继儿子各得白银40万两 ,另有一大口袋珠宝。其他各侄儿各分得白银20万两 ,他的两个过继女儿各分得17万两白银。
图为褒忠护国寺里养老的太监。
李莲英在宫中还存有300多万两白银和两箱珠宝,但他早已知道这些财宝不可能属于他了,因此非常“明智”地告诉后人,不要再想这件事了。当然,这些财富只是他所聚敛财富的一部分,而且还不包括数额巨大、价值不菲的几处房产。
图为长了胡子的老太监。
长胡子的太监不在多数,多因为净身不干净或者进宫比较早又开始发育而导致长胡子。众所周知,太监不可能有直系子嗣,都是“绝户”,不但被世俗社会也被自己的亲属所蔑视及抛弃,不仅如此,“挖绝户坟”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的变迁就是“绝户”铲除的最好范例。
      第三类,属于中下层的太监们,地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庵庙寺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动了,就烧香拜佛等待生命终结。图为离退休的老太监。

——————————————

微信改版,不小心咱们可能就走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