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读《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安排在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作为《守株待兔》(文言文)的课后阅读链接。关于阅读链接,课后题的要求是: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这个要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是读寓言故事。在寒假里边,班里已经布置孩子们读了快乐读书吧里推荐的三本寓言故事。在《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里也选编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但是和教材上有些不一样。这有点意思,是不是可以来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版本的比较在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小说”单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拔高的嫌疑。不过,在比较上就粗略地说说异同,表达自己的喜好就行。
这样一想,那干脆把这个故事的原文也找出来组成一个由文言文、版本一(教材)、版本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小群文,觉得还是有点意思。
一、出示《南辕北辙》文言文,学生预读。
学生跌跌撞撞读完之后,明白了这个故事就是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
二、接龙理解文言文,明白坐车人错在哪里。
第一遍读之后,还是有孩子发现,课外书上编排的就和这则文言文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于是,请全班接龙理解这则文言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一个同学大致说了对这句话的理解。那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这个故事里有哪两个人?接着,简单地介绍了当时的背景。
继续往下面疏通文意。读到“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时,提问:季梁这么匆匆忙忙去见魏惠王,真的就只是为了给他讲个故事吗?
那回过去看,我们猜测一下,季梁给魏惠王讲故事时,魏惠王是什么表情,心里会想写什么?
学生能够感知到,魏王对那个行动与目的地相反的人肯定是嘲笑,而且嘲笑得一次比一次厉害。这时候,季梁再把魏王的行动和这件事联系起来,你觉得魏王会接受吗?
坐车人错在行动和目的相反,魏王你呢?“犹至楚而北行也”,也如这个人一样。
季梁选用了一种什么方式来劝魏王?
三、对比文章,说出想法。
文言文中,赶马人说出自己“装备”的顺序是马良、盘缠多、御者善;而教材和课外书版本的顺序是马良、御者善、盘缠多。你觉得这个顺序交换之后有没有影响?
孩子们讨论后,两种顺序都有支持者。同意文言文中的顺序,认为马好,走路就快,盘缠多才够用,再加上个好把式,可以更快一些。另一个孩子认为同意教材上的顺序,马好,驾驶技术高超就可以跑得更快,坚持得更久。那当然,这时候就需要盘缠了。不过,盘缠多,不怕。
教材中,只取了故事的中间部分,你觉得好吗?
有孩子认为好,原因不详,毕竟这是教材上的。有的孩子觉得课外书上的版本更好,既有这个故事出现的背景,也能读起来更轻松。。
对寓意有影响吗?
没有影响。故事就是用中间部分这个故事劝告魏王,说的道理都相同。但是,以前我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读了这个文言文之后,我发现中间的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
想想也是,教材上写出了,这个故事根据《战国策·魏策》部分内容改写。可是,教材上这个故事看不出背景的,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一读,就了解了更多除了寓意以外的东西。更能体会,寓言故事,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揭示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说出这些理由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同学都一脸懵,被动拉着读完了三个故事。说明这个教学目标对三年级的孩子还是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