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十八】东周时期的两类皮甲

20世纪50~70年代,两湖地区不少墓葬都出土过皮甲。这些墓葬大多数是楚墓或者与楚文化存在密切联系的墓葬,包括浏城桥一号墓、长沙左家公山、江陵拍马山五号墓、江陵藤店一号墓、随州擂鼓墩一号墓、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等。

其中最著名者为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皮甲。该墓于1978年2月底由武汉空军某部施工时发现,墓主为战国早期时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因此该墓又称“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皮甲复原品,湖北省博物馆展示

曾侯乙墓的北椁室中出土了大量皮甲,总数达百余件。这些皮甲包括人甲和马甲两类,墓中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了陪葬品的种类,其中有“楚甲”和“吴甲”,不过目前来说,并没有办法区分出土的皮甲究竟属于楚甲还是吴甲。

这些皮甲的甲片有矩形和不同形状的异形等形状,四周有若干甲孔。大多数甲片髹黑漆,少数髹红漆。这些甲片四周普遍有压边,马甲上有凸起纹饰和模压痕迹,因此白荣金认为在甲片的加工过程中以模具压成。

白荣金《甲胄复原》中对墓中部分皮甲进行了复原,其中又以3号甲最为典型。

3号甲可以分为头盔、胸甲、甲裙、袖甲四部分,四部分均由皮质甲片以绳索缀连而成。头盔由18片甲片组成;胸甲由20片甲片组成,附有前低后高的盆领;甲裙一共四列甲片,每列14片;袖甲各有13列甲片,每列4片。

▲《甲胄复原》中曾侯乙墓3号甲的展开图

3号甲的头盔由18片不同形状的甲片组成,成品外形略似摩托车头盔,防护区域包括脑部、耳部。头盔的中线部位有一条凸起的盔梁。

▲曾侯乙墓皮甲复原品,湖北省博物馆展示

胸甲由20片不同形状的甲片组成,其中胸口部位的异形甲片尺寸较大,胸甲按硬札编法编成,成品为短背心形态,附有前开口的盆领,防护区域为胸背、颈部。

甲裙由四列甲片组成,每列14片,共56片。甲裙甲片为大小相似的矩形,四列甲片以吊挂方式缀连在一起,方便活动。甲裙的防护区域包括腰胯、腹部。

袖甲为一对,各由13列甲片组成,每列4片甲片组成一个半封闭的圆环。

整个身甲为侧开口结构,开口位置位于右侧。

曾侯乙墓身甲的结构形制与后世皮甲如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皮甲、四川博物院藏彝族皮甲有类似之处,此二例皮甲亦为刚性胸甲结构和吊挂甲裙的结合产物,开口亦为侧开口。

▲彝族皮甲,四川博物院藏

该甲的袖甲较有特色,先由每列四片甲片组成一个有缺口的环形,再以13个缺环缀成半封闭的圆筒状甲袖。这种甲袖与秦俑坑中的驭手俑的臂甲有相似之处,两者或许存在传承关系。

▲秦俑坑驭手俑

白氏复原的曾侯乙墓皮甲是中国甲胄的典型复原样本,复原模型常年展示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及湖北省博物馆。不少人在复原东周时期武士形象时,盔甲部分均会参考白氏的复原品。

▲刘永华《古代军戎服饰》中的东周武士复原像

国内另外一批较为完整的东周皮甲实物出自枣阳九连墩一号墓。九连墩一号墓共出土了30件皮甲,其中28件出于南室,2件出于西室。南室出土的28件皮甲与曾侯乙墓皮甲形制基本一致,《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中阐述了该类皮甲的复原过程和结果,复原品同样于湖北省博物馆常年展出。

▲九连墩皮甲复原品,湖北省博物馆展出

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战国墓曾经出土过一具皮甲,与曾侯乙墓皮甲结构相似,但缺少盆领、袖子和头盔。该甲的甲片材质较为特殊,其内胎为木质,外附皮甲,为罕见的木质甲片样本。

上述这三例皮甲可以归为一类,称A类。

A类甲的特点为:1.头盔以异形甲片编成,中部有梁;2.袖甲每列甲片有多片,成品为半开放筒状;3.胸甲为异形甲片编成的硬札;4.甲裙为方形甲片吊挂编成。

A类甲虽然出土较多,但内陆存世的雕塑或绘画上并没有出现关于这种甲的图像信息,而在西南地区反而存在一些艺术品可以进行对照参考。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鎏金掳掠扣饰上即有身穿盔甲的武士形象,所穿盔甲与A类甲颇为相似。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鎏金掳掠扣饰局部,云南省博物馆藏

东周时期还存在一类与A类甲不同的皮甲,如九连墩一号墓西室出土的皮甲,和南室皮甲采用多种甲片尺寸形态不同。西室皮甲整体由小型矩形甲片组成,各处所用甲片的尺寸形状差别不大。西室皮甲出土时已经散乱,无法得知其原有结构。其甲片形状与秦俑坑出土石甲相似,因此《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中认为该甲的形制与秦代甲胄类似,参考秦俑坑石甲对其进行了复原。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皮甲的复原 》中西室皮甲复原图

▲秦代石甲,秦俑坑出土,秦始皇陵博物馆藏

长沙左家公山“54·长·左15号”战国墓出土过一套卷起的皮甲,由于难以揭开复原,因此无法得知其结构形制。从外观上看,该甲由若干排矩形甲片组成,甲的下部连有纺织品。这件甲和日人水野清一所著《关于长沙出土的木俑》中记载一件传出自长沙的彩绘木俑上的甲衣样式相似。

▲长沙彩绘木俑,录自《中国军戎服饰 》

左15号墓为士大夫墓葬,和墓中出土的皮甲相比,该墓的其余特点更加引人注目。该墓主为裸体裹丝绸下葬,开棺后经探测发现墓主脑髓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存留。墓中出土了一只竹管和兔毛合制而成的毛笔,该笔出土时为当时存世毛笔中最古老者,“中国首支毛笔”轰动一时。

上述两例皮甲亦可归为一类 ,称B类。

B类甲的特点为,通体以矩形甲片编缀而成。东周以后如秦汉时期的甲胄,大多与B类更为接近,即整体采用矩形甲片编缀,较少采用异形甲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