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网痴有良策
当前,青少年过为迷恋于网络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家长老师头疼的同时应该发现自身的哪些问题呢?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是原因之一呢?8月25日下午:《成才之路》杂志的记者就当前青少年普遍迷恋于网络的现象采访了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曲伟杰老师,以下是采访的整理:
记 者:曲老师,您好。您认为目前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曲老师:目前青少年的心态普遍可以概括为一种矛盾心态。这里所说的“矛盾”并非是自我的内部矛盾,而是外在对他们的认为和他们自己认为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正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茁壮成长,正当玩一派繁荣,而青少年自己的内心却不这样认为,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孤寂状态里。事实上,无论社会多么繁荣,这大千世界与孩子也并没有更多的联系,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还远未落实,家长,老师,社会更多时候盯着的还是孩子的分数,正如高考中考差一分也不行一样。
记 者:那么,青少年普遍沉迷于网络与心态有关吗?
曲老师:当然大有关系,面对孤寂的心理处境,网络为青少年带来了一份生机。网络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三种机遇:
首先,一旦点击,就可以看到一个多样,丰富的世界,这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这代青少年饱受被操作,安排之苦,而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操作世界的机会,这带给他们的是一种革命性的体会。没有网络时他们过的是一种单动生活,一切在父母老师的安排之下,而有了网络,他们有了一种互动的生活。
另外,网络也带给了孩子一个解脱了出来,在网上可以玩所想玩,听所想听,看所想看,这使孩子有了一种“解放”感,可以接自己的意志去做些什么。
当然网络对于青少年也是机遇与危机并存,心理健康的人对互联网应该是收放自如的,否则,就会从操作网络的人变为被“一网打尽”的人,失去了主体性。
记 者: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的呢?与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关吗?
曲老师: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因素之一,另外,家庭教育的专制性和放任性敢是重要因素,专制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解脱的愿望,网络恰为他们提供了解脱方式;放任性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亲情、友情、爱情、网络便成为了其生活的寄托之所,对网络的过度投入恰恰证明了现实吸引力的缺乏。
记 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曲老师:我们应该使孩子成为网络的操作者,而不是网中的鱼。
首先,家庭应该给孩子幸福的,感觉成长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可以当去旅游,但绝不会一去不返,上网也一样,幸福家庭的孩子可以去上网,但绝不会沉于其中不回头。
其次,孩子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孩子应该有多种爱好,网络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孩子除了网络什么都不爱,必然会陷于其中。
三,家庭成员间应该有情,有情感上的相互依恋。
第四,要想让孩子不过度痴迷,我们建议家长要成为网络高手,在网上竞相冲浪,同时又有节制。
记 者:您谈到家长与孩子一起网上冲浪,这让我想起了说了好多年的代沟问题,您如何看得“代沟”呢?
曲老师:代沟问题的实质不是年龄,时代的问题,而是家长的落后,一旦家长智力,知识上落后于孩子,情趣上保守于孩子,还偏要“指导”孩子,必然会产生代沟,代沟如何来“填平”呢?首先,家长应该学习时尚的知识。其次,要读懂孩子的变化。我们不能用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少年、青年、应该读懂孩子的心,顺着孩子成长的自然,以孩子作为衡量孩子的尺度,而并非是以自己,。另外,家长还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家长与孩子双向倾听,在此基础上跟随孩子的成长自然,对其加以引导同时尊重其选择,家长活好自己,孩子活好自己,又何谈代沟呢?
记 者:现在有一种“见面死”的说法,意思就是网友们在网上聊得很高兴,一见面就立刻不再联系了,您能解释一下这种“见面死”的现象吗?
曲老师:网友见面并非百分之百“见面死”,但大多数得“死”。因为自己对于对方的期望总是有限的,而网友主观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以有限为无限,失望的机率必然会很大;另外,“见面死”实际上也是一种彩票效应。彩票的中奖者总是少数,成功率是很小的。
记 者:怎样看待青少年浏览黄色网页的现象呢?
曲老师:首先应该看到,并不是只有青少年在浏览黄色网站。黄色网站之所以能吸引网民还是因为它符合了某些人的需要。青少年的浏览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地方的泳区,有的地方则可能是漩涡,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标致。读懂孩子,帮助孩子找到他想要的东西。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社会与家庭共同努力,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做的少了,不该做的事情必然就多了。
记 者:谢谢您,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