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陈旅游好去处
江山大陈旅游好去处
说起浙江江山市,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古道,是大家熟知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对大陈古村,却是知之甚少。这次,我与学生何庆丰、好友范国粱一同来到了江山市大陈村。
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政府所在地。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大陈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永乐初(约1403年)由徽州汪氏迁入,经后人苦心经营,人丁逐渐兴旺,并创建了一个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古村落。古村落的建筑以清代为主,现保存有古民宅、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111处,其中汪氏宗祠为杰出代表。
浙江江山市大陈古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走近大陈古村,最为典型的古建筑汪氏宗祠已赫然眼前。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徽派民居历经岁月洗礼,散发着历史深沉的韵味;白墙黛瓦,青山环抱,青石板路被无数后人踩踏,昭示着历史。
江山大陈村,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大陈村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
村中的古建筑鳞次栉比,楼阁亭台,搭配有致,以清代建筑的为主,至今还遗存了众多完整的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79处,青石古道3000余米。其中,省重点文保单位2处,市重点文保单位19处。2014 年度CCTV十大最美乡村评选,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大陈村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9年7月28日,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19年12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价认定大陈乡大陈村为国家森林乡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源自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爱其山环如城,水潆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及至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其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青石铺砌的村巷,逦迤曲折。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的三进二天井汪氏宗祠与二进一天井的文昌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都建于清代中晚期、现存较为完整的43幢民居,用材用工均相对简单,装饰质朴。白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特色。
大陈汪氏曾以“家弦户诵”、子弟“锐志书籍,蜚声艺苑”名噪一时,族人汪开年(新士)系西冷印社早期会员。但大陈汪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崇教办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嘉定(今属上海)县丞、族人汪膏在村中创立萃文会和萃文义塾。其后汪膏子汪乃恕扩大义塾规模,在衢州设立环山试馆。1909年,汪乃恕将义塾改为“萃文初级小学”。1942年,曾任浙江省嘉善县长、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参事、福建税务局局长等职的汪膏族孙汪汉滔,创办了“大陈初级中学(萃文中学)”,当年录取新生150人。此后,萃文中学又举办高中班,将招生范围扩大到衢州、常山、龙游、开化等地,学校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教学质量与县立中学齐名。建国后,萃文中学改为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历时七年,为衢州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此后,大陈一直都办有中学,大陈汪氏薪火相传致力办学的精神与历史,更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和佳话。
位于大陈村口的汪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共有三进二天井五开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幢建筑坐西朝东,石柱石阶细洁光滑,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牛腿雀替镏金错彩,檐牙高啄,脊瓦如鳞,犹如琼楼玉宇降落山村野处,令人叹为观止。
宗祠的门楼豪华气派,门顶三重出挑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门前设石台阶三级,门两边为青石柱,柱础硕大规则。门楼有麒麟牛腿、人物故事牛腿、狮子戏球牛腿等,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村里还设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现在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陈村崇尚教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族长汪喜“为培士久远计”,创办萃文义塾和萃文会,族中子弟,不论男女皆可就读,名扬浙西南,纵使沧桑变幻,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延续至今,位于祠堂北侧的文昌阁见证了这一古老山村的历史传奇。
近年,大陈村充分挖掘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等传统,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大陈村成为中国村歌发源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这不仅带动了周边村落的村歌创作,还激起了当地村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成为江山市古村落文化保护和有效传承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