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脑疽门(一则)

世有生痈疽于头顶者,始名脑疽,若对口偏口,俱非真正脑疽也。此疽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俱可救也。大约生此疽者,皆肾火之沸腾也。盖脑为髓海,原通于肾,肾无火则髓不能化精,肾多火则髓亦不能化精。岂特不能化精,随火之升降,且化为毒以生痈疽矣。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以相化,若脑中无非肾火,势必气化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即于脑中髓海自发其毒,较之脑气下流为毒者,其毒更甚。故往往有更变形容,改换声音,疮形紫黑,烦躁口干,随饮随渴,甚至脑骨俱腐,片片脱下,其野狼狈之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又将何以救之耶?此症须问其饮食如何,倘饮食知味,即可用药。方用五圣汤治之。

金银花(半斤) 玄参(三两) 黄 (四两) 麦冬(三两) 人参(二两) 水煎服。

连服四剂,其痈疽渐愈。改用十全大补汤重四两,与之服四剂。又改为八味地黄汤恣其酣饮,可获全愈矣。

是此等治疗,亦九死一生之法。然舍吾法,实无有第二法矣。人生此疽,得于房术者俱多。兴阳涩精,都是丹石燥烈之品,或洗或嚼,或噙于口,或藏于脐,霸阻精道,久战不已,日积月累,真阴枯烁,髓竭火发,遂溃顶门,多致不救。人何苦博妇女之欢,丧千金之命,长号于夜台也。

(0)

相关推荐

  • 痈疽提纲

    痈疽提纲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盖心主血而行气,气血凝滞而发毒,治宜先辨阴阳.若肿 痛甚,烦渴饮冷,发热便闭,脉洪数而实者为阳证.虽严冬必用清凉,以解热毒.若不肿不痛,脉细恶寒, ...

  • 《辨证录》伤寒门(四十三则)

    伤寒门(四十三则) 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退场门渴,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太阳已趋入阳明乎.若徒用干葛汤以治阳明,则头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黄汤以治太阳,则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势必变症多端,轻变为 ...

  • 《辨证录》痹证门(十一则)

    人有两足牵连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卧倒足缩而不能伸,伸则愈痛者,人以为寒湿之成痹也,谁知是风寒湿同结于大肠乎?夫风入大肠,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湿气,亦可同散,何以固结于中,而痛形于两足耶?不知 ...

  • 《辨证录》心痛门(六则)

    人有久患心疼,时重时轻,大约饥则痛重,饱则痛轻,人以为寒气中心也,谁知是虫伤胃脘乎.盖心君宁静,客寒客热之气,皆不能到,倘寒气犯心,立刻死矣,安能久痛乎.凡痛久不愈者,皆邪犯心包与胃口耳.但邪犯胃与心 ...

  • 《辨证录》胁痛门(五则)

    人有两胁作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或时而少愈,时而作痛,病来之时,身发寒热,不思饮食,人以为此肝经之病也.然肝经之所以成病,尚未知其故,大约得之气恼者为多.因一时拂抑,欲怒而不敢,一种不平之气,未得畅泄 ...

  • 《辨证录》头痛门(六则)

    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此病一时暴发,法在不救,盖邪入脑髓而不得出也.虽然邪在脑,不比邪犯心与犯五脏也,苟治之得法,亦有生者.我今传一奇方以救世,名为救脑汤∶ 辛夷(三钱) ...

  • 《辨证录》腹痛门(六则)

    人有腹痛欲死,手按之而更甚,此乃火痛也.但火痛不同,有胃火,有脾火,有大小肠火,有膀胱火,有肾火,不可不辨也.胃火者,必汗而渴,口中臭:脾火痛者,必走来走去,无一定之处也:大肠火者,大便必闭结,而肛门 ...

  • 《辨证录》鼻渊门(三则)

    人有无端鼻流清水者,久则流涕,又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不堪闻者,流至十年,而人死矣.此病得之饮酒太过,临风而卧,风入胆中,胆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其热于脑中.夫脑之窍通于鼻,而胆之气,何以通于 ...

  • 《辨证录》喘门(四则)

    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倘误认内伤,少用补气之味,则气塞而不能言,痰结而不可息矣.治法宜用解表之味.然而,纯补之药不可用,而清补之药未尝不可施也.方用 ...

  • 《辨证录》怔忡门(三则)

    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人以为心虚之故也.然而心虚由于肝虚,肝虚则肺金必旺,以心弱不能制肺也.肺无火 炼,则金必制木,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