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职场管理经验杂谈
财会职场管理经验杂谈
谈谈关于职场经验学习积累的问题。
有一位同学曾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提到说自己的财务总监不喜欢教下属,每次去银行的时候,都是这个财务总监自己去,从来也不带着下属去,那自己应该怎么办。
在职场当中,怎么样才能学习到经验?
其实这个话题在我们很多年轻人当中、甚至包括我们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朋友们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自己的经验积累从何而来,有没有人能够可以教自己。
我要给大家讲一点,我们要知道,职场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场,相互之间大家是有一种竞争关系的,是有一种利益关系的。
所以说我们在职场的时候,如果把希望寄托于让别人来教自己,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误的。
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就会说,“那好了,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我经验怎么来?没有人教我,那我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还是要给大家讲,我们很多时候,求人不如求自己,我们要自己去想办法。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被动变成主动。因为我等着别人教,那是一种被动,但是如果我能想办法自己去学会,那我就是主动。
我们读书这么多年,大家习惯性的养成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别人教自己,自己是一个接受者。这样一来,大家从内心里面不自觉地就会有这种想法:最好能够有人教我,或者是在公司里面有一个师傅,或者是在公司里面两年能够有个轮岗。
但是我们要知道,公司是干嘛的?公司不是培训学校,它没有这个义务为大家去做这样一些事情。当然有些公司做得比较好,有轮岗制度等等这样一些,那算是做得比较好的,属于你运气比较好。可是很多公司不是这样,公司更希望的是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出你的价值,让你的价值为公司所用,这才是公司最想要的,而不是想着如何把你培养出来。
所以我们要能够想到这种根本利益上的差别。
另外,从个人角度,我一开始的时候也说了,职场就是一个利益场。很多时候大家是不愿意把自己的那点经验教给别人的。
古话不是说了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很多人是不太乐意教的,一是怕经验被别人学去了,对自己会产生威胁。第二,教别人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我经常说,教别人是什么呢,就是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交给一个生葫芦去做,然后,看着他把这一切做得乱七八糟,你还得帮他去收拾。
这就说明什么?
这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吃力、非常不讨好的事情!
而且对于人家来说,人家又能获得什么好处呢?人家也没有什么好处!人家既然没有好处,为什么要去教你?!
所以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把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
在职场,人家教你,那是人情;不教,那是本分。
所以总结下来,不管是从公司的需求面,还是从老员工或者说有经验的或者主管层来说,往往都没有这个积极主动的意识去教大家。
那问题就来了,那作为年轻人或者说经验不足的时候,要学习些经验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做呢?
我的看法是,一定是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讲。
第一,如果你是做基础岗位的。基础岗位往往是属于操作层面,操作层面是什么呢?就是有规则可循的。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想多学一点,比方我是做AR的,那我想看看费用那块是怎么样做的;我是做费用,我想看看成本那块是怎么样去做的等等。
在这种层面上的时候,我们最好是和这些同事们要搞好关系。在平时的时候多帮人家去做点事情,自己先把自己的工作忙完了以后尽可能地多帮人家去做点事情。而且大家中午一起吃饭大多是会在一起的,可以和人家多交流。这样慢慢地你就可以去学会别人在做的一些事情了。而且人家也会在不经意当中慢慢地来教给你。因为对他来讲是有益处的,可能是帮他干活了,或者是请他吃个饭什么的,大家反正关系不错,人家也不会于碍于这一点不教你。或者说这也只是一点基础性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你学会了也不会对人家影响很大。
这是指基础层面,那么到了主管层面,主管层面有很多东西、很多做法、很多决策、很多决定,不是像操作层面这么简单、有规则可循。很多时候真的就是一种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只有自己多去看、多去观察、多去把自己代入式进行思考:这件事情如果交由我来处理,我能够做成什么样子?我的处理方法和人家处理的有什么样的差别?
比方说,你看到总监在处理一件什么事情,他进行处理的时候,那你就假想,如果我是这个财务总监,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来做这件事情,我的方案会是做成这样子吗?如果我和他做得不一样,那我的差距在哪儿,差在哪儿、不足在哪儿。
反反复复地对照检查、对照思考,你的这种管理意识、管理思想就一定能够提升快得多。
所以说,这种时候,我们要自己有积极主动的思考意识,而且要有一点偷偷学艺的概念。
因为说实话,做到管理层、做到主管层的时候,有时候你的优秀可能就会对别人产生威胁,这个时候人家就会有所顾忌了。但是如果你可以通过这种自我的思考方式、自我的偷偷学习的方式,你一定会进步得很快的。
因为我到的是大公司,我是一个新人,别人所有不愿意做的事情,没有关系,我来做。多做一点,你反而是可以多学一点。而且能够获得同事们的好感,能够不断去观察别人在做什么。
所以虽然公司规模很大,很多东西、模块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是我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把这些东西慢慢琢磨透了、琢磨会了,到最后反而是整个部门里面我是属于最健全的、最好的了。因为别人都是负责自己那一块,反而我的提升是比较快的,这个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在职场学习经验的时候,如果你作为基础职位,应该怎么样去学习,如果你作为主管职位应该怎么样学习。
还有一点,我请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多思考,一定要多去代入式的思考,这样你学习起来才会快,而不要简单地把很多东西只是当一个故事听,或者只是听一耳朵就结束了,那样吸收就太慢了。
聊一聊财务职业风险的话题。
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话题很难说得太直白、太清楚,大家要多从意思中去体会。
经常我在QQ群里面会听到同学们说,“做我们财会工作,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意思是我们的薪水不高,但是承担的风险却很大。
也有同学问我,“老师,你看我面对的一些风险,作为财务人员怎么样才能规避这些风险?”
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我们绝大部分的财务人员。
老实说,我年轻的时候也一样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对于财务风险,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我们首先说,风险肯定是存在的,不管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企业,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我们财务人员来讲,通常面临着两个风险,一个是税务上的,一个是融资上的。
不管是税务上的还是融资上的,说到底都和财务报表有关。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在税收上,会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对于大的企业来说,税务往往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在融资上又会有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现实当中,上市公司经常会爆出来一些案例,如何去虚增它的利润等等。
虚增利润意味着什么?虚增利润就意味着税收上它肯定是多交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去虚增呢?很简单,因为大企业它有融资的需要,不管是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还是银行融资等等。它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资金量,当无法达成业绩的时候,它只有通过报表,所谓叫优化的方式也好,或者叫美化的方式也好,或者叫造假的方式也好来提升报表的业绩,这种案例实际中我们看到很多。
一般说到偷漏税的时候,往往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说,我们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就是不管在大公司还是在小企业,往往都会碰上财务上的风险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如实地去做财务记录,但是,公司往往会有一些“客观需求”让我们去做。我们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该怎么样办?
我要说的是,风险想完全规避,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这也符合了经济学原理,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
我们既然想要获得一份收益,风险我们一定是要承担的,只是说我们风险承受的程度,我们要去承担这个风险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这个风险是不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所以我从来不谈什么叫规避风险,都谈的是可控风险。
不管我们在企业里面做财务,还是到事务所去做审计,都是如此。我们看到现在事务所审计出问题的也很多,有哪家事务所敢说审计报告从来没有给企业放过水?
不可能!
这是一个经济现实的问题。
那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我认为我们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把握好度、控制好度。
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比方说我们涉及到税务问题的时候,第一当然是要给老板先去灌输合法纳税、正规纳税的思想。当然我们知道这只是能够起到一部分的作用,尽量地让老板能够去合法的纳税。
但是当出现有一些税务上老板非要你去做的时候,我们要去考虑这种风险企业到底能不能承受。我一直强调的是千万不要去涉及到虚开发票和骗取退税这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还有千万不要去销毁账册、销毁财务记录等。
在融资上,我们也知道,很多企业在融资上报表会做一些优化、会做一些所谓的调整等等,这时候我们也要考虑企业去做这部分融资的时候,最后是不是有偿还能力,或者说我们的抵押品是不是能够覆盖到后面风险。
这两个风险是不一样的。
融资的风险,是一个时间性风险,只要到后面还上了,就没什么问题。税务上的风险,相对来说是一个永久性的风险,只要后面被查到了,那它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考虑、要衡量的是这种风险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老板到底能否承受。
从根本上来说,我更建议大家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资本,有了这些能力,有了这些资本,我们就有了主动权,当我们发现企业风险、自己的工作风险过大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做自己的选择。
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比被迫去做这样一些事情,甚至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总要好很多。
所以我建议大家,完全规避风险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一定要衡量好这种风险,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企业来说,对于老板来说,可控程度到底有多少。
最终来说,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身的资本,才是最根本的道路。我们有了选择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去选择那些相对风险比较小一些、可控性更强的企业,这才是最根本之道。
从指标计算谈谈财务的思维
现在谈一谈财务指标计算的问题。
前几天的时候,QQ群里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公司的应收账款比较大,大客户拖欠问题比较严重,应该怎么办。
我跟他说,你先算一个指标,用应收账款的余额除以月均含税销售收入。
我说了这个以后,群里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这个公式。
也不能怪大家难以理解这个公式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学习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在书本上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公式,这很正常。
但是,我们在日常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要做财务经营分析、要算一些经营指标,这时候我们要考虑怎么样使我们的指标计算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能够让管理层更好去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公式。
有时候我们用公式算出来的结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能说明什么,大家应该有这种感想和感触。
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计算公式。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有一笔产品销售的时候,我们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很简单,借: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金。
我们再看看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是应收账款的余额和月均的含税销售收入。那分值计算的结果不就是欠款账期、不就是应收账款的周转时间吗?
举个例子,月底的时候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有一千万,当月形成的销售是三百万,再上个月也是三百万,再上上个月是四百万,这些加起来就等于应收余额,那账期、应收的账龄就是三个月。
有些同学们可能会说不对,我们学财务管理的时候,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不是这么算的。
那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公式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周转率和周转天数的公式一起看一下。
周转率公式是销售收入除以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周转天数是以360天除以这个周转率,换算后则周转天数等于360天乘以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除以销售收入。
我们再继续换算,如果我们把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60,公式不就变成了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除以日均销售收入了吗?
对比初始我的公式,用应收账款除以月均含税销售收入,只不过分母是把日变成了月而已,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账龄为几个月。
实际和理论的结果是一样的。
可能有同学说这样还是不对,因为书上理论公式的收入是没有包含税的。
这确实是二者的差别。
但是我认为,从现实来说,应收账款余额包含了增值税的销项,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讲,销售收入要包含销项的税金,这样算出来的天数、算出来的周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资金占用的时间有多长。
所以,我们要能够把公式和实际直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计算过程和结果能更好理解也更符合实际。
比如,我们按理论公式去算出周转天数的结果,如果老板觉得这个结果不对,我们往往很难知道该怎么去找原因、也不知道这个差异可能会在哪。
但是如果按我们初始说的那种计算方法,肯定能让老板直接领会:我们现在应收账款是一千万,这个月有三百万没收回来,上个月有三百万也没收回来,再上个月还有四百万没收回来,这些加起来不就是一千万、账期不就是三个月吗?
非常直观。
所以我们做经营分析、做财务指标计算等等这样一些内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把这些指标计算和实际经营、老板的思维能够结合起来,使他听起来能一下子就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大家更加明白我们的财务指标计算,一定要理解其中的真正经济含义,灵活应用,甚至可以对这些指标做一些变通能够使它更加地合理、更加贴近于我们的实际。
另外提一下,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对内管理分析时,应当把应收款中包含的某些客户的预收款剥离出来,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应收款账期时间,以免因为预收款的影响而“被平均”。做对外的指标分析展示时,可以把预收款包含进来,使指标计算结果更加好看。
这就是内外分析的差别。
前景、方向与思维
上个周末和伙伴们进行了一场线下交流沙龙会。
一天的时间过得很快,虽然有点辛苦,但是真的很开心。与大家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候,是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气氛也非常、非常地热烈,感觉我们这个群体在一块儿,真的犹如一个大家庭。
去年的时候,我就希望给财会行业工作的同行们讲一点什么,也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帮助一点什么,所以当时一直在思索,能够给大家讲什么呢?
当然首先想到的是讲知识点。
可是后来觉得,财会行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涉及到的知识点真的是太多了,浩如烟海。而且每一个人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应用到的知识点又往往是比较有限的。如果这样讲法的话,真的有一点大海捞针的感觉。
后来又想想是不是可以给大家讲一些技能。
这个可以讲一些,但是也同样具有适应性的问题。因为大的公司、小的公司环境是不一样的,包括公司的管理文化上也是不一样的。别的企业应用得很好的一些管理技能,在另一个企业去应用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那么的适应。
所以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应该在职业成长上给大家一些经验,或者说给大家一点点的借鉴、帮助和思考。
因为我也想到了自己当时的成长,不也就是这样一路慢慢走过来的吗?
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都涉及到具体场景应用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把知识和技能与我们的现实很贴切地结合起来,往往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比较好一些。我们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还是为了自己职业上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通过这些发展,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使我们在发展中的成就感更加强烈一些,这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所希望得到的。
说到底,工作也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从我们跨出校门到进入这个职业,往往会出现心理和思想上的巨大反差。
首先从职业前景上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说财会这个工作没有前途,操着那啥的心,拿着那什么的钱。不管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这种意识都非常非常多。这就给我们带来了职业前景的困惑:
我做这个职业真的有用吗?真的有发展吗?
尤其和其他职能同龄人相对比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收入比别人差好多,也更加会增强这种困惑。
另外,在工作内容上,我们的工作内容很重复,我们把一些数据花了很多时间把它做出来,但是你会发现好像被重视程度不高,或者只是觉得你做了一点该做的事情,同样又会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有,在职场关系上,财会经常会碰上很尴尬的、或者说比较痛苦的职场关系。
你坚持原则,别人会觉得你思想太古板,当你不坚持、变得灵活的时候,又会被觉得做财会怎么可以没有原则?
这一系列都构成了职业成长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迷茫,或者说没有方向感。
因此,从这些角度考虑后,我想应该给大家更多一些职业成长上的、职业发展上的帮助。
首先,我希望自己能够给大家作为一点职业榜样的作用。
我并不是说自己做得有多么的好,但是我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财会职业它其实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对于我们比较迷茫的时候,或者说还没找到方向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识别和借鉴。
就像我当年职业发展过程中一样,如果没有我贴子当中我所遇到的、我所看到的那些职业领路人,比如说像金小姐、刘部长她们,如果没有看到她们,我不会认识到财会可以做出很好的、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知道财会做好了,可以一样获得别人所希望得到的那种薪酬或价值认可。
其次,希望给到大家一些努力的方向。
我一直都说,大家都是学一本书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工作以后会分化得这么大。这里一方面有一点运气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在职业方向上不清晰,或者说不知道方向在哪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职业规划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应该朝哪些方向上去努力。
最后,希望给大家讲一些思维。
开始我想讲这个的时候,我觉得很忐忑。因为思维是空泛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它又是影响非常、非常大的,这部分应该怎么样去讲、大家又能不能接受呢?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很欣慰,也很开心,我们很多的同学、很多的同行都逐渐开始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只有有了正确的思维,我们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的工作场合实际地、很好地应用出来。
思维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尤其重要。
通过今年线下的交流会,包括上周末和大家的交流,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的思想、思维已经变化了很多。我们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上我们这种工作思维和方向的确定,我相信大家在不远的将来,在财会这个职业上都能够发展得很好。
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坚持学习、坚持思考!
职场思维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职场思维方面的话题。
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经常会说到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说过,包括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
这往往是我们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者没有得到比较好的结果的时候所提出的一句话。通常这句话说出来以后或者是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会越想越来气,越想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越想越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这没有错,因为人性本身都是这样,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很正常。
在生活当中,我们有这种想法,比如和家人或者朋友之间有这样想法,都可以理解,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职场当中,希望大家最好不要有过多的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心情上的不愉悦,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思想上的烦躁,而且到后面很可能会慢慢地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的发展。
当自己的付出不能给别人带来益处,也就是真的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时候,在职场上,最好把这个付出放在自己的心里就好了,拿出来讲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别人真的不会太在乎你的苦劳。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确实有点不近人情!虽然道理上能讲得通,可从感情上来说,还是会有一点难以接受。
但现实就是现实,尤其在职场,我们应该还是理性点比较好。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够体会并不是别人所有的付出我们也愿意去买账。
比如在任何一个城市,基本上都会碰到发传单的,不管是在学校门口还是大街上,这种发广告、发传单的人都非常、非常多。比较好一点,我们接了以后就直接找一个垃圾桶把它丢掉,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摆摆手,不要对方来烦自己。
那么他们有没有付出?
肯定有!
商家要印这些印刷品、要请人去发这些传单,他的付出应该说也是很多,但为什么我们对他们的这种付出就不领情呢?
很显然,因为我们不感兴趣,觉得没有意义,甚至还可能觉得比较烦。
有些同学会说这个例子有一点不一样,这个例子中,我们跟他们之间是陌生人,而我们通常说苦劳功劳的时候,是在熟悉的人之间,是有一定的感情时才会说这句话。
这也正是我想跟大家强调的,您觉得在职场上谈感情,合适吗?又现实吗?!
在职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往往是下级对上级说的,可是也不要忘记,上级通常也流传着一句话叫“慈不掌兵”。
对于上级来说,他要很理性地、不能带有过多情感地去处理很多的事情。虽然比较冷酷,但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也很正常。
企业不是福利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在当前市场竞争下,如果一个企业太多地考虑情感、人性化,那这个企业想活下来都很难。我给大家推荐过纪录片《美国工厂》,美国在工人保护方面确实做了很多,但是看看美国工人的那种状态,大家就能明白制造业回流美国有没有可能。
很难!
对于这个意识的话题,认识清楚以后,我们在心态上、在心情上就会好很多,就不会老觉得自己委屈、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可以比较理性一点来看待所经历的事情,比方我们努力付出,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但是付出如果没有给其他人、没有给企业产生有益的效果、有益的价值,这时想得到一个结果,要求就显得有点多了。
这就是对等交换的问题。
这也是大家考到证以后,为什么收入没有直接增加,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付出了、有价值,但是老板没有发现,没有给到能够和这个价值相对等的结果,也很简单,市场上欣赏人才、想找人才的老板特别特别多,为什么非要跟着这个老板呢?换一个就是了。
但我们要清楚,如果我们没有产生所谓的功劳,也就不要把自己的苦劳拿出来给别人看了,这样除了可能会获得别人的一点同情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实质意义。我们到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好好审视自己的不足,为什么自己的付出没有产生实际有益的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哪儿,把这个不足弥补起来,这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佳有利的,也是对自己未来最公平的一种做法,而不要指望等着别人对自己有所同情。
职场当中,没有那么多的同情!
现实中更多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在我们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在没有取得别人能够认可的成果的过程中,奋斗的路往往是孤独的,也是比较辛苦的。这当中很可能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受到别人的嘲笑等等。这时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需要有很好的坚持、需要有信心、信念,才能坚持一路走下去。
别人获得了鲜花、获得了掌声、获得了一切,那都是经过前面漫长的、孤独的、辛苦的奋斗过程走过来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我们只要知道这条路是通往我们想要的目标、方向,那么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奔、按照这种方法去走就好了。不管别人说什么,按照自己的努力去做,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坚持自己,往往才能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最后迎来彩霞满天。
转变我们的思维,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到自己能不能给别人带来有利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付出。
财务拒了,老总签了
有一位同学给我发消息,倾诉了他工作上的一些苦恼,主要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费用报销方面的问题。
有些业务人员的费用,财务认为不合规定或者超标,财务就给他拒绝了。然后这些人员就拿了单据去找老总签,结果老总把这些单据全给签了,业务人员返回头再到财务这边来报销。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就会很苦恼。
这样一来,人家还怎么会把财务当回事,人家还甚至会觉得:你看你故意卡我,但又怎样?我在老总那里说得上话,老总都给我批了,你就得给我钱。
这种事情在不少公司财务工作中都会碰到,也会为此而烦恼。
明明对方是违规的,财务坚持公司的制度,结果老总破坏了制度,那最后让财务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我在《费用管理专题》里跟大家讲过,对于这样的事,我们要学会带有一些情商的方式来解决。
几乎所有的管理都相对灵活,每个人的判断不一样,处理方式上当然也不同,甚至包括对制度的认识上也不太一样。
有些公司老总会觉得:没有关系,制度是我定的,我说了算,我现在说谁可以那就可以。
对于财务来说,我们当然希望严格遵照制度执行。
但是严格遵照制度执行,就会出现什么呢?老总会觉得:哎呀,你要灵活一点,现实情况是怎么怎么样,你不能这样死板。
所以会令我们无所适从。
我倒觉得这样的事情处理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样比较聪明的办法,也就是工作不能完全非黑即白,不能让老总觉得财务真的很僵化、很死板,只会死套制度等等。
那具体怎么样做呢?
我的经验和看法是: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还是要看发生的频率。
如果只有一到两个或者说情况很少,我觉得财务在这件事情上不要太大惊小怪,就是个案而已,有些人就是可以和老总关系很好。
财务把他拒了,他去找老总签了,签了就签了。每个公司总会有几个老总特别欣赏的人、特别信任的人、或者心腹能够得到这样的特权。
财务应依据二八原则,我们要管的是基本面,而不是去管每一个特例。
我们也管不了每一个特例。
所以,如果这种频率很少,没关系,不去管他。出现这样的人,就视若不见。即使他在你跟前得意一下,你也不用去在意他。
每个职场不都有这样的人吗?!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出现很多这样问题的时候,财务应该要想一想了,不能任由这样下去,再这样下去会对财务工作有很大的危害。
那应该怎么样做呢?
我觉得这个时候财务要和老总沟通了。
沟通什么?
应当注意,毕竟人家是老总,千万不要去指责他:你怎么不按制度执行?你为什么要破坏制度?你这样让我的费用怎么审?你让我还我怎么做?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老总,你的下属这样来指责你或者这样来跟你抱怨,你心里会怎么想?
你一定也很不爽!
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比方说:老总,您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确实不应该,这么多的人来麻烦您,这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您看我们在工作程序上是不是可以做一点调整?第一,不要让这么多的人都来麻烦您。您是老总,工作很忙,为了这么点小事给您增加工作量、增添您的麻烦,我觉得过意不去。是不是这样,以后我来先替您把把关,我会把这些例外的、我们认为和制度不相符的费用先集中起来,当然我也会把原因都了解清楚,如果完全不符合,我们就把它去掉,最主要的是我把这些总结起来,一次性来找您报告,这样对您的工作量就不会增加那么大。我在前面为您把关,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您来决定,您有例外审批权,您知道哪些虽然给他破点例,但对整个公司业务发展是好的。
你觉得这样跟老总谈,老总是不是会觉得舒服很多?
他会觉得:财务是在为我考虑,不让那么多人天天来烦我,而且还先替我把关,很好。
站的角度、说的话不一样,听的人心里感受就不一样。
想想看,这样实际上不也是在帮财务自己吗?
为什么老总拿到这些单子他会批准?
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他觉得金额不是很大。
财务确实有时候会对一点点的金额也卡,但是他觉得这个金额不是很大,不必那么啰嗦,业务来了,就给签了,签了赶紧走。
其次,他不想影响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他觉得需要鼓励一下,否则这些人干活可能积极性没那么高。
最后,有时候业务人员找他签的时候,一定不会说财务好话,这时他也会觉得财务是不是太死板了,应该要缓和一下。
这样一来,反而把财务放进坑里了。
可如果像刚刚那样沟通,我们可以避免什么、又可以给财务带来什么好处呢?
第一点,不会让业务人员直接拿着单子去老总那里了。
第二点,不会给他们在老总那里告你“黑状”的机会。
第三点,能够维护财务审核的严肃性,而不是人家拿了老总的签字回来倒逼自己。
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方式可以增加和老总沟通交流的机会。
有时候关系就是这样,多交流、多沟通,关系就会慢慢地拉近。无形当中、慢慢地跟老总之间的工作关系、工作配合度就会更加地好。他会觉得财务做事情真的还是蛮不错的,财务的一些思路、一些东西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跟他交流了。
所以,财会的工作,有时候看起来很难、很烦。不管对上还是对下,出现违反规定、违反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让我们很为难,但是只要我们学会变换一种方式,我们的工作同样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同样可以让我们做起来游刃有余,同样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害处,反而有帮助。
您觉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