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再说秦印的特征

本文发布秦印作业第十五方,作业之前,让我们略微再回忆一下秦印的特征。

秦统一六国,国祚仅15年,但对印章的制度、文化、印风、官名、印材等均有一定规定,这使印章史出现了极大转折,因此,秦印在中国印章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比如:

1、从秦代始,有了监印官。秦在少府设置“符节令丞”来专门掌管玺印,制定御府六玺的制度。2、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用玉质材料的“玺”,臣下用的印称为“印”。卫宏《汉旧仪》卷上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对于长期的封建中国来说,这些规定基本沿用了下来。

(皇帝信玺封泥)

总结一下,秦印具有了如下特征:

1、篆法:秦印印面文字用小篆,与秦诏版、秦权量、诏铭文字字体相一致,后又发展出相应较适合方形印面的摹印篆,字体形体倾向横平竖直,文字姿态介于古玺文与缪篆文字之间,笔画虽有方折,但均方中有圆;

(秦官印中的田字格)

2、形状:秦印官印多为方形,一般尺寸均在2至2.5厘米见方之内,不像古玺一样形状不一,方圆变化相对丰富。

3、界格:秦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界格,以区隔印文,半通官印及部分私印为“日”字格,也有极少数为“口”字外框。

(秦印中的日字格口字格)

4、朱白文:秦印几乎全是白文,且几乎全为凿制。

5、“玺”改“印”:皇帝印称“玺”,不再作“鈢、鉨、尒……”等,统一用“玺”字;臣下印用字均为“印”,“印”的末一笔往往横行一半以后就向下垂,后变为末笔到头时再向下折垂,也有少数不折垂的,同时又规定不同的官阶、秩比所使用的印材、绶带种类等。

6、印纽规制:印纽多为鼻、瓦纽,与战国玺印纽制相似,但一般鼻纽之鼻孔较薄,印身有坡、台两层或三层。

本文发布我们篆刻作业秦印部分的第十五方“邦司马印”,如图:

(邦司马印)

印面四字,邦司马印,这方印因为印文圆润平整,类似汉铸印,于是,最初有人认为这是一方汉印。

依文献所说,汉代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以“国”代“邦”。汉代诏书引用《尚书》“协和万邦”改作“协和万国”就是例子;陈直《汉书新证》一书说:“两汉'邦’字,在官名、地名、人名、经籍上,皆改作'国’字。在诗赋碑铭中,因叶音关系而迳用者,亦有不避讳者。”但在不得已而用时,邦字写法常作变异,据此,沙孟海先生断定这是一方秦印(《沙孟海论书丛稿·谈秦印》,上海书局出版社)我们认为合理且准确。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相应的汉印中几乎找不到“邦”字的篆法,但现存秦印中的“邦”字却有可供对照的篆法,如图:

(邦司马印中的“邦”)

显然,这个“邦”字相较其他印,要圆润得多,曲笔也多,其实,这其实就是秦印的“方中带圆”的篆法特征。相应的,“马”字的篆法也特征明显,如图:

(马字的篆法)

这个“马”字,上大下小,四条“马腿”并不均匀分布,这与后来的汉印“马”字篆法差异很大。临摹和创作秦印,都要注意这样的特征:文字笔画粗细基本一致,在“田”字界格约束下整齐规范,但并不呆板。

(印字的变化)

其实这方印中的“印”字也值得一看,也不同于一般秦印与汉印中“印”的篆法。整体上与“马”字的气质相仿,憨憨朴朴,文字上下两大部分大小变化丰富又有呼应(“马”字上大下小,“印”字上小下大),临摹时需要注意。

再说一下界格。

界格的优劣势:秦印里的界格,使印面得以统一划分为四个小格,有了这四个小格,印面被分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印面”,每个“小印面”中文字不受左右或上下字间的干扰,秩序感增强,这是界格的优势;由于界格的存在,印面四字各自占位,彼此之间全无礼让、顾盼、揖让、关照之情,这是界格的劣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