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驱型成长(四)
这章开头的故事:
马特满18岁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他的妈妈跟学校签署了一份协议,他自己成了自己的法定监护人。也就是说,他可以随意外出离校,他的父母也无法访问他的任何私人信息,包括成绩。
他的妈妈可能希望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她相信马特作为独立个体的能力,他已经18岁成年了,最好自己决定。
妈妈可能觉得这对于马特来说,是件很有分量的事,以至于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事实上,马特肆意滥用了特权,每天都写一张离校单,名正言顺地逃学了。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马特的父母的胆子也很大。这一章将带你走出舒适区,带着你进一步考虑,你作为顾问的角色定位,以及孩子作为决策者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前提是我们要相信,这事儿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你不光要这么讲,还要真正地实践你说的话。有时你会觉得他们的决定很不靠谱,但除非他们已经离谱到一定程度,否则我们还是建议你尊重孩子的决定。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孩子通常就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你来定”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以至于家庭被其最年轻的成员全面统治。
“你来定”与给孩子设立边界并不冲突,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这事听你的”并不是要为孩子提供无限的选择,当孩子知道,有成年人在身边帮着自己做出自己还没准备好做出的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
“这事听你的”也并不是一种操作孩子的套路,你要真心尊重他们,并且必须真正一点一滴地让他们有更多的控制感。
“这事听你的”,真正意思是,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六个理由:
科学站在我们这边:大脑一直都在学着做出艰难的抉择,同时保护自己免于来自无助感的巨大压力。要让孩子在管理自己的压力和战胜自身的挑战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我们要帮助他们把大脑开发成这个样子:习惯并善于做出艰难的抉择。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当我们试图要指导孩子的生活时,我们可能会看到短期收益,而忽视那些长期损失。
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
你并不总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这个答案需要他在你的帮助下自己去探寻。
孩子都很能干,不骗你。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长到14岁或15岁时,他们通常就具有了成人水平的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
明智的决策以情绪智能为前提。孩子有必要去了解,对他们来说,到底什么才重要。
今晚怎么做:
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的专家。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知道,对你来说,做自己是什么感觉。”
找个你可能之前替孩子做过决定的事情,重新让孩子做一次主动的选择。
举行家庭会议。
找一些你为孩子做出的,而他本人有不同看法的决定,分析一下这些决定的成本与收益。
跟孩子讲讲,你曾经做出过哪些决定,如今回想起来发觉很欠妥,以及你如何从中学习并成长。
以上是这本书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下周二再来继续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