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智慧
奶奶的智慧
文/航坞樵夫
奶奶生于1919年,于2005年作古,按我们这边常规的说法,活了87岁。一个农村妇女,文盲,没有听说足迹到过离家十里以外,在娘家三姐妹当中排行老大,在夫家也是长媳,因此人称“阿大姆母”、“阿大婆婆”、“阿大太婆”。
奶奶的一生虽然平淡,但也算是低开高走、越走越高的一生。民间迷信说“男人属羊闹堂堂,女人属羊守空房”,奶奶的前半生是苦的,这个苦,不是一般的苦,除了当时那个年代普遍性的物质匮乏,更有家庭的不幸:自己的孩子没能留得住一个。总算天底下还有一个更加苦命的男孩,父母双亡,辗转几处后终于来到膝下,成为他们的义子,那就是我的父亲了。随着我父亲长大得力,家境渐渐向好,因为有点文化,工作比较体面,加上乐意为村坊邻居代写书信、房契、婚贴、对联等一应文书,受到村民的普遍尊重。还有我妈虽然是个女人,但干农活不输男人,年纪轻轻就担任生产队妇女队长,因此家庭条件比一般农户要好一点,奶奶的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到她寿终正寝的时候,家里已经是我和弟弟挑大梁,把她的丧礼办得风风光光,她的姨外甥媳妇在哭她的时候,叫她“有福有寿的大姨婆”;村里有一户与我家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从来不走动的人家,居然也拿着银锭蜡烛来吊唁,原来,在他们的心里奶奶一直是楷模: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楷模。
后来我常常想,奶奶虽然没有一点文化,但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已经悟到了人生的智慧,并且能够把这种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看来,她后半生的幸福,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三姐弟都是奶奶一手带大,因为特别的缘故,奶奶对人的重视超乎任何祖父母对孙辈的态度,她对我们的管理,在村坊是也出了名的,在我们小时候,只要出了道地院子去外面玩耍,她就要陪着一起去,不允许我们离开她的视线范围。万一摔一跤,她只问有没有受痛处,对衣服是不是弄破根本不在乎,万一打破了一个饭碗,她总是问有没有受惊吓,饭碗破了她也不心痛。我能够肯定,她不知道孔夫子“不问马”的典故,更没有听说过“以人为本”这个词汇,但她的实际行动,深得以人为本的精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对我们的性格培养大有裨益,待人接物没有刻薄之气。
因为曾经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奶奶对吃的态度也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是对粮食的重视,他有一句顺口溜:“为个饭,落个难”,意思就是说人们辛辛苦苦干活受难,都是为了吃这一口饭,这在当时为温饱而劳作的年代确实是实际情况。吃饭的时候,任何人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是必须要捡起来吃掉的,哪怕是掉在地上的饭粒,也必须捡起来,能够弄干净的也要吃掉。为了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她还会用我们看不到的现象来说服我们:“你们不要小看这一颗饭子,天上菩萨望下来,有一扇门板那么大,糟蹋米饭,大雷公公要来追的。”深受她的影响,有一次看到我表哥没有把桌子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掉,我就把这个话转给他听,我表哥一脸不屑,特地用筷子把饭粒压扁让我看:再怎么样也就是这点大,哪有门板那么大?现在有时候在单位食堂吃饭,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我还会捡起来吃掉,每当那个时候,我总会想到奶奶。对于菜的好坏,奶奶一向是无所谓的,她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过了三寸喉咙都一样”,现在想想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农村里普遍有点重男轻女,但我姐姐从小得到奶奶和父母的宠爱,按照现在的说法,完全是富养的。因为她是第一个来到他们面前的后代,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生机,几代人对于后代的爱一下子倾注在我姐姐的身上,即使在我们两兄弟相继出生以后,姐姐也丝毫没有因为是女孩子而受到委屈,相反,在姐姐到了十多岁以后,我从奶奶嘴里多次听到她对我父母这样说:“囡大了,要当客人来待,家里已经养不了几年,就要变成客人了。”我姐出嫁的时候,躲在我奶奶的房里哭。在我奶奶过世的时候,姐多次嚎啕大哭,“我永生永世不会忘记你的”。奶奶关于女儿当客人待的见解,我越来越佩服,现在我把这个见解用在对待企业年长员工身上,对那些退休留用或者即将退休的老员工多关心一点、多尊重一点,反过来受到对方的更加尊重。如果应用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与我接触的所有人,那岂不是更好。
一般来说,长辈已经离开十多年,对他们的印象会渐渐淡忘,但我对奶奶的印象丝毫未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奶奶在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农历七月,是感恩先辈的时节,我深信,奶奶在离开我们的时候,就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以这篇短文来弘扬她的生活智慧,愿以此功德,回向奶奶,愿她的那一朵莲花早日开放。
---------------------------------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