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甘草不传之秘密

你好食谱

04-26 10:58美食达人

关注

在讲甘草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甘草于《伤寒论》中运用极多,114方(含一方失佚)共有 70 方含有甘草。那么,为什么剩下的那40几个方子不用甘草?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白通汤和乌梅丸不用甘草?为什么真武汤不用甘草?为什么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也不用甘草呢?

薏苡附子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柴胡龙牡汤,为什么这些方剂都不用甘草呢?

甘草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味药,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不用甘草呢?甘草的功用到底有哪些呢?现在,我就把运用甘草的秘密传给大家。

甘草的功用有四个方面:一是缓;二是补;三是抓;四是找。

什么叫缓呢?所谓缓,就是缓解的意思。甘草“缓”的作用就像西药中的类固醇激素,一用上去什么都缓解了。带有大剂甘草的处方吃下去之后呢,整个处方的药性也就没那么活跃了。假如我们通过仪器观察药液的活性,可以看到加了甘草的药液其活性都变成了慢动作,所以生甘草泻火的作用也是来自于甘草“缓”的结果。

甘草的解百毒和调合诸药的作用,其本质也是“缓”的效果。假如欲用甘草缓合诸药的药性,用一两甘草就够了。比如,伤寒方中的麻黄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剂,甘草的剂量都是用了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左右。而《卢氏临证实验录》中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0克,因此呢伤寒方的一两也就相当于《实验录》的五钱,都在15克左右。这是甘草的第一个作用——缓。

炙甘草这味药既有调和诸药的药性,又有补中焦脾土元气的药性。伤寒方用甘草补中焦,其剂量通常在三两以上,也就是45克以上,实验录中的剂量就是要一两五以上。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厥阴篇中的黄连茯苓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这种例外在《伤寒论》中极少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我们以后再讲,今天不多说。

伤寒方中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以及炙甘草汤等等,这些方剂甘草都用到了四两,也就是60克;而理中汤、小柴胡汤、柴芍草枳汤等等方剂也用到了三两,三两就是45克。这些处方重用甘草都是为了补中焦脾土元气,所以剂量都在三两以上甚至用到了四两。实验录中的第111个医案第4个处方甘草用到二两,也就是60克;第84个医案第2个处方甘草用了一两五钱,也就是45克,同样也是为了补中焦元气。这是甘草的第二个作用——补。

什么是抓呢?抓,就是抓病。甘草在这时就起到了一个瞄准器的作用,瞄准病位去抓病。也就是说对于基本能够抓准病邪位置的处方,伤寒方就用二两甘草。比如,桂枝汤病位定位在太阳,所以用二两甘草。白虎汤也同样,病位基本上定位在阳明,所以也用二两甘草。伤寒方的二两就相当于现在的30克,二两甘草都是用于能够确切抓得住病位的处方。《卢氏临证实验录》的第86个医案第8个处方,甘草突然加大到一两,也就是现在的30克左右。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自己分析。这是甘草的第三个作用——抓。

什么叫找呢?找,就是让处方里的药自己去找病。这个时候伤寒方的甘草用量在一两之内,实验录的用量在五钱之内,都相当于现在的15克。《卢氏临证实验录》甘草二钱(6克)使用次数最多,三钱(9克)其次。这些处方基本上看不出是治疗那一个具体的病,处方中的药可以自由排列组合,然后自己去找病治疗。

比如,在我们讲的三阳桂枝综合法里面:桂枝、术、茯苓(硃茯神)、南楂、法夏、陈皮(毛化红)、白芷、草、姜、(酌情加淫羊藿)。半夏可以和生姜配合形成小半夏汤的结构,主要功用是降胃止呕。同时呢,半夏又可以与陈皮配合形成二陈汤的结构,有降气的功能。再有呢,半夏又可以和生姜、桂枝配合形成半夏散及汤的结构,可以治疗少阴咽痛。而南楂、白芷(竹茹)、法夏、陈皮(毛化红)又形成了扶阳医学温胆汤的结构。

但是,在临床中到底是哪一组药物真正起到了作用呢?这里的秘密就在于,只要我们处方中甘草不超过15克,那么方子中的药物就会根据人体的疾病和需要,就能够自由组合的去找病治疗。或许是小半夏起了主要作用、或许是二陈起了主要作用、又或许是半夏散及汤或温胆汤起了主要作用,只要不超过15克甘草的剂量,这些药物就能自由组合地去找病。如果甘草的剂量大了,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是甘草的第四个作用——找。

最后,我们讲一讲为什么很多伤寒方不用甘草。

为什么很多伤寒方不用甘草呢?这个秘密在于:凡是病位不确定的方子统统都不用甘草!比如白通汤和乌梅丸都不用甘草,因为白通汤的作用范围太广泛了,所治疗的具体病位不确定,上热下寒可以用,心脏病急救可以用,扶正袪邪可以用,凡阳虚之人大体上都可以用,所以不用甘草。乌梅丸为什么不用甘草呢?此时阴阳离决,寒处大寒,热处大热,彼此各据一方,同样没有具体的病位,也不用甘草。总之,凡是病位不确定的方子都不用甘草,我们不需要去缓、去补、去抓、去找,完全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免得弄错了方子的格局而走错路。

比如:真武汤不用甘草,从而使真武汤变成了治病种类繁多的伟大方剂。扶阳医学的“真武综合法”既可以作为“灭水机”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又可以作为苓桂术甘汤的加强版而治水肿,等等病证用真武汤都可以治疗。我们在真武综合法系列将会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比如: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也不用甘草,因为你说不清楚他痹的是手还是脚,病位不确定,所以不能用甘草对特定作用点进行限制,也就是不能对痹手还是痹脚进行限制。

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也不用甘草,因为它可以治疗太少两感证,既治少阴又治太阳,甚至还可以治疗其他一系列的病。由于病位不确定,所以不用甘草。如果要仅仅针对肺的治疗,病位确定在肺,病位确定了就可以把走肾的细辛换成甘草,就变成了麻黄附子甘草汤。再比如柴胡龙牡汤为什么不用甘草呢?我想大家自己就可以思考出结果了。

无论是流感或其他外感病,即使患者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但疾病发展规律和证候表现基本相同,《伤寒论》和《温病条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两大体系。

换言之,现代人患流感所出现的证候,与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初起也都是发烧怕冷、头痛咽痛、咳嗽等,中期也都是高烧、气喘,并发症也都是肺炎,脑炎、肠炎、心衰等,中医不必去研究各种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不必在疾病临发生时去发明针对某一种病毒的特效药物, 只需要凭证候用方即可,因而《伤寒论》,《温病条辨》中的经方,用于治疗古代患者有效用于治疗现代患者必然也有效。

所以小编在这里推荐大家买一本《伤寒论》备在家中,像一般的小病就不用再去医院花费很多钱啦,多学点医学小知识,对自己还是大有益处的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