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冀|| 永恒追求 坚贞执着 ——王永贞先生的人生之路

永恒追求  坚贞执着

——王永贞先生的人生之路

文/黄冀

王家屏是山阴人的骄傲,繁茂的王氏后裔当然也不愿、不会辱没祖宗。王氏第二十三代裔孙王永贞是山阴文学、教育界的骄傲。我为结识永贞先生感到格外高兴,而了解了他艰辛的文学创作之路后更为之惊叹。

永贞先生在重修王家屏墓碑文前留影

公元一九五O年一月二日,伴随着共和国成立后隆隆炮声的余音,永贞幸运地降生在新中国的土地上。由于贫穷,加之南洲庄地处多见石头少见人的佛宿山脚下,幸运降生的他随之开始了多艰的生活。

童稚的兴奋

南洲庄村是山阴县的文化村,设有完全小学。永贞的小学生活就是在家门口度过的。初小时,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启蒙老师赵登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抬爱他。所以,他一直是赵老师掌上的“明珠”班长。小学三年级时,刚接触作文课的永贞,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模仿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写了一篇《班级干部个个要牢记》的歌词。赵老师虽然没能满足他“让同学们唱”的要求,却抚摸着他的头,踏踏实实地表扬、鼓励了一番。并且在“六·一”儿童节的墙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这件事至今让永贞兴奋不已。

他说,小学阶段教他的老师都是出类拔萃的好老师。所以小学时代的永贞各门功课都很出色,尤其是作文,常常贴堂。而且,每年“六·一”和新年的墙报上必然有他的“作品”。就是这每年的庆“六·一”和新年墙报,鼓起了他写作的信心。

1962年,不足13岁的永贞升入设在后所村的初中。当时全县的初中生只招收四个班,县城的山阴中学设两个班,玉井和后所各一个班。南洲庄完小一下考取了5名,而永贞年龄最小,升入初中他也是最低龄的。在应县念高中的哥哥说:在语文上多下点辛苦好,将来出身社会用处大。哥哥看了他的作文后赞道:识字不少。为兄的两句话在幼小的永贞心中掀起了涟漪,从而在作文上更多地倾注了心血。记得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题为《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的作文,同学们有写赶猪的,有写值日的,永贞觉得写这些事太平常了,做不到标新立异,便写了“上山背柴”的故事。老师阅后批道:读了你的文章,如同看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从此他视作文课为最偏爱的课,写作的特长逐渐显露出来。上初中时,徐培民老师让写“支持亚非拉、声援印度支那”的发言稿,并规定一个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和永贞同一组还有一名好学生已被定为发言对象。永贞想:只要自己写得好,或许也会有发言的机会。待老师逐一阅卷后,真把永贞换了上去。

升初三时,永贞的脖子上起了一个大包,请假二个月,恰恰误了升初三的考试。当时的规定是开学一个月后可补考。父亲说他年龄小、个子低,建议留一级。这样永贞的初中读了四年。直到“文革”开始,他也就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那个时候,先是推迟招生,后来干脆停止招生,那来那去,开始在“广阔天地”接受父辈的再教育。但是至今,永贞从心底感谢着中小学时期的老师们,为他开启了酷爱文学的大门。

苦涩的记忆

永贞对昔日穷困的生活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他忘不了曾是信用社主任的父亲,因每月27元的工资养活不了全家老小八口人,便于1959年回乡务农。为了早日打清缺粮款,父亲在大雪天上馒头山背镐柄、锹柄。寒风呼啸,天寒地冻,常年的劳累使父亲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病。儿子念书没钱,父亲咬住牙不让儿子辍学,把家里能换钱的全部换了钱,象铜质的灯盏、铜锌(旧时锁大柜的圆盘)等等。卖在没有可变卖的,就向人借钱。奶奶怕他父亲一时想不开,让他跟着出去。可是父亲摸着儿子的头,语言坚定:你不要跟,我不做那没的。与其做那没的,就不让你们念了。所以至今永贞感激他父亲的开明和坚强。

永贞先生工作照(抱病完成王家屏文集译注)

永贞忘不了困难时期的窘困生活。成人每天四两粮,根本填不饱肚子。那时,他吃得是七成。人们便把玉米芯晒干,石碾上碾成面和上黍子面吃糕。吃了这种糕,便不下,大便一次,血迹斑斑。而荞麦花子竟然被饥饿的人群视为一等好吃的,荞麦秸成了二等好吃的,碾成面后掺和上点粮,成了佳肴,撒下的尿都是绿色的。

永贞记得吃过又精又粘的榆树皮、椴树皮糕,吃得个个脸肿头大。为了果腹,村庄周围的杏树皮、榆树皮都被剥得干干净净,俗名叫毛莠的草籽也采了个精光,玉茭霉(黑穗病)也吃光了。地上的没有了,再向地下发展,刨出白草根,晒干后碾成面也是食物。那个年代,不论能吃的,还是不能吃的,只要能填饱肚子,都要试一试。窘困的生活一直影响到永贞长大成人,造就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大,婚姻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尽管身体没有残疾,可他那样的家庭,竟然连个媒人都不愿登门。母亲把儿子的婚事当成了最大的心病,街坊邻居办喜事,别人去看热闹,她却闷在家里不去。好心的表叔给他介绍了个对象,竟然是个弱智女人,让人不敢相信。

多艰的生活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形成了他永远乐观向上的禀性。

 耕夫的奋斗

初中毕业后,永贞回了家。他是个直言直语的人,对当时的看法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非坏事。可从此他就永远失去了念书的机会,他还想继续读书呀。命运是不由他的意愿为转移的。恰在此时,哥哥高中毕业后分配当了教师,随即娶妻另过。十七岁的永贞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队里按全劳力定出勤,对付走半天也得请假。大年初一曾挖过大口井、修过水库。农村的活除场面上的外,他全都干过。而干的最多的是耕地,记忆最深的也是耕地。因为他是左撇子,长时间的割田导致胳膊肘又肿又痛:而捆庄禾太费衣服,往往捆一秋烂一件衣服,而他哪能烂起呢?只好当起了耕夫。秋天耕地,天快亮就得出去,早饭送到地里吃,之后一直干到半后晌,中午不吃饭。耕一亩挣三分工,往往耕完三亩,近日暮才回去,还得干半个工的营生,任务是去地里背割倒的玉米杆之类,然后点上马灯夜战铡草喂牛,还可挣5分工,一天下来挣14个工分。

春耕是不能连晌干的。早晨出去,中午必须回来。因为春天的牛瘦弱,中午不吃草会爬墒累倒。下午人畜吃饱后再出去。春耕后还要耱地,这项工作最费牲口。由于永贞体轻,故经常耱地。人站在耱的后梢上,手扶牛屁股,整个身子必须得挺直,牛才能拉得动。春天的牛屎是稀的,牛拉得稀屎一股股喷在人的脸上、身上。一个青年人经常带着牛屎昧,可想而知他心里是啥滋味。

永贞先生在海南疗养留影

我的脑海中闪现出永贞年轻时的身影:身穿一件烂皮袄,腰系一截烂麻绳,肩负沉重的铁犁,手提空了的饭罐子,还得赶上几头执拗的牛,疲倦地蹒跚在田间的路上。牛脾气来了,把耕绳撂在地上,捡耕绳间饭罐子打了也顾不得,再赶紧追牛。一来二去,他被气得真想放开嗓子大哭。秋末冬初,饭送到地里已是冰凉。一阵西风刮过,沙土落了一层,也只好将就着咽下。父亲说:罐里多盛糊糊可保温。可一罐子糊糊进肚,用不多长时间肚子就又嚷开了。母亲只好在糊糊里面再埋上几块窝头……艰苦的生活,使年轻的心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离开农村的念头。他手扶着牛屁股,站在缓缓移动的耱上,心想:这样下去别说将来成家立业了,就是连自己的生活都难维持。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靠知识赢得未来的生活。

刚开始的学习是有目的而无目标地学习,凡是白纸上的黑字都要看。铡草回来,不论多迟,他都要去大队部找几张报纸,新的、旧的一股脑儿拿回来,从头看到尾,包括天气预报也不放过。有时父亲已睡醒一觉,见他还亮着灯学习,便道:睡吧,明天一大早还耕地哩,看那些有啥用?永贞当时的想法是:我是十八岁的姑娘纳屎介——闲时纳下忙时用。当兵、当工人根本没有自己的份,尽管是红五类,但是自己没门没窗没依靠,家庭贫困,脾气耿直,讨不到干部们的欢心,当然在这方面不敢有奢望。只有钻进报纸堆里,才能找到一丝乐趣。之后在拉动磆碌时,完成每天20亩的任务后,不顾劳累还要写上几句。不管多累多难,也从未间断过。有时还要无偿地给大队写些材料什么的。爱学习肯钻研的劲感染了周围的人。1969年,后所公社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永贞被吸收进去编写节目,诸如表演唱,小戏曲,采用之后永贞满怀欣喜,很受鼓舞。

永贞忘不了时任县财税局长康爱对他的帮助。当时康爱在南洲庄下乡,与农民实行“三同”,永贞和康爱作伴。在老乡们心中,财税局长是个大官,但是由于老康平易近人,所以没有人叫局长都叫他“老康"。老康是从部队下来的,每晚都要学习好长时间。他学习理论,永贞也跟随着学习。但他当时并不懂得多少政治理论,主要目的是多学点文化。他穷,他脏,但老康不仅不嫌弃他,反而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永贞当了村团支部书记,组织青年排节目,搞宣传,都是他自编说唱材料。公社团委召开会议,要求每个村支部都要发言。永贞每次都是自己写稿,有时还替别人代写,从而有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有的教师因病因事请假,便让永贞代课。今年二个月,明年三个月,半耕半教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无私的奉献

慧眼识英才。I972年后所公社组织教师去南洲庄果园劳动锻炼。锻炼结束,大队干部让永贞起草一封感谢信。感谢信先由村支书在会上宣读,之后又抄写在大红纸上送给带队的指导员赵怀印。赵怀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便连连赞叹“写得好,公社老师也写不成这样”。于是产生了适当时候把永贞从农村拉出来的念头。不久,永贞在许多热心肠人们的扶持帮衬下,去公社当了学区的材料员,并一边写材料,一边还给戴帽初中教语文。岂不知他也仅是个初中毕业生。同对,还办了油印刊物《后所公社教育动态》。自己编辑,自己刻印,印好后报教育局和公社各学校。大家无不称赞《动态》办得好。永贞得知后信心更足了,千方百计采编好的稿件,有时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永贞的工作业绩终于感动了上帝。在社、村的共同努力下,他当了民办教师,结束了以前亦耕亦教的生活,但转正的机会很难轮到他。有一年转正考试,录取线是均分65.7分,他打了65.5分。但是他的语文单科成绩是91分,名列全县第二。当时,单科成绩前几名大多被录取了,他却莫名其妙地落选了。对这一切,他至今仍报以无奈的苦笑。

西沙堆村成立农技班后,永贞于1976年调到该校任教。任班主任,代高中语文,一直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为迎接高考,他把扔下十余年的各门功课作了系统的复习。正在摩拳擦掌报名之际,早年劳累导致的胃病穿孔了。未穿孔之前,他一直硬撑着,疼得厉害吃上几粒胃得宁。而这次他终于撑不住了,倒在了炕席上。那时他在想:大概就在这张席子上了结生命,给奶奶做的棺材却让自己先使用,我这一走,父母也会被惊死……幸亏赵怀印同志挺身两出,从后所赶赴西沙堆,组织老师们寻车、抬担架,连夜送到县医院进行手术。虽说误了高考,但总算拣回了一条命。当年西沙堆村准备参加高考的青年们,都去旁听永贞讲得语文课,他们的语文辅导老师就是王永贞。这一切永贞觉得是命运的摆布,在自己无能为力时,只有相信命运。

高考这条路未走通,永贞仍很安心地教学。l980年,何永龙同志担任了后所乡的指导员后,要求广大教师参加函授学习,永贞主动在第一批报了名。许多人抱的是混文凭的态度,而永贞庆幸第一次这么毫不费力地把汉语言文学的课本弄到手。于是不论是课本,还是讲义,他一字不漏地全部细研深读,课后的习题一题不漏地全做。没有进大学的门,但掌握了大学所学的知识。他从内心深处感谢何永龙给了他这唯一“系统”地学习中文的机会。他说,是何老师把他的生命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1982年,浑源师范办民师班,给了山阴县9个指标。当时后所公社是5个虚指标,各个中心校都经过考试筛选参加县里统考的人员,而何永龙让永贞直接报名参加县里的考试。永贞觉得考不上,何说:别人去是碰运气,你一定能考住。考后永贞名列第四,语文成绩在全雁北区名列第一。学校的门是进了,但此时人到中年的永贞已有家室,加上责任制的分田到户,父母年迈多病……诸多琐事竟使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家务上,浑源师范留给他的只是取得一张文凭而已。

浑源师范“毕业”后,永贞被调到后所中学。校长刘建龙,是永贞初中时的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是硬把永贞要去的。当时其他语文教师一人代一班,由于学生家长的要求,分给永贞的是两个班。有人担心教得多影响考试成绩,永贞成竹在胸:数理化能考好,语文一定也能考好。那时,他自费订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杂志,他又是边干边学。每讲一课必然要借鉴刊物上发表的全国特级教师们的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备课前翻阅多种教学杂志,成了他的必修课。课余时间、节假日,他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从来不玩耍,不逛街,学习是他的唯一“嗜好”。后所中学从高中改初中后的第一届初中生,永贞从初二代到毕业。1986年升学考试,雁北地区语文及格率为15%,山阴县为25-30%,永贞所代的班为96%,在山阴县是绝对的第一,且均是应届生。由于影响大,后所中学开始招收补习生,而永贞又被套上了辕,代起了补习班。补习班有150多人,除本县的学生外,朔县、大同、代县、原平的学生也不少。教室小放不下,把曾为会议室的屋子掏空作了教室。会议室多年未用,屋顶漏天,麻雀时进时出,讲课时也放肆地在梁上吱喳。因学生拥挤紧密,不能生火炉,而讲台上由于水溅得多常常是冻着冰,师生们整天生活在寒冷的“冰窟”中。永贞任班主任,为把学生培养成“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经常穿着大衣立在风雪中数小时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加上他从不懂得休息,就是数伏天也不歇晌,连明昼夜编练习题。每届,他都要编40多万字的练习题。久之,病魔便无情地侵袭了他。

后所中学永贞共代了五届,一届应届生、四个补习班,荣获四连冠之称。除应届班获96%的及格率外,第一届补习班语文中考的及格率为98%,第二、三届均为100%。那时河南一带说起王永贞,没有不伸大拇指的。他却说,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

确实,为了学生的一切,永贞付出的太多了。过度的劳累导致一系列疾病:咽炎、肛裂、骨质增生。有时实在支持不住,后背倚靠墙挣扎着讲课。一度时期关节炎疼得腿拐了,不认识的学生家长以为他天生是个拐子……就这样,他没有误学生一节课。

第四届补习班 1989年9月1日招起后,12月6日永贞病下了。一连输了九天液未见效,诊断为轻度肺气肿,他只好请了病假。这个补习班,他留下了“残工”。有人说,后所中学因王永贞而兴旺,也因王永贞而衰落。之后,后所中学即与乡中合并,完成了短暂的使命。

1995年5月,永贞调岱岳二中任教。此时已患多种疾病的永贞看到别的班主任提前让学生到校,他也不甘落后地和学生同时到校。冬天,气短厉害,骑车上气不接下气,有几次竟小便失禁。每天从黎明6点忙到晚上八、九点,回家后,当医生的妻子又开始为他输液。妻子一边忙乱一边落泪:你这是为了啥?永贞一直是一句话“李伯来老师(二中校长)看得起,要来的我,我就是用命捣也要对得过李老师。”

1996年,山阴县“普九”,教育局需要材料员,有人推荐了永贞。这年47岁的永贞当起了材料员。局领导说:你年龄大了,写上几年也很难安顿。他笑了:我不是为当官才来的,而是身体不好,再在教学第一线教下去误人子弟。是啊,20多年的教学生涯,永贞凭着一股认真劲儿,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同时也“逼”成了一个病人。他说,这不怨别人,自己就这生性,干啥也必须干出个样儿来。不然,连自己也交代不了。所以,他无怨无悔,而且是一只脚走下了讲台,一只脚就又迈上了文坛。

永恒的追求

永贞读小学时就曾有过文学梦,扬鞭扶犁时就更强烈了。最早是心里苦闷不愿和别人讲,满腹话语都倾泻在日记本上——写些格律诗词。格律词诗是他最初的创作。那时实行的是文化禁锢,更多的书买不到也买不起。写格律诗词讲究很多,没有工具书,他便研究起公开发表的诗词,逐字逐句查字典研究平仄。 “研究”也很难摸出头绪。因为有的诗词也不全是按规定的章法写的,有自己的独创。况且,同一个词牌,同一个字的平仄也不尽一致,因为有可平可仄的。他便尽量寻找大体一致的。写出的东西虽比较消极,但总算找到了和自己对话的人,心情格外舒畅。后来,市场上有了这方面的工具书,他见了就买,买上就学。学写格律诗词很麻烦,没有钻劲不行。但是,他不嫌麻烦。往往因为推敲一个字,他好几天时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说,学写格律诗词,对于自己奠定文字功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西沙堆学校任教时,他初中时的同学、时任赤脚医生的温孝贤爱好音乐,人家谱曲要永贞填词,制作了几首歌曲送到县文化馆创办的《山阴文艺》和《春蕾》上发表,受到了高应文、李秀峰等文艺界人士的好评。

去后所中学后,永贞开始了小说创作。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乡武装部部长说雁北军分区要一篇反映民兵工作的小说,找到永贞帮忙。永贞推辞不了,便把这一任务当成自己的练习。写了一篇《十五的月亮》给人家交差。后此小说由朔州市文联在“朔风”上发表,并获犁花春杯优秀征文奖。万子文同志创办《炊烟》报后,他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奶奶的梦》的小说(后改为“灰色旋风”)。

永贞先生和时任朔州市旅游局局长李志斌、山阴县文联主席黄冀在王家屏纪念园

由于他的小说取材于农村,乡土气息相当浓,文风也朴素,所以老百姓很爱读。《奶奶的梦》就颇具影响力。因此,他多次应邀出席了县文联召开的文学创作研讨会,受到了文艺界人士的好评。

永贞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出于爱好,甚至是酷爱。他说,文学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确实,他不会玩麻将,不会打扑克,不会下象棋,等等,凡是“耍”的他都不会,而且他也不爱逛街。业余时间,他不是看书剪报纸就是“耍”写作。凡是文学性的,他都好“耍”,小说、散文、诗词、对联、民间传说和故事,等等。他“耍”这些,比别人耍麻将、扑克、象棋还要红火,还要热煞。他说,如果没有这个爱好,业余时间不知道怎样打发,或许早就麻烦得疯啦。

永贞的文学创作完全是业余的。他的工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认真到容易得罪人的地步。他干啥爱啥,干啥专啥。教书,他给自己定目标,定任务,向自己要成绩,要效益。干了教育行政工作,他钻研教育法律法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改革,深入基层搞调研,分析教育发展的趋势,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调查报告。近些年,他的身体欠佳,他又琢磨着继续搞文学创作,规划着文学创作的前景。文学创作是他永恒的追求。

其人其文

我从1996年来文联工作后和永贞先生相识。数年交往,脾气逐渐相投,对永贞先生的了解也逐步加深。跟他打交道,只有两个字——实在。

永贞先生和黄冀在王家屏纪念园

由于曲折的人生经历,加之文人的本性,他养成了一种不善交际,不会溜须拍马,不修边幅,不贪图享受,不讲究吃穿,只知埋头拉车的性格。对上级从不主动去打招呼,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说假话。因为假话一到嘴边脸就先红了。为应付门面、场面的稿子不愿写,文学创作却能拼命干。永贞的爱好还很广泛,除文学外,戏曲音乐也是他的特长。

永贞先生的生活基础很扎实。他当过学徒工(学过铸工),宣传队里唱过戏,农村耕过地,当过教师,集多项专业于一身。他的文学创作能够取得成绩,首先有这方面的原因。其二是爱好。永贞先生最初的也可以说是终身的爱好是戏曲,因为戏曲是综合艺术。他看戏和别人不同,不看行头好不好,演员的嗓音亮不亮,而是看演员的表演是否突出剧情、主题,演唱是否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唱腔处理是否到位,台词写得如何等等。其三是爱好读书。学校门槛他虽然进得少,但书没少看,古今中外都曾涉猎,且许多著作百读不厌。他看书并不完全只看见红火热闹,他看人家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如何处理人物、事件,如何遣词造句,甚至还要作些批注,写些心得感受。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干啥学啥,所以一名初中毕业生再教初中生,还是公认的好教师。他的剪贴本五花八门,都要分门别类。剪贴,本身就是学习。他贴好后不是束之高阁,还要经常翻阅,甚至把别人的东西融化进自己脑海,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算完。学习,对他来说是终身的需要。

不懈的奋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拾荒心语集》中大都在省、市、县等报刊发表。其小说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方言、俗语、顺口溜运用巧妙,很受读者欢迎。部分格律诗词还被收入《古今名人咏朔诗选》;教育教学论文被《中小学教学教法探讨与研究》和《中国领导干部理论参考文库》收辑。同时,多年致力于业余研究家谱工作,2000年编撰完成南洲庄《王氏家谱》,别具一格。

从一名初中生、耕夫到优秀人民教师、文艺工作者,永贞先生抱着永恒的追求和坚贞执着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最终实现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的人生路必将影响鼓舞着众多的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诚挚地祝愿永贞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继《拾荒心语集》后有更大的丰收。

2004年11月

作者简介

黄冀,山西省山阴县人。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76年山阴一中高中毕业后在雁北地区林科所插场工作十年之久。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山阴县文联主席。著有《难忘那段情》《独来独往》《情不自禁》三部散文、随笔作品集,主编或共同主编有《山阴县志》《山阴军事志》《山阴老区志》《古城镇志》《北周庄镇志》《岱岳镇志》《青春岁月》《印象朔州》《玩转朔州》《朔州导游词》等,有多篇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黄冀||王 疤 子
*黄冀||天道酬勤 ——记拔尖人才李攀桂先生
*黄冀||历史留下他的政绩  ——李满田同志来山阴前后
*黄冀||从“破烂王”到“草根收藏家”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故事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父亲的故事
*黄冀||苦乐年华之一
*黄冀||苦乐年华之二
*黄冀||难忘那段情
*黄冀||第二故乡情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