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吸引力

作为长期致力于研究汉学及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优秀的海外汉学家起到连通中西方社会并促进其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们不仅是西方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桥梁,更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优秀作品的使者。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是为配合中宣部“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国家工程,为密切联系全球汉学翻译人才,提高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水平,帮助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去”而设立的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数据库暨中外文化互译合作互联网平台。

笔者现精选出中国文化译研网部分会员汉学家的采访集锦,由他们来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巨变。

夏云峰

美国·茶文化作家

中国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比如说动车,美国、加拿大都没有;手机,中国华为是第一;信号在整个国家都覆盖,而美国很多地方是没有信号的。

达莎

白俄罗斯·汉学家

中国近年来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方便。比如共享单车和微信的金融系统,我觉得这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

穆罕默德·谢赫

埃及·青年汉学家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实在太快了,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已经和很多国家达成友好合作。我每年接触很多愿意学中文的埃及人,这十年埃及老百姓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兴趣,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快,他们通过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信息,想更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发展那么快的秘诀。

文有美

韩国·青年汉学家

我大概是在2003年第一次来北京,至今已过去15年。对我来说,北京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北京的现代化、科技化特别明显。比如我出去的时候不用带现金和钱包,只用带手机就可以买东西、可以点菜,北京的科技化让生活变得很方便。

约万诺维奇·安娜

塞尔维亚·青年汉学家

我2000年来北京读硕士,一直到2010年读完博士,还工作了两年半,所以我已经习惯了中国每三个月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说一座楼,以前还没有,过了三个月,高楼大厦已经建好了!这样快速的变化在我的祖国塞尔维亚是想不到的。

塞尔维亚人对中国的印象,也从90年代初他们觉得所有的中国人都骑自行车、穿灰色或者蓝色的衣服,到现在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先进、非常发达的国家。

米禄

塔吉克斯坦·青年汉学家

北京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走了很多地方,在中国去了50多个城市,全世界去了17个国家,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北京。北京人的口音和北京人的热情,都是我心目中的美景。尤其北京的胡同是一道风景线,胡同里的老百姓生活很愉快。 

尤丽

瑞士·自由艺术史家、艺术家

我是1990年第一次来北京,就是专门来旅游的。当时北京还不大,到处都骑自行车,现在北京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在很多生活方面比欧洲还要现代,这个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用书法中书体来比喻的话,北京就像楷书那样比较方、比较正。

视频 | 万国松

文 | 罗雨静

编辑 | 罗雨静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网站:www.cctss.or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