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学时代,被迫的考研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于是,我国本科教育开始扩招。1999年,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高等院校开始了大量扩招。随后,大量本科生生毕业后,研究生也开始了扩招,扩招速度迅猛。国家用研究生扩招在延宕本科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大学毕业生也躲避着就业的压力而普遍走上研究生考试的路。

201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突破80万,第二次研究生考试的我就在这80万人之中。我的第一次考研是失败的,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便产生了数次的犹豫与徘徊,但最终还是就业门槛的压力推促着我。有调查显示,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来说,首要的原因就是“就业压力导致的”。

所以,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三大就业问题成为了我国的三大就业难题。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的因,就业难催生了考研热,导致了研究生的扩招,而后是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学历社会的导向催生出很多荒诞的招聘启事:诸如某大学对宿舍管理员的招聘以研究生+党员的条件,比如高速路口收费站也以招收研究生为要求的招聘帖子,比如有的地方环卫部门公测管理员要求本科学历等等,在啼笑皆非的背后,我身处其中,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模样。

令人矛盾的是,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准备在2017年到2020年对研究生进行新一轮扩招,扩招人数30万人,这一扩招幅度,相当于2005年到2016年的扩招幅度。而推免制度主要集中于985、211院校学生,造成很多非985、211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想要考研,非考研的课不上,忽视大学综合教育的初衷,形成了恶性循环。考研不是学有余力,而形成了另一个更高维度的高考一样的存在,叫应试考研。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畸形的诸如“三个985”的学历歧视,要求本科985、硕士985,博士985的。即研究生985毕业也都不行,而要看你是否是本科985。市场上现在存在太多这样学历歧视的例子。所以现在大学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就变成了文凭致上,而非学习质量致上的问题。但是,研究生扩招依然会持续,就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于是,国家在2017年12月19日,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这就是大学与企业相结合,这本是与职业院校相挂钩的,然后不得不推及到了本科院校,这就有点变味了。就像南环瑾在很久之前说的大学生进大学先问的是我学了这个能挣多少钱以及有没有用,他说这是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那一套。他说是需要改变的。

但这改变是很艰难的。对于大学与就业率相挂钩的社会认可程度来说,什么时候大学成为了一个督导学生就业的基地了,这本身与大学这两个字相背离。

但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个实用的社会,诸如老百姓拜的任何一路神仙只要管用就拜,不管用就不拜喽。学而为仕,这就是科举与做官挂钩的中国考试传统,也是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的精英选拔策略。但是大学曾经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曾抛开了那些功利与实用,自五四以来就是一个自由驰骋与思想碰撞的地方。我们总是听说以前那些作家学者的大学生活如何纵酒高歌呼朋引伴,自由讨论与学习,似乎现在都成了一种遥远而古老的神话了。

当我接收到大学寄来的就业去向的表格的时候,我也想像梭罗一样,随心而填,但是我并没与他那种在湖边建一个木屋远离尘世生活的勇气,因而只能略带烦躁的填上研究生在读。其实,对于漫长的学生身份,我的内心总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处境。

我是经过了二年极其漫长的独自考研复习生活,漫长到几乎焦虑到崩溃的复习日子后终于——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考上并不代表成功,可在漫长的复习生活中,就像你高三复习备战高考一样,考上了并不代表成功多少,但是“考上”就等于“对得起漫长而煎熬的复习生活”这个等式是成立的。我的考上是在第一次考试失败时,放弃了继续考取211学校的机会,选择了家乡的一所普通大学。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就是一种转弯,一种妥协,一种半服输的成功。这种成功总是如鲠在喉。就像是一场战役,你打赢了,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样的感觉。

总是有感于很多周遭的人还在坚持考研的人们,向自己当初一样在坚持去完成那个等式的自我抚慰。比如那些考研的有第一次的,二战的,三战的,甚至是四战的。有考研机构的辅导老师爆料称有人为了考上北大,考了8次!我的天,考出了一个抗战终于胜利的征程,那个人考上后真的应该举办个仪式,在自己家的房顶上昭告天下:我终于他妈的考上了!

考上了,告慰自己八年抗战般的煎熬的复习岁月。但是然后呢?大学生遍地都是,导致研究生几乎遍地都是了。那种曾经自由烂漫的大学生活使得很多有所上进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变成了苦行僧,与高三那一年疯狂做卷子基本毫无差异,这种恶性的趋势使得很多学生开始质疑研究生学历的价值以及到底自己该追求什么?除了漫天的考试,自己还有什么能力可以自信地依靠呢?这样对于考试自信的学生是中国应试教育漫长磨洗出来的记过,它焦虑着很多中国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除了会考试之外什么也不会,这种焦虑感一直在蔓延着,它也形成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时有关精神认可方面的,更难缓解。

更多的时候,我是处于梦游的阶段。比本科时候浪荡的情绪还要低落,原因当然在于学校的氛围低落,这是我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从学校的氛围的角度,那个八年抗战的学生考中了北京大学还是真的值得庆祝一番的。毕竟,那里有着非比寻常的一种学术历史与学术氛围。除此之外,即便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也有很多人依然处在梦游的阶段。他们跟我想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像那个北大研究生毕业后体验了底层送外卖生活所带来的确定而具体的目标,这些简单而直接的目标却带给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这其中的原因仅仅是从思考与研究人类的去向或者世界的走向变成了明天比今天多跑一单以及多了几千块钱的提成奖励吗?

“我来到了你们说的最底层了。”这个北大研究生说,这是一种对于人生活法或者选择的意义的追问,它的答案是究竟我们自己的那些看似自由的选择有多大程度上是社会或者说文化潜移默化规训的结果呢?

曾经在一个娱乐求职节目里听到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激愤地说:“勇敢的孩子去就业,殷实的家庭先出国,求稳的性格当公务员,学术理想去考研。”而另一个人却说:“考研在目前的就业压力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人人近乎必须选择的道路。”一个说的是“学术理想”,一个说的“就业的压力”,很明显,后者更现实。

既然研究生已经扩招,那扩招之后它的学位论文的严苛程度因为翟天临事件导致更加严苛,这就导致了目前最大的矛盾出现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研究生教育系统里的人都对学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而研究生的工作又是事务性多于研究性的工作,很普遍的现象是读了二年到了写论文阶段导师直接抛给你题目,你硬着头皮为了学历社会的导向是死是活的要拿下却最终力不从心,被导师劝退。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却是一个缩影。

那个老板说的四种选择,我周遭的同学出国的有,不几个。考公务员的,不几个。考研的与就业的应该是最多的了。考研失败的,继续着考公务员的路。直面就业与延宕就业。而现代性下的就业犹如魔鬼或者是幽灵一样,它使我们躲避,使我们因焦虑而被限制了手脚,总觉得横亘在我们前方的是个未知而危险的世界。但大学里难道就是个安乐窝吗?我想是你忘了马加爵事件了?我想是你忘了复旦投毒事件了?我想你这么快就遗忘了那些研究生被导师逼迫自杀的事件了?

后大学时代里青年们的选择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中,悲欢难料,正如人生一个样,一时心急,慌不择路。

但我也只能说,短的路会被长的路覆盖,长的路会被更长的路覆盖,所有的道理与对错都在路的尽头,而你我现在正在路中央,苍茫一片,不知南北,无问西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