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三读《背影》感触深/班学明

父爱如山一支歌,含辛茹苦铭心窝。追忆严父梦中醒,背影经常激励我。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文内人。如今我近古稀年,三读《背影》感触深。我觉得只有经历岁月,才能读懂父亲;通过重温文学经典,倍感父爱如山。

如果有一篇文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如果有一种爱,能震撼大多数人的心灵;那么这种爱便是一种至高无上、伟大的父爱;这种爱,就叫做父子连心、父爱如山。

在五月榴花点缀红,燕语莺声好心情的茶余饭后,我顺手拿起一本书,打开翻阅,一篇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映入眼帘;今非昔比,我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篇慈父爱儿的一首绝唱,是触发我内心深处觉醒的一篇相见恨晚之经典作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这种伟大的父爱,掘开了无数读者的泪腺,引起了所有读者的共鸣。你看;“他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作者落泪了,我的泪也盈出眼眶。啊!那殷殷的父爱,不正浓缩在父亲那“向上微倾”的肥胖身子吗?看着这短短的文字,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已故的父亲……

悲伤似河,回忆如歌。时间在慢慢整理父亲的背影故事;情感在渐渐地沉淀父亲的恩泽。追忆我的中学时代,对《背影》这一篇优秀散文,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后练习题外,还要在早自习熟读课文,那时我走马观花,又像是蜻蜓点水,可谓囫囵吞枣,不知其味也。

三十年后,当我重读这一篇经典作品,品味着父亲的背影,不由得触目伤怀,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心酸的感受;那万千思绪犹如开了闸门的水浪奔流不息;那往事一件件、一幕幕就像电影似的历历在目;

父亲那勤劳忙碌的背影,时常迸发出大爱无声的火花,我曾几次拿起笔,写一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感恩文章。可我每当回忆起父亲那风风雨雨的历程、点点滴滴的亲情挂念,皆因泪眼模糊了视线而停笔……

我的父亲,是个平凡的劳动人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对我的学习很重视,时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学校向老师询问,当得知我有时开小差,学习不够专心时,他扬起来手说;''不胜打你几巴掌’,只是狠劲举起,轻轻地落下;最难忘,我在本镇上高中,父亲地下奔五公里,还背着竹篮子里的红薯、窝头,一直等到上午放学后,他才从手绢里拿出两个鸡蛋和五块五毛钱递到我手中,转身就要离去,我急忙说;爸爸,鸡蛋您路上吃吧,他坚决不要,像命令似的说:“你正在长身子,需要营养。”说着说着,渐渐远去。我呆呆地望着他老人家的背影,这一幕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如此地似曾相似,那种感觉,怎不令人五味杂陈……我深知;那是多么艰苦的岁月啊!家中喂养的几只鸡,鸡屁眼就是当时的小银行呀……

还有一次,母亲做好了午饭,等到13点钟仍不见父亲的身影,我就去了责任田,再次看到了他头顶骄阳锄地的背影;只见父亲穿着农村特有的大裤头,裸露出晒成了古铜色的上身,挥舞着锄头在除草,两腿扎成前腿弓、后退蹬的步姿,身后留下一串串的脚印和汗水,使我更加深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感受,只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我未能拍下父亲锄地姿势的背影……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当父亲外出,不管谁请客吃饭,他都将下桌菜用塑料袋打包带回家一份,也分装一份给别人,有的人觉得尴尬、没有面子,父亲却说;“咱农民没资格浪费这粒粒皆辛苦的食物,以前穷过,挨饿过,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残菜剩饭扔垃圾,岂不是太可惜了吗?”父亲的举动,以言传身教触动了我的灵魂深处,使我深深地懂得了“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去年国庆节,我的外甥结婚,宴席上退桌菜成桶成盆,是父亲的谆谆教诲提醒了我,才让来宾、亲朋好友们打包捎回去吃,并分送给街坊邻里。

啊!父亲的背影,在岁月的流动中、在我一次次的转身中,逐渐变得苍老、弯腰驼背了;我忘不了父亲那一回回送我的背影,一次次迎我的目光;忘不了父亲给儿女们的温暖和宽广的臂膀,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也忘不了他老人家为我树立了一生的骄傲和榜样;然而,我报答父恩总感觉得太少,成了至今的遗憾和忧伤。

就在今年清明节前,我几次梦里紧紧地握住父亲那长满老茧的大手;几次梦里呆呆地看着父亲在风雨中、那晚年苍老的背影,挥之不去啊!是父爱如山温暖了我成长的心,使我养成了在生活中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我没有理由忘记过去,没有理由浪费食物,更没有理由忘本。是父亲的背影,激励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艰辛的跋涉……

我站在现实的彼岸,咏不尽、念不够、梦不完的是父亲背影的模样。一个背影,一眸眷恋,爱虽无言,却抚慰人生历程;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我无时无刻好想念父亲,越是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思绪越强烈。那一首熟悉的歌曲;“父亲是那登天的梯……拉车的牛”感人之歌词、动人之旋律,一阵阵刺痛我心。我多么想回到父子 相聚的时光,一睹往日之背影呀……

2021年5月5日

作 者 简 介

班学明,本人年近古稀,专科学历(自学),当过团支书、当过民师,1986年招聘本镇文化站站长,新闻干事,当过广播站编辑,河南日报、农民报通讯员,消费导报特约记者,好多次荣获省、地、县嘉奖;曾荣获河南广播电台“党的光辉照中州”征文二等奖,已收录书中;论文《两个轮子一起转》荣获“仰韶杯征文二等奖”等。现任扶沟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扶沟县文联、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扶沟县作家协会骨干,近几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五百余篇(首),擅长散文和现代诗,作品散见于当地报刊及网络,力求晚年能够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