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驱型成长(四)

这章开头的故事:

马特满18岁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他的妈妈跟学校签署了一份协议,他自己成了自己的法定监护人。也就是说,他可以随意外出离校,他的父母也无法访问他的任何私人信息,包括成绩。

他的妈妈可能希望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她相信马特作为独立个体的能力,他已经18岁成年了,最好自己决定。

妈妈可能觉得这对于马特来说,是件很有分量的事,以至于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事实上,马特肆意滥用了特权,每天都写一张离校单,名正言顺地逃学了。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马特的父母的胆子也很大。这一章将带你走出舒适区,带着你进一步考虑,你作为顾问的角色定位,以及孩子作为决策者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前提是我们要相信,这事儿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你不光要这么讲,还要真正地实践你说的话。有时你会觉得他们的决定很不靠谱,但除非他们已经离谱到一定程度,否则我们还是建议你尊重孩子的决定。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孩子通常就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你来定”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以至于家庭被其最年轻的成员全面统治。

“你来定”与给孩子设立边界并不冲突,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这事听你的”并不是要为孩子提供无限的选择,当孩子知道,有成年人在身边帮着自己做出自己还没准备好做出的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

“这事听你的”也并不是一种操作孩子的套路,你要真心尊重他们,并且必须真正一点一滴地让他们有更多的控制感。

“这事听你的”,真正意思是,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六个理由:

  1. 科学站在我们这边:大脑一直都在学着做出艰难的抉择,同时保护自己免于来自无助感的巨大压力。要让孩子在管理自己的压力和战胜自身的挑战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我们要帮助他们把大脑开发成这个样子:习惯并善于做出艰难的抉择。

  2.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当我们试图要指导孩子的生活时,我们可能会看到短期收益,而忽视那些长期损失。

  3. 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

  4. 你并不总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这个答案需要他在你的帮助下自己去探寻。

  5. 孩子都很能干,不骗你。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长到14岁或15岁时,他们通常就具有了成人水平的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

  6. 明智的决策以情绪智能为前提。孩子有必要去了解,对他们来说,到底什么才重要。

今晚怎么做:

  • 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的专家。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知道,对你来说,做自己是什么感觉。”

  • 找个你可能之前替孩子做过决定的事情,重新让孩子做一次主动的选择。

  • 举行家庭会议。

  • 找一些你为孩子做出的,而他本人有不同看法的决定,分析一下这些决定的成本与收益。

  • 跟孩子讲讲,你曾经做出过哪些决定,如今回想起来发觉很欠妥,以及你如何从中学习并成长。

以上是这本书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下周二再来继续分享👋

(0)

相关推荐

  • 家有男孩,这4件事尽量少做,或会把儿子“养废”

    家有男孩的父母,相信"望子成龙"的念头,从来没有停止过.相较而言,父母对男孩的期许应该更大一些,毕竟未来社会,男孩的负担更重.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能力,才能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

  • 你是一个“保姆妈妈”吗?

    你是一个“保姆妈妈”吗?

  • 孩子希望妈妈生二胎,但妈妈坚决不想生,怎么办?

    我觉得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要全家人商量的. 我大姐生了二胎,结果老大性格就变了,谁也不想理了,也变得不听话了,她觉得父母生老二是因为不再喜欢她了. 我侄女23岁结婚,24岁生孩子.她对孩子不管不问 ...

  • 孩子并不比你傻:有效培养自驱动孩子,父母能做的7件事

    作者:八段锦原创.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关注我就对啦~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想管理他们很不容易,但是放手又不放心,他们自以为很成熟,其实干的还都是小p孩的 ...

  • 【周二:国外】也许你会放弃歧视——《Gaybybaby》

    最近在美国发生的枪击案在盆友圈似乎没有什么反应,这件事情或许真的离我们太遥远,或许那些被杀害的人离我们很远,或许还会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抱有偏见.出于对现实的责任感,我觉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个少数群体. ...

  • 读书|自驱型成长(十四)

    许多人将上大学视为道路的终点,而且永远停不下来去想象这件事成真的那一天,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大学里的环境与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所经历的环境截然不同,许多青少年在离开家之前,其实还没有发展出应对这种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三)

    这章的题目很有意思,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开篇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每天假装做一个半小时作业.作者评价说,为了什么都不做,这孩子倒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之一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五)

    现在的家长都很焦虑,其实我们现在不应该那么焦虑,为什么?你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我是70后,我小时候家里吃肉还是要肉票的,粮票.肉票,没了就吃不上肉了.我小时候想看个动画片,那得看电视台几点播,时间过了没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二)

    这章一开头就讲了两个故事,亚当是一个15岁的高二学生,上公立学校,哥哥被枪杀,他的情况很糟糕,这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第二个故事就不那么好理解了,同样15岁的萨拉住在豪宅里,在豪华私立学校上学,她的父母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一)

    从这周二开始,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本<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我在群里提到过很多次.如果是喜马拉雅会员或者kindle unlimited会员的同学,可以直接去听或者读原文.没有的,我也建议你去买 ...

  • 读书|自驱型成长(六)

    内驱力,简直是我们最想让孩子拥有的东西了.但尴尬的是,我们不能强迫他拥有对某些东西的内驱力,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只能干等着孩子"开窍"呢?好消息是,书的作者说,我们有很多事情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七)

    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动静结合的交替.这个道理在运动和健身的时候最为明显,间歇训练让我们知道,运动的相当一部分好处其实就来自身体在休息期间的自我恢复. 这在脑科学领域中也同样适用,白日梦.冥想和睡眠都 ...

  • 读书|自驱型成长(八)

    20世纪初,美国的成年人每晚都能睡9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然而电力和科技的普及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们已经比当时平均少睡了两个小时. 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如果你白天会困倦,或者需要摄入咖啡因让自己 ...

  • 读书|自驱型成长(九)

    我们见过很多讨厌上学的孩子.这种讨厌事出有因,在校学生的控制感确实会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走低.他们在低年级的时候还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逐渐接触到了强制性的家庭作业,干什么都要排队,上个厕所都要举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