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想象,我教了什么
孩子的想象比大人要丰富得多。进入想象单元,我就不断提醒自己:尽量少干预孩子的发言,尽可能地让孩子畅所欲言。
但是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能写的咕噜咕噜写上一大篇都不歇手;写不出来的冒出几十个字都非常艰难。
那么,想象单元教什么呢?
我反复读《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两篇课文。第一篇课后题:1.课文中的“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第二篇课后题:1.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从课后题来看,重点指向想的内容,让学生尽情发挥。就我自己来说,一般尽情发挥,往往就意味着不知道怎么发挥。所以,我还是希望从这两篇文章中,找到一些攀援想象的路径,我想带着学生去探究到底这么奇异的想象,是怎么做到的。
读《宇宙的另一边》,找出提示作者所处的位置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是现实+想象的构段方法。然后从第一次想象开始聊起。找到第一次想象的关键句“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找到关键句之后,继续浓缩。在这个关键句里,你觉得关键词是什么呢?
接下来老师和孩子配合读课文,老师读现实生活中的句子,学生读后面的句子。当读完这一部分,老师接着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自然就接出了后面的句子。原来,这里的想象来得很简单,生活中的样子+反着想。
接下来,同桌一起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然后,请几组同学起来接龙说。当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室里总是情不自禁地冒出“呀!”“哇!”的声音。
第二次的想象就没有这么容易总结了,更抽象,对想象者本身的要求更高了。孩子们也发现了“生活中的愿望在想象中想怎么实现就怎么实现”;“把写同一类的古诗串联起来”;“创造生活中不存在的。”
说到“创造生活中不存在的”,我们就进入了《我变成了一棵树》。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在想象的世界里,我就这么一想,小树枝就从身上冒出来了。
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
一个孩子找到了“我变得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这一句,她说:“我们都知道树上要长鸟窝,可是它的鸟窝是各种形状的,这一点让我觉得很神奇。”这个孩子的这个回答,为我们揭开了,即便是创造生活中不存在的,它仍然还是具有这种事物的特点。比如,树上是要长鸟窝。我在黑板上写下“特点”两个字。
一个孩子觉得“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很神奇。他说:“树还会弯下腰呢!我觉得好有趣。”孩子们的回答句句在点上,树还会弯腰,说明她尽管变成了树,但是还是有人的特点哦!也就是说,我们变成了什么,其实同时我们具备了两种事物的特点,既像树一样,同时还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
明白了这一点,孩子们的回答更踊跃了。几乎,后面的每一句话都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这就是优秀想象的魅力。
和孩子们一起聊完了课文,就开始动笔写一写了。“在刚才聊的这两篇课文中,你想选择哪个话题,来展开自己的想象呢?”孩子们兴趣盎然,咬笔杆的同学明显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