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诗才成因初探(2)
郁达夫诗才成因初探(2)
二
家乡秀美的山水,赋予了郁达夫特定气质的构成基因,有意无意地影响了郁氏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性质的,并且这种影响仅仅是在气质与其审美偏爱方面。而真正直接影响其诗才形成的,则得益于他那良好的家风与丰富的启蒙教育。可以说,郁达夫是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有据可考的是自其曾祖父郁品山以来,郁达夫的长辈们均为富阳镇的读书人,儒风甚盛,然而,至郁达夫辈,家境开始败落,尤其是郁达夫幼年时,郁父不幸故去,郁家的经济收入锐减,以至郁达夫在后来回忆中的感觉是:我的经验到的最初感觉,便是饥饿。然而虽然家境每况愈下,并且郁母也缺少文化,但家庭的书香之气依然很浓,郁母毅然地不惜典押家产,借贷度日地供养子女念书。郁达夫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并且其兄长当年刻苦好学,博览穷读形象,也影响着郁达夫有一个好学的作风。
1902年,郁达夫七岁时,进入私塾,8岁转入魁星阁私塾就读。据《富阳县教育志》记载,私塾教材采用《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女儿经》等韵文为主,对较高程度的学生则授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1904年,郁达夫9岁,改进公立书塾“春江书院”,这实际上是高一年级的书塾,即所谓“经馆”之属。书院以读《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传》等为主。郁达夫从这里开始正在接触古典文学,特别是对旧体诗和韵文发生了深厚的兴趣。1907年,春江书院改为富阳县高等小学堂,郁达夫也在这时转入了学堂。在这期间,郁达夫遇见了两位教员,其中李问渠,他不仅思想开放,能接受新思想,而且他的诗和经史子学都有很高的造诣,郁达夫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都受到过他的熏陶。另一位是王沛文(王子明),郁达夫也深受其影响,一首诗《寄王子明业师居富阳》“况当少小离乡日,更苦陬偶学语初”足见影响之深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刻苦好学,成绩优秀,因此在郁达夫13岁时(1908年),受堂长和知县的提拔,跳班升了级。正因有如此深厚的学业基础,因此在小学毕业时,他已经能够阅读家里一只开禁的书箱里的《石头记》和《六才子》。
因为如此,所以造就了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的天才性的诗才。但郁达夫在《自述诗》之十二中却说:“吾生十五无他嗜,只爱兰令书台史,忽遇东南吴祭酒,梅花雪里学初诗”,下又注曰:“十五岁冬去小学,奖得吴梅村诗集读之,是予平生专心研求韵律之始。此前唯爱读两汉书耳。”这又好象是说,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并非是他读诗懂诗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事实上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是予平生专心研求韵律之始”这句话,就不难发现,阅读吴梅村诗是郁达夫读诗提高一步的开始,也是他从读到写的转折期。郁达夫自传之五《远一程,再远一程》可以印证:“正在和那老秀才谈起的作诗的话,也只好终止了,为遮掩自己的脆弱起见,我就从网篮里拿出了几册古唐诗合解来读”,既然能与老秀才谈诗,又能读古唐诗合解,显而易见,郁达夫早已接触了古诗词。对此,郁天民先生的考证也可为据:郁达夫在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就已对古典文学的唐诗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部十二卷木刻版《古唐诗合解》就充满了他的密如蛛网的圈点(这部书“文革”以前一直保留在他的富阳老家里),因此,在小学毕业之前,郁达夫不仅熟读了唐诗三百首,而且已经能够背诵唐代一些主要作家的作品了。
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家风的影响,慈母的严管督促,严师的教诲培养,同时也是因为郁达夫平身超群的智力和勤奋好学,郁达夫已在小学时期形成了相当的文学底蕴。
作者:苏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