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头条#是谁一直在篡改潮州历史潮州城...

#潮州头条#是谁一直在篡改潮州历史

潮州城集夏商周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于一身,城建史和良渚一样,没被淹。留有“万古帝王钦”奈界石,“三山国王”的传说和“三山国王”庙。4200年前的“三身国”,即是三山国王传说的根源。唐代韩愈祭拜奈界石,陈元光题壁说的“万古帝王钦”。到宋代庙祝却说三山国王是“肇迹于隋”。

潮州别称凤城,源于3200年前“三首国”标志,至今留有“三首国”界碑石,凤凰山、凤城、涸溪等地理名称。“三首凤”界碑石存在,不仅证实《山海经》记载属实,也证明凤城、凤凰山,源于三首凤“三首国”城邑。

《山海经·南次三经》西端,是横断山脉,原文是:“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横断山脉古人无法上去,所以叫天虞之山。云南省临沧市沧源是横断山脉的扩大处,存在三千多年的涯画、祭坛。天虞,天堑、天险。

《南次三经》第二座山原文是:“又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来自当时云南、广西。祷过,是人“祷归升天”的意思,中越边界的山脉,南宁及十万大山一带,河流经越南流入海。南宁大明山四天坪有“仙圩”之称,就是祷过之山。

《山海经·南次三经》东端最后一座山的原文是:“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雏。”这就是潮州公元前613的凤凰山,夏代不庭山,商周三天子嶂山之一。泉穴规律证明城的存在。

《山海经·南山经》详细写了潮州城的水系,对应《大荒南经》的“少和之渊”和“从渊”。佐水是恶溪的支流,也是泉穴傍生的支流,今天的涸溪。韩江三角洲,1067年地震“地裂泉涌”才生成。金山东有小山、北有山头与“凤山”西南相对,或恶溪洪水先冲跨小山,宋代州子城才会“以溪作东墙”。

唐代,白居易以“凤池”指代潮州,方袷则说潮州古垒“地居鸭湖”。跟《山海经·南次三经》这一记载位置重叠的,是骊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八》:“其余水又东至龙川为涅水,屈北入员水。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入南海”即进入南海国王城。《水经注》同卷载有“佗跨龙川据南越”,“南海”与“南越”是对应的旧封国地名。“东历揭阳县”,就是意溪至黄金塘东流这一段,宋潮州通判陈尧佐,999年《独游亭记》:“州廓东畔有古垣”,宋史载山上有揭阳楼,潮州城还有揭阳门。1012年潮州太守王汉《金山记》曰:“潮为郡,隋唐而还,贤守相继。”按其《金山记》所述,金山需向北延伸,“凤山”才能在西南方向,不论站现在金山那个位置,凤山都明显在西北方,不可能错断为西南方(图②):

“顾望旷绝。西南凤山对,遂立亭曰凤亭。由凤亭东行七十步得一址,前数石尤佳,宜日之初,立亭曰初阳。其石之最高者,号曰初阳顶。”这证明笔者所有论断,金山延伸抬高了水位,恶溪水东流。

夏商周汉晋隋唐,潮州岸线在溪囗至黄金塘之间,南部浮洋、凤塘全是滩涂。《山海经·大荒经》载三身国:“南属大荒”。

潮州金山顶书院大门前,有许彦先1077年立的阙碑,说潮州城是汉揭阳县城并且历史上都是沿海城池:“权发遣广南东路计度,阙事兼劝农事,殿中丞许,阙昔按视沿海城池,至揭,阙方外郞黄稹计工修筑,闕门团敌楼屋门,东西壕,阙亭,绘图以闻。熙宁(神宗)十年”。

“阙昔按视沿海城池”,就是在说宋代以前的潮州城,都是沿海城池。湘桥区博物馆馆藏宋画,及佚名《江帆山市图》,均可见黄金塘出海口的潮州城。东津、中津、下津是隋唐沿海城池津尉配置留下的地名。

隋朝隋帝派一万多东阳兵,舍近求远,大老远走到义安攻打台湾,正是借鉴了商朝“三首国”漂流台湾的历史。从武夷山经韩江进入潮州城,并不需要经过或驻扎南澳岛。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再航行点一日,便至流求。”

光绪《海阳县志》也载:“其地依山,南尽平原。”《明一统志》云:“海阳县,本南海郡揭阳县也,义熙中,为义安郡治。”更指明揭阳城沿革。

《南越列传》:“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伏波将军益封。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

以上得侯者,都在越西,“越揭阳令”在中间,却被学者套在前111年建置的揭阳县头上,臆测一段“未有揭阳县,先有揭阳令”的怪史,又以汉承秦制猜测杜撰秦揭阳史,南越国是有“揭阳令”史定,但不是在粤东。

汉军是从湖南南下剿南越国,此时,闽越王余善派的八千人借口风大,驻扎“揭扬”“持两端”,“越揭阳令”如果是在粤东,也应是“闻闽兵至”,而不是“闻汉兵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