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2016年宁波市中考历史与社会思品命题意图、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6年宁波市中考社会思品命题意图

1从课程目标出发思考命题方向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课程的共同目标。所以,命题要紧扣课程的目标,在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时,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让学生在考过之后仍留余香,发挥德育功能,彰显“立德树人”的学科特色。

如第17(4)、19(3)题都是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避免空洞的说教与乏味的灌输,积极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考生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既是知识和能力评价考核的过程,也是思想洗礼与精神升华的过程,更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2从学科特质出发构架命题思路

1.立足基础,体现考试要求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试卷要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从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板块来看,“选择题”较多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当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直白的回答,而是需要“转一个弯”来选择。“非选择题”注重将学科知识融在问题情境中,注重设问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保证大部分学生能拿到基础分,又有合理的区分度。

2.关注能力,凸显学科特色

本学科担负着组织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职责,所以,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必须放在能力考查上。如:考查学生从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和设问阐释观点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在知识的考查上,也强调知识的脉络、体系以及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如第17题,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历史的方法,巧妙地创设主题情境,整合相关素材,考查了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灵活运用史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第18题,结合人口抚养比趋势示意图,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3.注重渗透,反映学科综合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考试是综合性文科测试,学科领域较为宽广,势必要增强学科的综合性。这里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综合。因此,命制试题应更多地从这些方面考虑并加以落实,而不是简单地“拼盘”知识。

如第16题,整道题以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这一乡土材料为载体,学科知识从地理到历史再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国情,基本技能从读图能力考到运用多方面知识、多角度去剖析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原因,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4.贴近生活,彰显时代气息

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真实,彰显生活的张力,是提高命题信度的根本路径。所以试题的取材除教材资料外,还应注入时政热点、乡土资源和学生生活等鲜活的时代元素,从而彰显时代特色。

如本试卷的第1、2、4、7、12、13、16、20题密切联系了时政热点,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国家建设和发展,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第19题以学生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更自觉地履行公民的社会义务,与违法行为作斗争,以合法的方法维护自身的权利。第16题用到乡土资源,这浓浓家乡情愫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3从客观评价出发设定评分标准

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题目答案是唯一的,需要统一得分,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题目则注重开放性,其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放性题答案是多元不唯一的,评分注重采意不踩点。

如第20(3)题,“你赞同甲、乙两同学哪一观点?说明理由。”答案可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既保留原有得分点,又使答案有伸缩度,不局限、不拘泥,学生可围绕经济建设、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等多角度回答。不仅能考核学生知识的广博性,也能测量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

总之,本卷命题继承和延续了往年试卷成功的经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原创性。卷面清新活泼,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语言表述力求严谨。(命题组)

试题及参考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