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的构建

 

   在朗诵过程中,如果朗诵者能抓住内心视像,让它统领语言、带动表达,就能有效提升语言的表现力。构建朗诵中的内心视像可以从分析作品与体验作品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作品是为了确立内心视像的主题与基调,体验作品则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内心视像,提升其丰满度。

朗诵是有声语言艺术中的一种,许多人倾心于它,希望这种富有审美魅力的表达方式也能为自己所掌握,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更多的时候,朗诵者可以把每个字音读准,但读不出其内在的韵味;可以把握停连、重音、节奏、语气,却无法展示其内在的情境;可以有很优美的音色,掌握颇有技巧的发音方法,但所诵读出的内容远不如“内心视像”支持下“描绘”的故事生动。这就是一些语音条件不错,也具备相应的朗诵表达技巧,感受与理解能力也不差的人不能很好地朗诵一首诗或一篇散文的原因所在。一切艺术创造都有作者的内心视像作为基础和前提,虽然朗诵是二度创作,也不例外。如果说朗诵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倒不如说它是利用内心视像。朗诵者如果能抓住内心视像,让它统领语言、带动表达,就能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如此,则有望走出“目中空空”,进入“胸有成竹”的境界。所谓视像即可视的图像,是“看得见的世界”,内心视像即由内心世界构筑的画面,与日常影视画面共享一个道理,具备色彩、光线、构图、人物等视觉元素。

朗诵时,伴随语言内容的就是朗诵者的内心视像,它以“放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出现,依托于朗诵者的内心,而内心视像的形成是综合的,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构建:一、分析作品 在朗诵训练中,许多人拿起作品就读,造成了念字式、念经式、八股式、演戏式等不规范的朗诵方式。原因之一即没有通读作品、揣摩作品、解析作品,更没有去思考写作背景以及其它必须处理的问题。因此,分析作品对于朗诵艺术中内心视像主题与基调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把握作品的思想方向与情感方向。思想方向指的是作品的主题,情感方向指的是作品的情绪基调。2.分析作品情感表达的关键词和主题句,确定内心视像中的主画面。 3.反复试读,逐渐地记忆文章内容,构建起内心视像的轮廓。4.分析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排除“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 (一)解读文本 以席慕蓉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为例: 1.作品本身内在的变化及联系。第一段:求佛——结缘,第二段:幻化——等待,第三段:走过——凋零。显然,三个段落演绎的是一个纯情少女等待爱情的故事。发现了故事,就为情感的调动与想象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2.确定诗的主基调及变化情形。本诗的主基调是凝重的,但是中间有些变化。比如开始的节奏舒缓,中段明快,末尾则是沉重的。高潮即在末尾,是大喜到大悲的跌落。3.揣摩字里行间潜藏的意味。“慎重地”表明一种用心的经营。“五百年”是夸张,并非事实,但却表现出虔诚与执着。台湾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地方,凡事讲缘,“缘”是不能自主的,爱情也是佛无法主宰的。“无视的”三个字,否定所期望与所付出的一切,足以令人产生无限的伤感。这样的字眼分析,可以为把握文本凝重的基调提供支持。4.反复揣摩,领会美感。反复试读、揣摩、品味,直到为那份纯情的、执着的、只有一个人的爱而感动,并最终体会到清丽、忧伤且凝重的美感。(二)了解写作背景 在分析作品,构筑内心视像时,光有字句分析还不够,需深入了解写作背景。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许多人认为它传达的是“袅袅的情思与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甚至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袅袅的情思”自然是有的,而“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就缺少根据了。依据孙绍振先生的解读,这首诗的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婉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孙教授的理由是本诗写于1928年11 月,写作背景与林徽因有关。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作者徐志摩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回味已经不便公开,所以是“轻轻的”“悄悄的”。又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也同样遭遇写作背景的误读。据有关资料,该诗“是林徽音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然而许多人将他理解为爱情诗,如果确证那是一首写给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诗歌,却作为爱情诗朗诵,不仅有悖于作者的初衷,而且效果滑稽。二、体验作品体验,也叫体会。“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作品可以使朗诵者对作品情感获得艺术化感知,对作品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刻化,并将自己个性化的色彩涂抹在其中。体验作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调动情感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已经存在,通过正确的文本与背景分析,就可以获得,但仅此是不够的,内心视像的形成除了不能脱离作者的情感意志外,还必须把朗诵者的主观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朗诵者很大程度上是在代替诗人传情达意,但也需要在其中渗入自身的情感。如何调动情感使之服务于内心视像的构建,办法有四1.从“我”的角度,以画面形式形成故事,为内心视像的构建奠定基础。朗诵者根据文章提供的情景,虚拟一个“我“的故事。如根据李文辉《春韵秋声》改编的诗《未婚妻》,“我”就是“未婚妻”,是50多年前的一位渔村姑娘。诗篇最初展示的是一幅“小小海岛”、“我唱渔歌你吹笛”的清纯羞涩的画面;其次是一幅“你被抓上去台湾的船、我哭得晕倒在大海里”的生离死别令人心碎的画面,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定格;接着是“等啊等,盼啊盼,我等得满头霜雪”,由青丝缕缕到白发斑斑,这是女子思念未婚夫而早生华发的情形;最后,“回来先看看你那/年过花甲的未婚妻”,已是一幅老年的画面。2.从作品的某些文句入手,寻找情感记忆的导火索。如朗诵《未婚妻》,有人说,最能使他产生情感的是“窗外,月光如洗,窗外,阵阵涛声又送来了年轻的你”这句;有人说,最让他动情的是“盘中留着你爱吃的月饼/枕边躺着你长吹的竹笛/梦中我还唱着渔歌/和你轻轻相语”;有人说,诱发他产生情感的核心是“我摇撸,你撒网/我唱渔歌你吹笛/每当目光相碰时/满仓鱼虾都有情”;有人说,只要朗诵到“我跪在婆婆面前/紧紧抱住她双膝/“不,妈,我不走/我永远是你的儿/我永远做你的媳……”便泪流满面。由个人所认定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句,调动曾有的情感记忆,同时与主题内容会合并扩展开来,藉此有望形成饱含情感的内心视像。 3.有选择地运用生活情感。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及自身的经历寻找调动情感的缺口,但是,如果生活情感不经加工就直接运用到朗诵中去,有时会适得其反。如,《未婚妻》“等啊等,盼啊盼/我等得满头霜雪/婆婆盼得双目失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对我说/“孩子啊,咱别等啦/你的终身快去另许/我跪在婆婆面前/紧紧抱住她双膝/“不,妈,我不走,/我永远是你的儿/我永远做你的媳……”这些语句确实感人,也可以在朗诵时着力渲染,成为增加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段落。但如果真的声泪俱下去表现,将严重影响朗诵艺术本应有的美感,即在于混淆了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 4.借助外在媒介以及类似的情感记忆,通过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例如,对于已有爱情经历的人,朗诵《未婚妻》这样的诗篇,可以借助自己的现实身份,很好地体验诗中所传达的身为未婚妻的情感内涵。而对于一个还没有爱情经历的少女来说,要朗诵这篇诗歌,在情感体验上会有相应的难度,这时就需要借助外在媒介以及类似的情感记忆,如可以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感迁移到“未婚妻”对“未婚夫”的情感体验上。这就要求朗诵者学会积累日常的生活情感,并对其进行加工与提炼,升华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高度,为朗诵艺术所用。 (二)发挥想象 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想象,要超越生活的原态,加以变异,并把主观的感情渗透在其中。朗诵者不但要明白这一点,而且还要想象着作者的“想象”,这是一种内心视像的再创造。一个优秀的朗诵者,要让文字成为“有情之物”,就得把眼前的文字变成心中的形象和脑中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以达到忘我的审美境界。 如《乡愁》,作品本身的视像已经很明晰了第一幅,小时候—我这头—邮票—母亲那头 第二幅,长大后—我这头—船票—新娘那头第三幅,后来啊—我外头—坟墓—母亲里头 第四幅,而现在—我这头—海峡—大陆那头 以四个特征性物象分别构建四幅画面,且共同指向一个情感触点——乡愁。也就是说,朗诵者可以在内心勾画出四幅思乡思国的画面。空间想象的意象有四个:“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小时候”、“长大”、“后来”、“现在”四个词从时间上很好地与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至于使四幅画面变成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碎片。这样的画面如果辅以古雅、幽婉的古筝乐曲,诗画的境界便油然而生。 这首家喻户晓的《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萦的“中国情结”,但不是所有的朗诵者都有类似的情感经历,这种情况下,朗诵者可以借助个人的生活阅历找出与作者类似的心路历程,填充内心视像,进而使之准确、立体、丰满起来。 发挥想象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个人的阅历,同时也是丰富内心视像最直接、最自然、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构建《乡愁》的内心视像,要求朗诵者融入作者的情感,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出对应的意象,意象可以是相似的、相近的。虽然大部分人的阅历普通、平凡,且即便遇到相同的事件,朗诵时再现的内心视像也不尽一致,或程度深浅不同,或表现效果各异,这都需要发挥想象使朗诵者与作者的内心视象尽量统一起来。如果朗诵者在自身阅历中完全找不到作品中的情景,那么内心视像的形成就相对迟钝,这就需从身边其他人的经历中获取启示、发挥想象进而产生内心视像,亦可通过电视画面、报刊画面等传媒手段来弥补自身阅历的不足。

  

综上所述,从分析作品与体验作品两个层面入手,可以构建出丰富完满的内心视像,但丰富完满的内心视像还需要朗诵技巧和态势语的支持,才可以揭示出作品的感情内核,获得新的朗诵艺术形象并进而实现其审美功能。

作者:陈丽菊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教师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用粉笔书写辉煌,

用心血浇灌花朵

用一方天地,赠你我他最美时光

又是一年教师节,

在此《声音的行者》

祝:全国的老师朋友们节日快乐!

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告诉大家,并且以大家看懂为前提,这是【声音的行者】传播的方向与价值。我们愿以“与众不同的视野”和“不一样的资源储备”为初级者的学习和高级者的思考助力。

 策划/制作/出品:声音的行者 

艺术顾问:于丽红

艺术总监:刘伟 若丹 西芮

策划制作:小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