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黄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

2019年2月,笔者撰写了《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的文章,经中省媒体传播后,在全国引起了反响。轩辕黄帝一百八十三世孙、姬宗氏宗子姬英明看到报道后,第一次来到靖边高家沟“黄帝冢”,虔诚匍匐:“姬宗子终于找到轩辕圣帝真身陵了!”

白圉山 苗壮摄

轩辕黄帝发祥于陕北,单从拥有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看,陕北黄土高原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心舞台,榆林的山水留下了轩辕黄帝及其部族深深的印迹。

天玄地黄 上苍特制的舞台

黄土高原是地球造化的奇迹,是我国特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大观,这是上苍给中华民族特制的舞台。

据地质资料,约360万年前,青藏高原第四次强烈隆起,改变了世界气候环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风系统。在北西风带强劲的运移中,西北半球戈壁沙漠地带的颗粒物被吹扬起来,向东南一路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堆积起了广袤深厚的黄土。新黄土高原地区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划定的,即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太行山以西,横跨了约11个经度、6个纬度,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严格地形地貌意义的“黄土高原”,只包括明长城一线以南约40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黄土连续区。在这片区域,吕梁山西坡向西经陕北高原,抵甘肃六盘山东北麓,东西约500公里的黄土是一个连续的盖层,掩盖了低山和分水岭,填平了河谷和盆地,这便是富饶而神秘的古雍州地。

白圉山泾河 王志诚摄

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二级台地,她能为早期人类提供怎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呢?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看,在这里,特别是陕北地区都可以得到基本满足。

陕北地区夏秋季节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黄土易耕,史前人类用简单的木质、骨质、石质工具就可以翻开土壤耕种。黄土直立性好,宜“穴居”,能为史前人避风挡寒,且山峁上无大洪水之忧。黄土还不用施肥而“自肥”,季风搬运黄土经年累月不停,新的黄土一直在进行“自我加肥”。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上个世纪初考察黄土高原后,感慨地说:“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同时,黄土高原面积连绵广大,看似梁峁塬丘、沟壑纵横,但是各个小区域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迁移回旋的空间。

而陕北地理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黄河“几”字弯大河套内,是农耕和游牧产业交错地带。黄河三面环绕,一、二级支流密如蛛网,黄土、沙漠、高原、丘陵、草原、湿地、盐湖、内陆湖、内陆河等地理单元周齐。史前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农耕时,还可以采集、捕鱼、畜牧、狩猎,是最适宜生存生活的地方。

山泽盐铁 华夏文明的根脉

陕北,需要特别关注一座神奇之山——白圉山,一座有山泽、盐铁之利的山。白圉山主峰海拔1900多米,向东依次递减到1500多米。宋朝时称横山,指北界鄂尔多斯沙漠,南界延安以北,西北界六盘山东北麓,东界神木这块区域,东西横亘500多公里。据姬英明先生讲,姬宗氏祖传“白于山”(现代人书写,也作“白於山”,本文统一为“白圉山”。)的“于”字原是“圉”,叫“白圉山”,本意是仰望山峦被一圈一圈的雪线围住,后引申为禁、止和养马的地方。这座中华民族的根脉之山,见证、慈爱、护佑了华夏祖先子孙的发展壮大。它是一座父亲的山,伟大的山,英雄的山。

白圉山民居 苗壮摄

白圉山,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西二百五十里,曰白圉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白圉山与甘肃陇东高原相接,属同一地理单元,东西蜿蜒,南北耸立。宋种谔言:“横山(白圉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陇东与陕北约10万平方公里土地,古为“雍州”,与中华民族童年最为密切的河流都发源于这座山上。白圉山分水岭之北是蜿蜒状的丘陵涧地,连接着广阔的河套平原,南部为长条形山梁沟壑。南坡发源的河流有延河直接汇入黄河,有泾水、洛水南汇入渭水;东坡发源的河流有大理河、小理河、淮宁河汇入无定河,秀延河东汇入黄河;北坡发源的河流是红柳河、芦河等,由南向北汇入无定河。而海流兔河、榆溪河是从北面沙漠中向南流汇入无定河。这只是白圉山上黄河的一、二级支流,而白圉山脉千沟万壑,百溪争流,黄帝部族的聚落就镶嵌在密如蛛网的河流台地上。

白圉山洛河支流石涝河 李生程摄

我们认识一下洛水、泾水、无定河三条河流。洛水,发源于定边白圉山主峰南麓,河长680.3公里,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是陕西最长的河流,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洛水在《山海经》中就多有记载,《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匈奴列传》:“(犬戎)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訚、洛之间,号赤翟、白翟”。这里的“訚”,指“訚水”,即今日无定河。《明一统志》:无定河,一名奢延水,又名訚水。大概古时无定河支流异源同流,各有其名,并不混同,合流之后,其名互称。在古籍中记载黄帝故事时经常提到洛水,黄帝“祭于洛水”“坐于洛水”“游于洛水”等等,但洛水也是汉代以后历史上较多混淆杂乱的一条河流,人多知河南之洛河,却不知陕北才是洛河的老家。据文史学者寇云龙先生在《河洛考》一文中考证,“西汉时将(河南)南雒河,叫雒河,将北洛水,叫洛水”。寇先生引证: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他进一步引清段玉裁《小笺》:“自魏黄初以前,雍州谓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什么原因混乱了呢?《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原来,根据中国自古以来的阴阳五行说,王朝各自对应着五行的其中一种要素,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兴亡更迭,这就是王朝的“行次”变更。汉朝承火德,曹魏代汉承土德,是以正统。曹文帝就把河南原来的“雒河”之“雒”字,去“佳”加“水”,改成了“洛河”,这在清代文字学家眼里是非常清楚的事。但这一改动,造成了后世人的混淆,有人故意搅浑水,把雍州“洛河”流域的史前历史生搬到了豫州,说什么“黄帝文化中心在河南”“中华文明的源头在河南”等,黄帝族发展历史源头的探寻本末倒置,造成了中华文明古史认识上的一系列混乱。

横山区无定河 王志诚摄

白圉山以北的广阔地区,也是秦汉时期的“河南”。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秦在此设三十多县,阴山以南地区纳入秦国控制之下。到了汉代,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河南之战,收复了河南之地。所以,历史上的河南与现在的河南相差甚远,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在河南地分属朔方郡、上郡、北地郡等管理后,河南这个特定时期的称谓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泾水与洛水一样古老。《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泾水出平凉府西南四十里开头山之泾谷”,即今泾源县西南六盘山下老龙潭。由西北流向东南,经过宁夏、甘肃、陕西3省区的13个县,至高陵东北入于渭河,全长450公里,流域面积4.78万平方公里。陇东地区是泾水上游,史前是黄帝有熊氏活动的地方,他们生活在泾、洛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邦国。其实泾水还有北源,即陕北白圉山主峰南麓,发源有数条泾水支流,水流湍急,穿越高原千山万岭,奔波上百公里进入陇东泾水干流。

无定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呈风倒树状水系,从西北向东南铺展于榆林全域,其主干插入黄河。发源自白圉山北麓,一路向北经定边、靖边,向北流进内蒙古乌审旗后转东又入靖边北风沙区,流经榆林市七县区,在清涧注入晋陕峡谷的黄河。无定河之北有两条支流,西、南有三条支流,在黄土区河网支流众多,10公里以上沟道有50多条,5公里以上沟道有140多条。干流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川原广阔,土脉饶沃,绿洲点缀,农牧兼宜。

白圉山 苗壮摄

泾水、洛水、无定河,白圉山“三河”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诞生、发展的历史,讲述着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辉煌传说。

与粮食相比,在黄土高原还有一样东西的垄断性更为重要,这就是盐。盐是黄土高原上人们极其重要的生存资源,东有山西运城解池,西有定边滩地盐湖,都对华夏文明的产生起到了特殊作用。陕北定边盐池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带,高原与沙漠相接,长城和中国东西部等雨线穿过,自古就是争夺之地。具备了盐湖和黄土这两样法宝,因此黄土高原吸引了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了中国早期文明。所以,有学者说,黄土和食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驱动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盐是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有专家考证,历史上的“炎黄血战”,实际上是为了争夺食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我们的先民们是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由此创造了不同的历史。

高天厚土 黄帝部族的故里

深厚的黄土,雪白的盐池,高原的河流,满盆的能源。这一切,好像是上天集万千钟爱、精心塑造的“舞台”,只等着主人的到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写绵延不绝的文明篇章。

定边盐池 李生程摄

于是,我们的先人早早来到了陕北高原。5万至3.7万年前,无定河流域生活着“河套人”,红柳河两岸40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古人类额骨、顶骨、枕骨等化石。陇东高原的华池出土了距今1.8万年的中国第一件旧石器石核,甚至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石英岩刮削器。这两个地方同在雍州横山山脉,相距仅百余公里,恐非偶然!在榆林12县市区的黄河一、二级支流和无数条河流两岸发现了数量惊人的仰韶文化人类遗存。榆林无定河流域的横山大古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陶器。榆林地区“到仰韶晚期成为我国人类活动异常繁荣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晚期的遗址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有些地区的遗址密度已接近现代聚落的密度”(《榆林地区全新世聚落时空变化与人地关系》胡珂等),这个结论还是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得出的。在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榆林市发现有4371处仰韶晚期遗址,比第二次普查翻了一番。现在又10年过去了,又增加了多少呢?据榆林市文管所负责人讲,近年来榆林又发现大量史前遗址,总数已近万处。他说,在某些区域,平均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史前遗址。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陕北和陇东高原,这两地保守计,已经发现和掌握的史前遗址超过1万处。这么庞大的数量,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期开始,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定边盐池 李生程摄

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对应的是黄帝时代。徐旭生先生说:“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上,畔姬水,得姓姬。炎帝则开始在今陕西境内渭河上游,畔姜水,得姜姓。此后两族中各有一部分渐向东移。炎帝族顺着渭河上游、黄河两岸,一直发展到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域。黄帝族顺着北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随着中条山、太行山脉,直到今北京附近”(《中国远古的传说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先生在考察了陕甘黄帝族发展路线后表示:从陕西宝鸡到陇东、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文化基本一脉相承。他说:“在距今四五千年期间,也就是传说中黄帝族发展的关键阶段,关中西部、陇中陇东至陕北发现了多个百万平方米级别的大型遗址,应该不是偶然。尤其是陕北榆林一带,是有着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神奇地带!”

姬宗氏宗主传承人姬英明先生说:“黄帝是生活在甘肃陇山陇东至陕北一带、距今7000多年的大部族历代首领的尊号,我祖上传承,首代黄帝是伏羲的直系后裔,在距今7137年前,诞生于姬水之畔,和神农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到了四代黄帝时,沿着泾水而上,最终来到富饶的邰原(庆阳董志塬)及古河南一带发展壮大起来,直到轩辕黄帝时完成一统天下大业。”

黄帝族一开始就生活在古雍州广大连绵的黄土高原上,其发展壮大也是一路向东向北开拓疆土而行,而且部族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实力越来越强。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文明史源头的研究还处于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困境中。根据有关资料,河南全省发现的仰韶时期遗址总共才600多处,且发现的遗址面积普遍较小。如果我们相信徐旭生先生的说法,仰韶时期,在河南生活和发展的先是炎帝部落人,后来黄帝战胜炎帝后才是炎黄两部落人民。我们试问:河南省600余处遗址当时有多少人口呢?而陇东和陕北高原上万处黄帝族聚落,又会是多少人口?黄帝部族多少代人民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壮大起来,到了轩辕黄帝战炎帝、擒蚩尤,统一万邦,鼎定华夏畛域,没有强大的人口基数能实现吗?陕北白圉山区定边县,目前在册登记的106个仰韶遗址中,超过20万平方米的就有22处,更有160万平方米超大型的。而延安的芦山峁遗址也是200多万平方米超大型聚落。同在白圉山区的靖边县,目前仅登记的就有225处仰韶遗址。遗憾的是,陕北考古“工作开展较少,资料零散,研究甚为薄弱。目前学术界对陕北地区仰韶晚期遗存认识较为含混,或笼统归入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类型,或认为存在海生不浪和西王村两类遗存”(邸楠《从庙梁遗址看陕北地区的仰韶遗存》)。

白圉山泾河 王志诚摄

2020年8月,笔者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发起的“黄帝族发展路线”探源活动,从渭水流域的宝鸡,到甘肃陇中、陇东高原,向东北进入陕北高原,实地踏查了许多史前遗址。在庆阳5000年左右、数百万平方米的南佐遗址,我们看到了上千平方米的大型殿堂式建筑房址、碳化了的稻粟粮仓。姬英明先生说:“黄帝族真正发展起来是到了邰一带,也就是到了庆阳董志塬后,才建立了黄帝四都之一的'有熊佐都’。之后经过数代努力,逐渐朝北扩展。当黄帝族人翻过白圉山后,平坦辽阔的河套平原是上天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黄帝族在河套建立了'天鼋神都’和'昆龙虚都’等大都城,极大增强了自身实力,这才有了轩辕黄帝缔造大一统华邦天下的伟大功勋。”随同考察的韩建业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传说炎黄诞生和发展在古雍州一带,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发祥的核心区域。而榆林一带,就是轩辕黄帝的中心区域。”

陕北大地上数量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足以证明,这里才是轩辕黄帝文化主要分布区和中心所在。

丹甲青文 龟书洛水的密码

中国古籍中“《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的记载,其实说的是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这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洛水河畔升起。祖先的生活痕迹密密麻麻、明明白白地显露在地上,深藏在地下。

横山山脉的陇东高原上,正在发掘轩辕黄帝前代祖先生活过的南佐遗址,现在已经初露端倪。有学者甚至断言,其规模、等级、重要性远非良渚可比。从这里出发,黄帝族人向东、北进入山水相连的陕北高原开疆拓土。逆泾、洛之水而上,翻过白圉山,俯瞰一马平川的河套平原,是一派瑰丽壮美的景象。定边多数乡镇在白圉山南部山区与庆阳环县、华池泾洛流域和靖边、吴起相连,散落着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址,10万平方米以上面积的遗址有35个。在北面盐湖和风沙草滩区也发现了大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定边一路向东,进入无定河流域的靖边、横山、榆阳、子洲、米脂、绥德、清涧等县区,无数条河流两岸高地,布满了近4000处史前遗址。再向东北前进,进入吴堡、佳县、神木直抵晋陕峡谷黄河边上,这南北数百公里的河西之地又镶嵌着2000多处史前遗址。

放眼望去,陕北和陇东高原聚集了一万多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黄帝部落的万家灯火,照耀着宽广富饶、神奇壮美的川原河流。

白圉山丫型河流 苗壮摄

然而,曾是史前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陕北大地,为中华民族的童年提供了营养和成长驱动力的黄土高原,一度却成了全国贫穷落后的地区。因为历史战乱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和荒漠化趋势加重,20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定义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直到20世纪90年代,黄土高原相继探明丰富地下资源,号称“半盆油、满盆气,锅底全是煤盐层”,震惊全国。有人说,今天,黄土高原又一次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华民族崛起不仅要物质资源提供动力,也要靠中华文明的精神提振信心。领导人在2015年初视察陕西时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领导人记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考古工作作了一系列明确的指示,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上指出:“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整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中国史学界、考古界有责任贯彻落实好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厘清中国史前历史研究和考古方向,打破考古资源行政区划的禁忌,高层次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攻关,去文明的源头找文明,在中华民族祖先的来路上寻踪迹。近年来发现的陕北神木石峁遗址,被誉为是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但是,在陕北,石峁遗址不是孤立和唯一的存在,更不是最后的存在,石峁只不过是今天在这块土地上偶露峥嵘罢了,更大的发现正在等着考古专家发掘呢!

白圉山 苗壮摄

榆林近年来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以及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全市有四五处抢救性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被揭露出来。横山区芦河东岸贾大峁遗址,经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挖掘,揭示了距今4800至3800年延续的、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仰韶、龙山时期遗址,该遗址的挖掘报告至今未见发表;横山大古界遗址出土了7000年左右就地取土烧制的陶器。另外,对横山杨界沙、庙梁、靖边五庄果梁遗址的发掘,其年代跨越了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专家认为这几个遗址“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三处遗址普遍流行窑洞式房址,房址内结构和居住面处理方式基本相同……可以认同为同一种考古学文化”(邸楠《从庙梁遗址看陕北地区的仰韶晚期遗存》)。该文章指出:“本地区仰韶晚期遗存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单耳和双耳罐,这类器物在关中的仰韶晚期遗存和海生不浪类型中都较少见,应是来源于西部地区的文化因素。”因而,首次确认了陕北与甘肃陇东地区在考古学文化上的联系。

目前,陕北的基础性考古工作所做甚少,榆林史前遗址都是被动的发掘,数量更少,但是盗墓却十分猖獗。靖边天赐湾奥则嫣村一处仰韶遗址的圆峁上遍地陶片,附近一道山梁是一处大型墓葬区,据当地人讲,被盗挖的古墓有二百多座。在靖边、定边、榆阳等一些县区的史前遗址上,经常到访的一些学者是宁夏、内蒙古、上海等地来的,他们捡拾了大量的文物遗存。榆林目前没有市级大型博物馆,许多史前文物在个人博物馆收藏,其中不乏大量珍品,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古迹,任由盗挖古墓猖獗,榆林大地上的文物损失将会越来越严重,并终将无可挽回。(王志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