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人物|大有可为——汉学家郭叶谈中乌文化交流

郭叶,现任乌克兰科学院东方学学院研究员,乌克兰汉学协议的执行秘书,有时也在基辅舍甫琴科大学教授汉语和越南语。研究方向为中国的语言政策、政治话语分析、推广普通话、中国和乌克兰文化交流。
去年9月,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印度、韩国等25个国家的38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了“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郭叶是其中一员。一年多了,她在忙些什么?她正又有了什么新的翻译计划?中国文化译研网编辑通过Email采访了她。
本文为中国文化译研网汉学家翻译家系列采访之一,小编希望网友通过这个系列,能持续了解和感受到,当下各国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以及翻译工作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1
学语言无捷径
近年来,乌克兰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开始学习汉语。郭叶说,在乌克兰,学中文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首都基辅就至少有六个大学和三四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教材也是多种多样,既有乌克兰本地出版的,也有中国出版的。大部分零基础学生使用的是《新实用汉语》和《新目标汉语》两种经典教材。
谈到当前的“汉语热”,学习了十年汉语的郭叶提醒说:“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但更多的人是觉得学会了中文就可以挣很多钱,想不到学中文并不容易。学中文跟学欧洲语言一点都不同。”郭叶学汉语已经有十年了,但她对自己的汉语水平还是不满意,表示要继续学下去。“学语言没有捷径”,十年走来,她说想和现在的汉语初学者分享的经验就是,“坚持努力才能成功,多看、多听、多说、多写,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
对外汉语经典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
2
乌克兰欢迎中文书籍
目前乌克兰的中国图书资源还很有限。郭叶说,目前乌克兰只有一家网站卖中国图书,主要还是词典和教材。乌克兰国家图书馆曾经开设过“中国图书馆”,但因为项目缺少资金,图书馆的未来依然是前途未卜。
现在乌克兰人最熟悉的中国作家是莫言。莫言以外的中国作家,普通民众了解得并不多。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些了解的人,会读鲁迅、蒲松龄、老舍、古华、郭沫若、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但也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翻译的。在乌克兰出版的中国图书更是少之又少。据郭叶介绍,最近出版了《红高粱家族》《酒国》《孙子兵法》,明年将出版姜戎的《狼图腾》。
郭叶最近正在读的是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几个月前,她还读完了《红楼梦》。问及她是对中国传统典籍感兴趣,还是对反映当代中国的图书更感兴趣,郭叶表示,“为了理解现代中国,必须要去探求古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博大深奥,我们需要研究的还有很多。但是很希望我的同胞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乌克兰人对中国还有很多需要消除的刻板印象。”
郭叶说,在乌克兰,用乌克兰语翻译的外国作品很少,乌克兰欢迎越来越多的汉译乌书籍出版、发行。
3
文化合作与交流多多益善
截至目前,乌克兰已经有卢甘斯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基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南方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和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五所孔子学院。谈到乌克兰的孔子学院,郭叶的态度比较复杂。她很感谢孔子学院为乌克兰学汉语的学生提供的便利,比如基辅舍甫琴科大学孔子学院帮助她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免费的中文教材。但另一方面,她希望孔子学院可以在中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多组织一些活动,摆脱现在比较被动的局面。
在郭叶看来,中乌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渠道不够开阔、合作不够深入、信息不够畅通。对于郭叶这样的学者、研究员,最大的困难是找资助。乌克兰的经济状况不佳,研究员的工资更是低得可怜。郭叶说,在中国能找的资助机会不少,但有时候中方单位,常常不愿意跟乌方不太知名的单位合作。过去一段时间,使馆方面也不太尽如人意,主要是沟通不畅,缺乏一定的了解。使馆的工作人员只有很少的人会说乌克兰语,对乌克兰的文化和历史还不是很了解,大概只知道乌克兰跟俄罗斯差不多已。不过,最近有好转。驻基辅使馆的文化工作人员总是积极帮助她们安排活动,自己也会积极参加。
最近几年,郭叶参加的中乌两国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多起来。她觉得如果各个部门、机构能通过多种途径推广活动信息,不局限于过去的几种传统的手段,可以让这些活动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产生更大的影响。
Q&A
问:您有关注中国的影视作品吗?电影院里、电视上能看到中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吗?请介绍一下中国影视在乌克兰的情况。
答:我们大学经常给中文系的学生们安排放映电影。可惜大规模活动很少。我觉得中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值得在乌克兰中央电视台传播,特别是历史片、传记片、动作片等等。
问:乌克兰有一万多名中国留学生,据您所知,乌克兰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交往密切吗?中国留学生怎样能为中乌文化交流贡献更大的力量?
答:有时候密切得简直要结婚的 :) 乌克兰美女是中国人来到乌克兰留学的原因之一。乌克兰人对外国人比较开放也很关心。在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的中国来的学生最多,跟本地学生交往也特别密切和丰富。
问:将中国的图书、中国的文学作品推广给乌克兰的读者,您认为有哪些好的方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答:跟别国家的图书相同。发布会、广告、媒体和网络上评论。
问:能谈谈您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政策方面的思考或者建议吗?
答:作为汉学家我特别赞成中国文化部的推广中国文化的政策。建议只有一个:多帮助国外青年专家和研究生。

作者、编辑:段盛雅

本文为中国文化译研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文化译研网
输入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