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风水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北留镇境内,是康熙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整个建筑群由内城(原名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两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清北方大院,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有多达38人走上仕途,而且大多政绩显赫,可谓是翰林世家。

皇城是因为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取名。相府则是陈廷敬身居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相当于宰相职位而名。

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据皇城陈氏家谱记载,陈家祖上从彰德府临漳县迁到山西泽州府,居住在泽州府天户里半坡村,因为谋生艰难,陈廷敬的二世祖陈林又迁到了郭峪村,以挖煤和垦荒为生,后又兼冶铁,家境逐渐富裕,便紧邻郭峪村另辟宅地置办陈氏家业。因该地上下皆村落,故当时取名中道庄。中道庄改名皇城,传说是陈廷敬在京作高官后,其母亲一直想去京城,但陈廷敬考虑到母亲年迈,不便长途跋涉,于是,在祖宅外为母亲修建了一座城堡庄园式的“小北京”。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人,深信真正的皇城也不过如此,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中道庄”之名,便由“皇城”取而代之。之后有人诬告陈廷敬,私建皇城有谋反之心,康熙皇帝将信将疑微服私访,陈家人便将城墙都涂成黄色,以“黄城”相辨。逃过了一场意外之祸,自此,“皇城”又有“黄城”之称。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皇城村大部分建筑均是其祖辈所建,陈廷敬所建府宅只是皇城村的冰山一角,陈廷敬为官清廉由此可见一斑。皇城村的建筑均为明清建筑,其牌坊、匾额保存完整,从上面的一些题词、诗句,可以看出陈廷敬的为人、为官之道,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恩宠。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

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01,卫星大势图

图1,先看卫星大势图,可知这是一条大脉重重开帐。红圈是皇城相府位置,横水局。蓝圈是陈廷敬墓和他的老祖坟大概位置,星面回转而结。黄圈是陈廷敬父母坟大概位置,是回龙顾祖。

02,换角度再看红蓝黄三圈的大概位置。

03

图3,皇城相府分内城外城,红箭头是外城门朝向,蓝箭头是内城和陈氏宗祠朝向。

04

图4,实地看皇城,左片后有山沟,有坑风吹之嫌,而府后龙脉是右边山降下的。外城门坐乙山103度左右,内城宗祠坐辰山121度左右。相府前有水弯抱,但外城门所向有山脚对顶之嫌。

05

图5,当天有雾,摄影不是很理想,中间的城堡即是相府,左方建一文昌塔。

06

07

08

9

图9,从网上选一张清晰度高的相片示意一下,内城是明朝所建,外城是陈廷敬发迹后所建,立向不同,而相府左片,后有山沟流下,形成坑风。

10,于右方侧看皇城相府外门

11,于左方侧看皇城相府外门。

12,正面看皇城相府。

13

图13,是在外城门上拍摄的明堂图,案山似乎不错,但实际有树挡住的地方,是有案山的砂脚顶过来。

14

图14,陈廷敬发迹后修建了外城相府,却形成了一个墙角和屋角顶射内城大门。

15

图15,这是陈氏宗祠,在这一大片相府中,这么窄的出入胡同就显得小气了。

16

图16,在宗祠院门回头看内城门,窄小的胡同。

17

图17,这是陈氏宗祠的正堂,有个小院子。

18,于宗祠门口看院子和入口。

19,于外城门楼上看内城总体。

20,看外城门楼和明堂.

21,于内城门楼上看内城布局.

22,正中间就是陈氏宗祠.

23

24

陈氏家族在陈廷敬的七世祖陈林当家时,于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迁来中道庄定居。那里原本就是煤铁之乡,资源丰饶,陈氏家人勤劳致富,靠挖煤冶铁起家,家道渐渐有了起色。因其所居之处上下皆“村落”,遂将此地定名为“中道庄”。 
  经过四代的财富积累,至陈廷敬的祖父陈经济时,陈家已经富甲一方了。这时,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烽烟四起,朝廷摇摇欲坠。为了抵御农民起义军,陈氏家族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城堡山寨,以此白保。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陈氏家族修建了环绕村寨的城堡城墙,依山就势,易守难攻,“周围约百丈,高三丈”,方石构筑。城墙上有“垛口两百,堞楼七座,开西、北两门,用铁包裹,门上各有楼;”楼下为券洞,洞旁掘井以保障城内人畜用水:城门外设有便于开启的栅栏,将来往行人隔在城墙外,既可杜奸防伪,又便于随时关闭城门,预防敌人隐藏和袭击。 
  城东墙内设有藏兵洞,共计5层125间窑洞,为战时家丁藏身小憩之用,又称“屯兵洞”。这些窑洞一字排开,因地制宜修建,层层递升,三五相连,明暗互通,各层之间有暗道直达城头,便于屯兵御敌。这种将藏兵洞与城墙有机结合的建筑设计,不仅节省建材减轻了城墙墙体的负重,更增加了城墙的坚固程度和防御功效,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城墙环护之下,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分为祠庙、民居和官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有陈氏宗祠,民居有树德居、世德院和麒麟院,官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则是河山楼。 
  河山楼巍然屹立,为一百尺高楼。在楼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这是皇城相府中最早的建筑,比整个城堡和城墙建得都早,折射出当时大户人家看家护院、聚垒防御的心态。 
  据记载,河山楼建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楼体宏大,高十丈,共七层。顶部筑垛口和堞楼以便观察敌情,抛掷矢石;楼身通体用青砖砌筑,厚实坚固,层间有砖砌阶道和木制楼梯相互沟通;底层掘有水井,备有石磨、石碾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直通城外。
  这座功能齐全的防御设施,可屯兵,可藏民,可加工和储备粮食,可对敌进攻而敌不能入内,可防火烧、炮击,可长期据守,可通过地道外出通风报信、采购,或将楼内之兵秘密外运,使来犯者腹背受敌,或必要时群体出逃,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防御工事。 
  工程告竣之后,虽经乱兵数次袭扰,避于楼内的村民均幸免于难,安然无恙。建造这座楼,耗资甚巨:“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建设速度很快,只用了不到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建筑,可见当时形势的危急。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在如此短促的情况下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难以想像的。 
  其实,在这幢高楼建设过程中,就曾历经了战乱的考验。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河山楼记》中这样记载:“七月,砖工刚毕,卜(占卜选择吉日)十六日立木(装修),而十五日忽报贼近矣。楼仅有门户,尚无棚板,仓皇备矢石,运粮米、煤炭少许,一切囊物(金银细软)俱不及收拾。遂于是晚闭门以守。楼内所避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初犹零星数人,须臾间,赤衣遍野,辄有万贼。到时劈门而入,抢掠金帛,因不能得志于楼,遂举火焚屋。余率壮丁百人镇静坚守……严守垛口。贼虽凶恶异常,仅远远围望,终不敢近楼前。” 
  这里的所谓“贼”,显然指农民军。农民军屡次攻击,均无功而返。陈氏家族在激烈而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与农民军结下了深仇大恨。 
  当清兵入关剿灭农民军的时候,无论从感情因素出发,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陈氏家族都坚定地作出了依附清朝的抉择,从而为以后家族的崛起与获得清朝政府的信任奠定了基础。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总兵姜壤起兵反清,阳城县农民张光斗也率众揭竿而起,一度占领泽州城。张光斗曾派人携重金婉言劝说陈家归顺,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撕书大
骂,严词拒绝。是年十月,张光斗率数千人马猛攻陈家城堡,陈家上下顽强抵抗。3天后,清兵北来支援,农民军撤围而去。这一仗,陈家表露了对清朝的忠心,为自己赢得了一张政治“保险单”。 
  与此同时,清朝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延揽士人,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参加科举考试的南方士人远远少于北方士人,为北方士人的仕途成功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南方士人对清朝强烈抵触、不满反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士人包括已经发家致富、诗书传家的陈氏家族,充分利用了科举入仕的良机,开始大举向官场挺进。陈氏家族的精英陈廷敬由此进入清朝统治者的视野。

25

26

27

28

图28,于宗祠至陈廷敬出生宅之后方,可见凹沟山溪,有水冲背之嫌,但还好不是很直冲,但背后脉薄无疑。

29

图29,从此图看,青龙峰高,下砂有力。

30,明堂案山并不是算美

31

32

33

图33,陈廷敬发迹后增建的外城最大败笔就是做了一个墙角直顶内城大门和宗祠,虽然有意做成圆角了,最多是没有形成尖射之势,但对顶之势是消除不了的。在内城门往外看,除了看到墙角对顶,还看到几个屋角尖射,这是给内城造成了形煞。

34,这是在内城门前看外城的全景图

考察完皇城相府的总结:

1,虽然皇城相府鼎鼎大名,但也不代表它的风水是完好的,发现它有很多缺点。在明朝修建的内城,优点在于溪水弯抱明堂,青龙起峰作下砂得力。

2,宗祠后方有山沟冲背之嫌,也影响了皇城陈氏在人才辈出中,常有英才早损之事,如陈廷敬的堂兄陈元中进士,入翰林,31岁亡;三弟陈廷荩禀生,州秀才,21岁亡;八弟陈廷翰举人选为知县,34岁亡;还有族中其他人就不一一列出了。

3,纵观皇城相府后座和案山不算理想,所以陈氏一族所出人才,主要是阴宅荫生的,阳宅只不过是辅助而已。

3,陈廷敬发迹后扩建的外城,给内城造成了墙角屋角的形煞,所以自建成后,皇城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繁荣兴盛一百余年之后,皇城陈氏家族最终走向衰败.

(0)

相关推荐

  • 瑞安潘岱:数百年文脉相续

    孙诒让故居"太史第" 山萦水绕,我顺着江流来到了瑞安潘岱,这里江面开阔平缓,江边芦草如带,飞云江五桥气势如虹,连接大江南北.潘岱位于飞云江北岸,2016年设为街道,西接桐浦镇,东连 ...

  • 《羿想天开》之三百零一城墙以外都是郊区

    ​<羿想天开>之三百零一城墙以外的都是郊区 城墙以外的都是郊区 文/生子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城自明代后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 ...

  • 侯忠——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皇城相府

    我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走遍了三晋大地,游览过很多山西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唯独没有到过晋城的皇城相府.对于皇城相府我早有耳闻,前几年在北京的地铁站内到处都是有关皇城相府的宣传广告,我也知道皇城相府 ...

  • 摄影习作:皇城相府游记

    皇城相府游记 2020.09.21 静趣同山 阅读 615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在退休前,只知道晋城阳城的无烟煤全国有名,七十年代前的小铁匠和补锅匠来自晋城一带,其它了解甚少,更不清楚这里还有如 ...

  • 山西阳城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

    10月4日下午4点40,到达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2013年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半价60元.停车费10元. 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 ...

  • 康熙老师的皇城相府

    我们在蛇年第一旅第三天(初四)的傍晚赶到了皇城相府,因为距离闭馆时间还有不到一小时,我们改变原来留宿晋城市市区(距离35公里)的计划,决定暂留皇城相府附近的郭峪古城,以便第二天赶第一拨进去参观,人还少 ...

  • 大清相国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风水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北留镇境内,是康熙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整个建筑群由内城(原名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两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相似,都是典型的 ...

  • 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父母坟风水

    2014年10月到山西第一站是考察清朝宰相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午饭后去考察陈廷敬的父母坟,此坟位于皇城相府东北方向六七公里的樊山村,属于沁水县管辖.以下先看卫星图: 1 图1,看卫星大势,可知来 ...

  • 大清相国陈廷敬父母坟风水

    2014年10月到山西第一站是考察清朝宰相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午饭后去考察陈廷敬的父母坟,此坟位于皇城相府东北方向六七公里的樊山村,属于沁水县管辖.以下先看卫星图: 1 图1,看卫星大势,可知来 ...

  • 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墓和三代老祖坟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在皇城村北2公里处静坪山,静坪山又名龙凤山,占地16000平方米. 1 图1,墓地入口是一座豪华的石牌坊,中间刻有:皇恩宠赐,辅弼鼎臣. 2 图2,过了石牌坊,可看到穴星的侧 ...

  • 山西行》大清相国陈廷敬墓和三代老祖坟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在皇城村北2公里处静坪山,静坪山又名龙凤山,占地16000平方米. 1 图1,墓地入口是一座豪华的石牌坊,中间刻有:皇恩宠赐,辅弼鼎臣. 2 图2,过了石牌坊,可看到穴星的侧 ...

  • 大清相国陈廷敬墓和三代老祖坟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在皇城村北2公里处静坪山,静坪山又名龙凤山,占地16000平方米. 1 图1,墓地入口是一座豪华的石牌坊,中间刻有:皇恩宠赐,辅弼鼎臣. 2 图2,过了石牌坊,可看到穴星的侧 ...

  • 【读书拾零】铁腕治吏的大清相国——陈廷敬(原创)

    编辑:方略书院(flsy2017) <大清相国>是一部铁腕治吏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的是300年前大清王朝的能臣陈廷敬治国理政的故事,该书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 ...

  • 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

    陈廷敬故居又称皇城相府,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黄城村村南.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曾任<康熙字典>总阅官,著 ...

  • 说书第二期:大清相国

    第二期说书来啦!这一期要说的书是今年早些时间读过的一部历史小说-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书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