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瓦片都很不一般,要说盖房子的艺术标杆,还是得看故宫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联合推出的“华彩世界·琉璃故宫”云展览正式上线。

琉璃在我国有多久历史,它丰富的色彩如何形成?故宫里有多少座琉璃建筑物,背后有什么文化象征?故宫的琉璃门是如何建起来?

通过登录故宫官网,游客足不出户便能一一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琉璃这一具有璀璨色彩的建筑材质有更深的了解。

古代的建筑工匠对琉璃有许多巧妙的运用。例如,我国虽然不是最早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的国家,但一使用就利用了琉璃的防水特性,将它作为防水的屋面材料;相比于巴比伦古城将琉璃大量用作墙体饰面,这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进步。

再如,琉璃瓦光滑且强烈反光,这使得鸟类不敢轻易接近,因此故宫的屋顶上很少被鸟屎污染。

故宫的琉璃瓦

不过,即使不提琉璃实用性的功效,琉璃光是“好看”这一点也够了:夕阳西下,故宫大面积的金顶琉璃瓦熠熠生辉,与红墙一起,彰显着皇家的雍容气度。

琉璃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发展的集大成者就是明清故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绚烂、最尊贵、最辉煌的华彩世界。

故宫的建筑设计无处不展现着先人的智慧。除了琉璃,故宫还展现出哪些建筑之美?其背后又有哪些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故事?

文化:把房子盖得有理有据

俯瞰紫禁城,“大气和谐”是这一轴对称建筑格局给人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整齐排布的城墙、宫门、大殿为什么被设置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格局?这背后都可以找到文化理据。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的恒星分成“三垣”和“四象”,其中四象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天空中最亮、最醒目的北极星则被认作“中天”,古人认为,它就是宇宙和天的中心,所有星辰都围绕北极星运行。“四象”与“中天”落实在故宫的建筑上,就体现为城门与太和殿的关系。

北极星

紫禁城的宫城城墙在四个方向各开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的外围是皇城,同样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午门

皇城与宫城的四座大门内外相对应,暗合了天文学中的四象;而宫城内最高等级的太和殿正好居中,与中天相对应。

这样的布局除了使皇权的神圣地位在建筑规划布局中得以充分体现,也有着皇权对天下四方的统治之寓意。

俯瞰紫禁城

把视线转向紫禁城内的建筑排布,我们又会发现,故宫遵照阴阳五行的规律,力图达成人与天地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中轴线将紫禁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也是五行中的阴阳二区。按照五行学说,东为阳,属木,为生长之意,因此紫禁城中轴线以东建有太子宫、南三所、文华殿、体仁阁等文治宫殿。

西为阴,属金,主杀,为收敛之意,因此中轴线以西建有寿康宫、慈宁宫等太后的修养之地,以及武英殿、弘义阁等武备宫殿。

一条清澈的河水从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经过慈宁宫花园流向东南方向,流过太和门、穿过协和门,缓缓来到文渊阁,又从东华门顺势南下进入护城河。

紫禁城内金水河

这条河把紫禁城的阴阳二区串联起来,像是一条灵动的飘带,让高大的建筑群有了柔和之感。河水来自城西的玉泉山——西属金,金生水,因此按照五行学说,这条河被取名为金水河。

紫禁城宫殿总平面图

紫禁城坐北朝南,南有金水河,北却缺一座山。古人认为只有山水结合才能算是完美的福地,于是将开挖护城河与金水河的土方运到紫禁城北,堆砌成了土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于是这座人为修建起来的“万岁山”成为了紫禁城风水意义上的“靠山”。

中秋节的北京景山

在文化理据的支撑下,紫禁城的建筑在地面上对称地、辽阔地延伸开来,空间序列大气舒展,大而不松散,前后递进更显气势恢宏,彰显着皇家的威仪与崇高、伟大与壮美。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建筑美学。

巧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宏伟的建筑离不开建筑工匠的功劳。著名的皇家设计师以“样式雷”为例,指清朝以雷姓家族为代表的皇家建筑设计师们。

像他们一样的能工巧匠的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建筑才智,将抽象的文化蕴涵用砖瓦的语言一一落实,创造出不可思议的艺术奇迹。

紫禁城的城墙四角矗立着四座角楼,它们“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复杂榫卯结构由何而来?传说,有位神仙给明初的朱棣皇帝托梦,让他在城墙上建立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用于镇住宫城,于是朱棣就将建造任务布置给了工匠们。

紫禁城角楼的倒影

然而,工匠们谁也没见过这样的角楼,他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实现甲方这一“奇葩要求”。

一个偶然的契机出现了。一天,一位工匠出宫城,在护城河边遇到一位卖蝈蝈的老者。工匠仔细端详蝈蝈笼,突发灵感,以此为启发,终于设计并建造出了皇帝所要的新颖别致的角楼。

琉璃瓦顶的角楼在日落时显得格外壮丽,倒映在护城河水里,一虚一实,成为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故宫角楼雪景

我们把视线转向皇城里。保和殿北门之下的丹陛上是一块铺设在三台御道上、重量超过200吨的“云龙石阶”,巨大的龙纹石雕上龙腾云海,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

它的原材料采自距离紫禁城20多公里的房山大石窝,明初建造紫禁城的时候没有任何机械能协助运输,所有劳作都需要人力完成,但这并没有难住故宫的能工巧匠们。

他们在从房山到紫禁城的所经之地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待寒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时候,将井水泼洒在路面上。

待结冰后,再用滚木的方法,将旱船上的大石块用千余头骡子和两万多名民工,一里地一里地往前拖动,最终将大石块运进了紫禁城,雕琢后铺在了保和殿北门前。

故宫建筑内部也有许多精妙的装潢设计。

太和殿是紫禁城建筑中唯一象征皇权的正殿,最为尊贵,殿内所有陈设均为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太和殿的地砖叫金砖,但它并不是用金子做的。这些地砖的原材料来自苏州太湖的澄江泥,经过复杂的捶、晒、舂、磨等工序,以及繁复严格的烧制过程,成砖后不涩不滑,可以达到断之无孔、敲之有金玉之声的极佳状态。

泥土经过奇妙转化而成的金砖,虽然经历了600年的踩踏,至今依然如墨玉一般油润。

太和殿的龙椅与金砖

太和殿窗户由直棂与斜棂相交形成若干个等边三角形,在三角形与三角形相接处又用金色花蕊、六片花瓣的菱花进行装饰,这让三角形中间呈现出圆形,形成了规格一致、排列有序的花窗格。

这种窗户叫作“三交六椀菱花窗”,是紫禁城中最高等级建筑才有的槅扇样式,有“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的寓意。

斜阳透过花窗照射在地砖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形成细碎的一片金黄。这些花窗就像太和殿的耳朵,聆听着历史涤荡的声音。

太和殿的窗户

防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底蕴深厚、凝结了工匠智慧的建筑,光靠“独自美丽”也留存不到今天。故宫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为其建筑及居住在其中的皇室家族配备了各种防御性措施。

紫禁城的城墙外四周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为紫禁城提供了一道重要的外围防护屏障。

护城河的功能在于守卫宫城、防洪排涝;护城河分水后经过紫禁城西北角城垣地下暗沟,流入城内,成为金水河,其功能主要则是消防灭火。

护城河还具有点缀景观的作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难得的鼎盛时期,护城河被种满了荷花,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

护城河和城墙之间设有城垣警卫,构成了紫禁城最外围的防御警卫系统。护城河与城墙之间建有多处守卫值班房,明代又称为“红铺”,曾达36处之多。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将分散、单座的守卫值班房改成了连檐通脊的围房,单兵作战由此升级成了集体作战,护卫与防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紫禁城城墙

紫禁城内同样层层戒备。而除了调动人的力量进行守卫之外,故宫中人也寄希望于调用五行和神兽的力量来防御天灾。

故宫屋顶大面积使用金黄色的琉璃瓦,红墙金瓦成为故宫标志性的特征。然而,有些建筑却是例外:用于藏书的文渊阁的屋顶使用了黑绿剪边的琉璃瓦,这是因为黑色主水,能克火

文渊阁内的柱子被装饰成了深绿色、楹窗是黑褐色,这些颜色的运用也与实际功能相匹配——藏书最怕火,所以一切能生火的颜色都要避开不用。

抬头看看太和殿的房顶,你会发现正脊上采用13块中空琉璃瓦件拼合而成的装饰物“鸱吻”。鸱吻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位,传说它喜欢眺望,又能喷浪成雨,因而被装饰在屋脊上,以起到镇火的作用。

瑞兽在红墙上的投影

建筑除了要防火,也要能应对暴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向外伸出了1142个龙头,大雨滂沱之时,三大殿殿顶流下的水柱及大殿台基上的雨水向四方奔流,经龙头向外吐出,迅速流到大殿下面的庭院里,奔向暗渠。

千龙吐水,水流如注,升腾起的水雾将三大殿包围成了一座水仙宫——龙头不仅承担了排涝的功能,也形成了群龙聚首、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

三大殿台基上的龙头

然而,防御森严,终有百密一疏。嘉庆年间,清朝国力开始衰退,各地农民起义军争相反抗朝廷。其中,一个名为天理教的教会组织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竟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冲进了宫中,直奔隆宗门,准备袭击养心殿。

宫内的护卫军与起义军在隆宗门展开了厮杀,起义军以失败告终,而隆宗门的匾额上至今还有一个起义军当初射上去的箭头。

-End-

编辑:涵颖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

《故宫里的中国》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