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洲被俘,与陈毅长谈2小时,一直追问粟裕为何料定我必走莱芜

莱芜战役是华东战场单次歼敌最多的战役,我军毙伤俘敌5万余人。

国军方面创造如此惨败记录的将领是李仙洲,此人并非庸将,根据战后各种资料推断,李仙洲原本有三条进攻路线,为何他非要选择踏入最险的一条,白白给华野送人头?

作为战役最关键的一环,粟裕又是如何从三条路线中,判定李仙洲会走最险、最要命的一条呢?以下试为诸君一一论说。

一、李仙洲本非战役主角

论及莱芜战役和悲催的李仙洲,其实最初并非整场战役的主角。

1947年初,国民党军筹划了一场志在15天消灭华东野战军的鲁南会战。

这场会战,起初并没有莱芜什么事,国军主力也不是李仙洲。华东野战军的作战目标也不是李仙洲,甚至,李仙洲都不是真正有权力的一线带兵将领。最后结果打成这个样子,让一个纯粹的配角走上前台,成为敌我关注的焦点,可见战争之诡谲。

鲁南会战,国军的计划要点如下。

1.首要目标,占领中共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

2.次要目标,消灭陈粟大军主力。(这个属于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当吹牛的目标)

3.兵力分配,分南线(鲁南)、西线(鲁西南)、北线(济南)三路,以南线为主,北线为次,西线为再次。

4.总兵力共15个整编师(军),合计31万人。

蒋介石对鲁南会战极为重视,派参谋总长陈诚亲自坐镇徐州,总督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务求短时间内拿下临沂、消灭陈粟。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两个都参与了此战,分别是胡琏的整编11师、张灵甫的整编74师。南线兵团中的另一支劲旅、黄百韬的整编25师,虽非五大主力之列,但战斗力也相当强悍,抗战结束以来一直与粟裕对攻,没怎么吃过亏。

蒋介石与陈诚的预案中,就是要以这三支主力作为重器,击溃陈粟。

那么李仙洲处在什么位面呢?

李仙洲时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是二绥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副手,也是鲁南会战国军北线部队的司令官。

李仙洲是山东长清人(长清现已划为山东济南的市辖区),黄埔一期生。抗战结束后手下没了部队,象征性地高升为副司令。而王耀武却是黄埔三期,是李仙洲的师弟,资历浅。当这样一个官儿,李仙洲无疑十分憋屈。

还有更憋屈的。二绥区的三个军,73军是王耀武的老底子,12军是东北老部队,46军是桂系,都和李仙洲没有任何交集,李仙洲既指挥不动他们,王耀武也不想分权给他,他基本上就是个空领官饷不干事的闲散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莱芜战役中突然成了焦点。具体过程,说来真有些戏谑。

二、陈诚把李仙洲推进暴风眼

李仙洲进兵莱芜,逻辑起点来自于陈诚与王耀武的一场争论。

实事求是地讲,国民党国防部拿出的鲁南会战计划,本来没有什么漏洞。

计划的核心是南线决战,而不是什么分进合击,因为西线和北线的力量太弱了。因为西线王敬久兵团始终没有打过什么大战,实力也不强,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只说南线和北线。

南线的兵力配备很有讲究,是所谓的“烂葡萄夹硬核桃”。

即兵力主力分左、中、右三路,各路的核心主力分别是整11师、74师和25师。主力之外,配备几个次等师。各路齐头并进,前后呼应,缓慢行进,只要一路与共军交战,另外两路立即扑上来合击。

整11师等三个主力师,就是烂葡萄里的硬核桃,负责以强大火力吸住共军。

照这么打,本来没有错。坏事就坏在陈诚脾胃太大。

陈诚一边指挥南线主力兵团向北进攻,一边命令二绥区王耀武派兵南下,南北合力把华野压缩在鲁中一带,聚而歼之。

王耀武的兵力不多,自粟裕率华中部队进入山东与陈毅合并后,双方打了几场,王耀武感到华野兵力强大,不敢与之硬碰硬,只满足于守住济南、青岛、淄川等城市,轻易不会出动主力招惹陈粟。

王耀武问陈诚是什么考虑,难道不怕粟裕反过头来咬二绥区的部队一口吗?要知道,刚刚惨败的宿北战役中,戴之奇的整69师就是在四面围追粟裕的过程中,被粟裕活生生从重兵集团中挖出来吃掉的。

陈诚轻蔑地说,国军在鲁南取得大捷,成功攻克临沂,歼灭陈粟15个旅,目前陈粟已经派兵向西进攻,准备渡运河向刘邓靠拢。此时再不南北夹击,更待何时。

王耀武半信半疑。

陈诚所说的情况都是真的吗?半真半假。

国民党军集结重兵进攻临沂,陈粟首长本有心在鲁南打几场大的歼灭战,消灭整11师或者其他主力师,进而瓦解敌人的攻势。但从实际情况看,敌人决心很大,目标很坚定,就是为了攻下临沂,粟裕进行了几次迷惑佯动,都没能扯开敌人兵力。在此情况下,华野主力主动放弃了临沂,主力撤向鲁中。

陈诚拿下临沂空城,并没有打多大的遭遇战,至于所谓的歼灭陈粟15个旅,纯属信口胡吹。

陈诚不仅对王耀武这么说,对蒋介石也这么说,以至于蒋介石深为所谓的“鲁南大捷”所振奋,要求山东国军迅速合围,聚歼陈粟于沂蒙山区。

但王耀武行兵谨慎,根本不相信华野会打这么简单的仗,而且几天之内被歼灭15个旅过于离谱。南线国军实力虽强,也没强到这个份上。他小心地向陈诚提出意见,说陈粟未必遭到重大损失,极有可能是在摆迷魂阵。北线国军兵力不强,不宜冒险南下,以防遭到共军伏击。

陈诚接到电报很生气,认为王耀武这是保存实力,当即声色俱厉地致电王耀武:

“我军在苏北和鲁南与敌作战,歼敌甚众,敌军心涣散,粮弹缺乏,已无力与我主力部队作战,陈毅已率其主力放弃临沂,向北逃窜,有过黄河避战的企图。务须增强黄河防务,勿使其窜过黄河以北,俾便在黄河以南的地区歼灭之。着该司令官派一个军进驻莱芜,一个军进驻新泰诱敌来攻,勿使其继续北窜。待我守军将敌吸引住以后,再以部队迅速增援,内外夹击而歼灭之。”

王耀武很不放心。

他派人去请教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庞镜塘,庞镜塘看到国防部制定的会战计划很不以为然。

庞镜塘是山东菏泽人,对山东的军事地理、战争历史很有研究,所以王耀武才向他请教。

庞认为,自古以来,争夺山东者在于控制自济南至青州的核心区域,自济、青一线向南进攻,有三条经典路线。

第一,由临朐向南出穆棱关,遥控沂蒙山区。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南燕,就是经过这一条路线。盖因沂蒙山区地势复杂,而临朐一带居高临下,又控制着沂蒙山北面的咽喉。这是一条费力较少而遏制效果最佳的路线。沿此路进兵的要旨在于,控口而不深入,只要封住临朐一线,就能形成关门揖盗之势。

第二,由泰山、徂徕山一线向进,进攻济宁、兖州一线。此一路已到鲁西,西面是广阔的平原,便于机动性强的部队深入。历史上北魏袭取南朝之山东、金国南下攻宋,都是过济南向南,先解决鲁西一带,可将鲁中死死封住。如今国军装备居于优势,拥有强大的机械化兵团,走这一条路亦是堂堂正正、没有明显破绽。

第三,由济南南下莱芜,奔新泰,这是一条捷径,可以快速奔袭鲁南,实现南北合围计划。但缺点在于,莱芜、新泰一线是丘陵地区,地势崎岖,犹如山谷,非常利于敌人设伏,重兵不宜从此处过。

王耀武岂不知这三条路线之优劣?他之所以向庞镜塘请教,是想借重他与CC系的关系,从政治层面向陈诚施加压力,迫使其改变急躁进兵、尤其是取道莱芜进兵的计划。

孰料陈诚根本不吃这一套。

蒋家天下陈家党,CC系二陈虽然地位很高,但蒋介石历来奉行分而治之的策略,纵容手下各个派系的大佬们互相争斗、制衡。陈诚是土木系大佬,也是国民党内鼎足一方的实力派,王耀武不这么办还罢,一请庞镜塘,更加激怒了陈诚。

陈诚一通电报打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军事上最宠信陈诚,而且有鲁南大捷的加成,蒋介石头脑一热,写了封亲笔信,要求王耀武必须无条件执行陈诚的命令,限期兵出莱芜,南北合击。

这可要了王耀武的命了。

王耀武手下的三个军,除了73军可靠,其余两个军战斗力都不行。这么个打法,一去肯定送死。王耀武耍了个心眼,以需要坐镇济南为由,派副司令李仙洲为一线指挥官,统领三个军进兵莱芜。

李仙洲这个悠游世事的散客,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骤然间卷入风暴中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三、陈毅、粟裕把矛头从南线转向北线

说完了敌方的情况,再看看我军的情况。

粟裕的矛头本来在南线,又是怎么转移到北线的呢?

临沂作为华东解放区的首府,不仅政治上象征意义重大,还是山东解放区的总枢纽,华东野战军的根据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言放弃。

粟裕本来的计划是,以一部兵力主动出击南线,袭击右路侧翼的郝鹏举所部,吸引右路主力黄百韬整25师回援,然后在运动中寻机吃掉黄百韬。

粟裕的行动非常快,派2纵急速出击,只花了一个昼夜,便全歼郝鹏举所部二万人马。

不料陈诚不为所动,不派一兵一卒救援。

有两条原因:

其一,陈诚决心很大,铆足了劲要攻克临沂,不被侧翼局部战斗所迷惑。

其二,郝鹏举叛服无常,抗战时就投降过日本鬼子当了伪军,抗战结束后又反正投降了国军。1946年初又向中共投降,鲁南会战之初,他感到华野抵挡不住国军,杀了中共的联络干部叛逃,再度投奔国民党。

蒋介石、陈诚都很痛恨这个叛服无常的小人,虽然接受了郝鹏举的投降,但一不发饷二不给粮三不补弹药,让他驻扎在鲁南充当进攻华野的先锋。说白了,就是让他去和共军对耗,直到打光为止。所以华野袭击这支部队,陈诚一点也不在乎。

这一套诱敌计划,虽然吃掉一股敌军,但没有达成既定目标。粟裕便展开了第二套计划,将主力撤至临沂以北,待敌人全线北进,再择机消灭敌人之一部。

陈诚这次果然没有忍耐住,大军发动,向北进攻,与留在临沂的我军牵制部队交战,而后进占空城临沂。这些动作都在陈诚要求王耀武派兵南进之前,粟裕还不知道敌人要从北线压过来。

没成想,国军攻克临沂后,仍然极为谨慎,采取密集靠拢的阵形向北推进。华野已无南线歼敌的机会。

在与中央的电报沟通中,陈毅、粟裕都感到如此持重不战似有不妥,如果一直和南线敌人僵持,在鲁中来往腾挪,万一北线的敌人有动作,破坏掉我在沂蒙山区的老根据地,我军陷入无后方作战,那么山东解放区大局就危险了。

为此,陈毅、粟裕认为,有必要转兵北上,彻底甩脱南线的敌人,先集中精力打掉北线的73军或另外两个军任何一个,保证北线安全,再回过头来解决南线敌人。

中央高度赞同陈粟的看法,并支持他们迅速行动。

粟裕于是迅速着手制定了北线进攻的方案。

那么问题就接踵而至,到北线去决战,战场选择在哪里?王耀武手下的部队,究竟会从哪里进兵?

粟裕并不知道庞镜塘所说的三条路线,只能从战场实际判断。

那么粟裕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呢?

四、粟裕料敌必中

战场料敌,需要参考的条件很多,大致的有如下几方面:

1.天气、地形、交通情况、保障路线等等,这些都是客观情况。

2.敌方兵力部署情况,各部之间方位,敌我兵力方位。

3.敌方统帅的指挥特点,前线将领的作战风格。

4.政治因素,外援情况。

5.敌我双方的技术水平差距。

这些因素,很难说哪一方面居于绝对首要的位置,经常互相影响、互相结合。

例如1946年的中原军区和华中军区同时突围,总体形势差不多,都是局促在有限的区域内,敌方兵力比我方多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因为粟裕对国民党军统帅的心理优势大,对方指挥不够集中统一,华中军区打出七战七捷的佳绩。

而中原军区受刘峙统一指挥,又因为事关国民党军首战的政治影响,蒋介石不断亲自督问,国民党军行动相较华中来说更为齐整,发挥出了整体合力,即使指挥官是刘峙这种无能之辈,中原我军也只能选择三路突围。

这就是大致相同的客观情况下,不同主观条件造成的迥异的战争状态。

粟裕是用兵的行家,对客观条件的理解和认知,绝对不会次于王耀武、庞镜塘这些山东本地人,所以李仙洲可能进兵的三条路线,粟裕最少能大概知道。

换言之,在北线开打,战场的大致方位基本能确定下来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判断敌人进兵路线的最大概率。

这就要综合考虑陈诚、王耀武等敌方将帅的战争意图。

陈诚的意图已经暴露无遗,那就是攻敌必救,先取华东首府临沂,这是政治目标;再拿下鲁中山区,剥夺华东野战军的根据地,这是军事目标。攻克临沂后继续向北进攻,就只有两个进兵方向,一是莱芜新泰一线,二是临朐沂源一线(北面就是庞镜塘提到的临朐)。

按陈诚的意图偏好,那自然是仗打得越快越好,国民党的报纸上宣扬的就是15天解决鲁南问题。走蒙阴一线,路线相对迂回,而且在崇山峻岭之间很难快速找到华野主力。

而莱芜新泰一线最为近便,王耀武的三个军从济南南下70公里,就可以到达莱芜,再向前走30公里便可到达新泰,进而与临沂一线的国军接上头,会师于蒙阴县这个华野核心根据地,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陈粟主力。

从这个角度判断,粟裕大致能猜到北线王耀武、李仙洲可能会从莱芜进军。

但主观条件最令人迷惑的就是易变性。

如果国军阵营有明白人,给陈诚说明了情况,指出莱芜新泰一线的危险性,陈诚突然改变了意图呢?华野奔向莱芜,说不定会扑空。一旦扑空,危险性就更大,南失临沂,东失沂蒙山区根据地。

粟裕又根据北线部分国军的动态,分析判断出敌人可能会沿莱芜一线南下。

粟裕侦察到什么信息了?李仙洲在博山一线的磨蹭。

博山靠近淄川,西南方是莱芜,北面背靠胶济线,东接青州、临朐。李仙洲受命率军出发兵,一直在博山一带徘徊,只派出一个46师前出占据了莱芜城。

李仙洲也不是庸人,也看出了进兵莱芜的危险性,所以迟迟不愿南下。

正是博山这个前不前后不后的尴尬位置,使粟裕猛然间体会到王耀武、李仙洲的真实意图。

如果王、李决心由青、临一线封控沂蒙山区北面咽喉,那么决不会在博山逗留,兵贵神速嘛!

如果早就打定主意进占莱芜,又怎么会跨过莱芜城,走到博山?

敌人肯定处在两难的选择中,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而千不该万不该的是,李仙洲拿出一个46师前出占领莱芜,看似只是加强防务,却泄露出王、李二人的真实意图。

粟裕基于这个信息,大胆地判断出,敌人必将沿莱芜新泰南下。于是向中央发电,将临沂以北的主力,全部北上运动至莱芜,准备在这里解决北线之敌。

2月10日,华野各纵开始向莱芜一线隐蔽开进,预定于2月16日进至莱芜对敌进行包围歼灭。

而此时,李仙洲还在慢吞吞地向莱芜调兵,也是在2月16日进入莱芜。

纵观世界战争史上,何曾有这种奇观,敌我双方鬼使神差地同时进入一个作战区域?而且敌人是按我方之设计,以劣势兵力进入我优势兵力的包围圈。

壮哉,粟裕大将!

五、李仙洲就擒

李仙洲被迫踏入死路,还有陈诚、王耀武上层吵架的原因。但在莱芜地区耻辱性地被全歼,就只能从其本人无能的指挥上找原因了。

李仙洲手下的三个军,各有各的情况。

12军是东北军老部队,划入二绥区后对王耀武一直是糊弄加维持,以吃饱饭为第一要义。

46军军长是韩练成,这个军是桂军系统的,韩练成将军早就与我党联系上,是不挂名的中共党员。早在46军进入胶东抢占青岛时,就曾与我党达成过默契,双方互相不打枪,遭遇了也只是打假仗。因为之前战斗规模不大,所以始终没有露出马脚。

这次46军受陈诚逼迫开到莱芜,势必与我军展开恶战,韩练成数度派人与陈毅联系,商量怎么解决问题。韩练成的诉求是,尽量避免交战,保存46军的香火。但形势比人强,陈毅虽然答应,却也是有限度的,如果真打起来了,那讲不了说不起,该歼灭还是歼灭。

最后达成约定,韩练成如果实在避不开兵戎相见,他就想办法脱离部队,让46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73军是王耀武的嫡系人马,战斗力最强,也最听命令。李仙洲把73军作为主力。

三个军各怀心思,起初李仙洲让12军冲在前面,先占新泰,但12军军长霍守义故意磨蹭,不想冲在前面当替死鬼。李仙洲关键时刻没拿出生杀予夺的硬气,和霍守义达成了妥协,把12军撤下来守莱芜吐丝口(今莱芜口镇),而让46军进至新泰,73军则进至莱芜城。

最要命的就是这么前后对调,极大耽误了时间。

军入险地,要在速战。李仙洲如果没有这么磨蹭、耽误时间,抢在华野主力到达之前,稳固地越过莱芜城,进至新泰以南、蒙阴以北,大军出了峡谷,蒙阴山区的险就是双方共有,华野很难再择机包围之。而且蒙阴与临沂距离过近,就算粟裕能够围住李仙洲的三个军,也要时时考虑南线兵团的追击。

有人难免会想到孟良崮,粟裕冒着被敌人反包围的危险,在敌人密集的阵列中歼灭74师。但74师只有3万人,而李仙洲集团多达6万,两种情况不好对比。

就是这么一磨叽,华野赶在李仙洲立足未稳、将进未进之时,突然发起了包围攻击。李仙洲急令46军从新泰撤回莱芜,结果两个军都没跑出来。激战三昼夜,自李仙洲以下,73军、46军全部被歼灭,死伤10000余人,被俘46805人,其中中将2人(李仙洲、韩浚)、少将7人。

被俘之后,李仙洲受到陈毅的接见。陈毅指示有关部门要保证好李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还和他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长谈。李仙洲心悦诚服的承认失败的同时,毕竟还有点不甘心,问陈毅,贵军是怎么料到我们必走莱芜,又怎么做到和我军同时进入莱芜地域。陈毅哈哈一笑,这个你就要问我们粟司令咯!

莱芜一战令国民党军深为震撼,北线之敌被歼大半,王耀武无心再战,急令12军一夜狂奔一百多里撤回济南城。声势浩大的鲁南会战,因为北线攻势的瓦解,就此终结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