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永兴中学蒋佳佳:那些年,我们在春江中学
那些年,我们在春江中学


蒋佳佳:永兴中学语文老师,永兴中学田野文学社指导老师,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特聘指导老师。
母校情结往往是在毕业之后才愈加深厚的。我的初中时代是在春江中学度过的,那是老春江中学,原来我们称她为“梅山中学”。早先大人们问起“在哪里读书啊”,我们就会回答“杨梅山脚”,那便是母校的所在了。
当思绪回到那里时,我发现记忆里的这些“老照片”并没有丝毫褪色,依旧是青春的色彩。忘不了母校的山、母校的楼、母校的路、母校的人,母校的一切。
每个读书的日子,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都会在村口会集,等人齐了再一同去学校。村子和学校有较远的距离,我们每人一辆自行车,那时已是家里比较奢侈的交通工具了,我也只是在六年级毕业才拥有一辆旧自行车,勉强在初中开学前学会。不过这项技能很实用,我现在都还骑自行车上班,有时骑上车就仿佛回到那个年代——我们在晨雾中出发,一群赶路上学的孩子,越聚越多,一路欢声笑语,打破村庄的宁静,那是一日中最开心的时刻。
村道和山路再熟悉不过了,哪里转弯,哪里上坡,甚至哪里有坑洼,我们都了若指掌。路过田间,早起插秧的人已经插了半块田了,他们抬起头,看我们这一行人,大声喊:“好好读书,以后就不用种田啦!”我们有时认得那是谁家的爸爸或妈妈,有时不认得那是什么人,但小伙伴们总会相视一笑,齐声回答:“哦,知道啦!”
去春江中学会经过一道水渠,我们从渠坝上骑车进山,那是一条有故事的水渠,写故事的是渠两岸的野菊花。每年秋天,我们都在期待故事发生。“快看呐!小野菊开花啦!”我们一片惊喜。对于农村的女孩子来说,鲜花既是奢侈的,又是廉价的。我们看不到花店里色彩缤纷的各种名花,但我们有大自然慷慨馈赠的野花。这小野菊,一旦开放,便一发不可收拾,水渠两岸满坡满路都是,深深浅浅的金黄色,阳光照在水渠上,粼粼的波光和未散尽的雾气,把这一片野菊晕染得如同仙境一般。而那野菊独有的清香是我们在这条路上另一种深刻的记忆,这芬芳中有无尽的故事。
我们春江中学后面靠着山,有茶园,也有桔园、桃林。勤劳的农人只要有田有山就能让这里成为“宝地”。清明前后,采茶叶成了我们早读前的必修课,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我现在一直感慨,我们的学生很难有那样的体验了。他们未曾体验过大自然这本教科书的奇妙味道。劳动中有辛苦,有喜悦,有感恩,让我们明白物之所来并非理所当然,让我们懂得勤劳应是做人的本分。我们把茶叶奉送给老师们,用茶之馨香感师之恩德。
从山脚再往里走,有一个绝妙的去处——滴水涧。我们小时候对瀑布的概念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虽称不上“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也是“一线清泉天上来”。若逢雨季,这滴水涧水量就大了,山涧里格外清凉,水是碧色的,甘冽清澈,掬水入口,甚是难忘。有时候学校放假了,我们还会约上各村小伙伴,到“老地方”一游,可惜那会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没有照相机的,不然也可以留下一些照片。但是,我想,只要去过那里的人都会记得。
老师们也喜欢学校的园子和山林,闲暇的时候三五个老师就去走走,一则欣赏了一路风景,二则收获了一餐野菜,狼蓟、细笋可是天然美味。那时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手捧一束野花,身穿一袭蓝白色连衣裙,从山路上走来,留下一串清甜的笑声。那时,我们觉得她好美好美。
那个青春的年纪,我们这群小伙伴之间也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有一些还略带青涩。女孩子们喜欢三三两两结伴,男孩子们也是。一放学就像笼中飞出的鸟,撒欢地玩。学校出来有一段下坡路,男生们骑着自行车,到这里就准备好了,双放手,任由自行车飞奔下去,我们女生就被吓得靠一边,男生们偏得意地笑,弄得女生们更愤愤不平了。可是现在想想,那也是一种很纯粹的快乐。有的时候,女生收作业,报告老师有些男生没有交,放学的时候就发现车胎没气了,伤心得哭起来。男生们觉得玩过头了,便去附近借了气枪来,把车胎打胖。其实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没交作业,谁搞了恶作剧,不过一切都不重要了。那时不知道,将来开同学会的时候就会多一点故事可讲了,想来也很有意思。
其实还有一些“秘密”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有时某个女生打开笔盒子,竟然多出一枝圆珠笔,却不知道是谁放的,连张字条都没有。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每一角钱都有重要的用处,额外买一支笔可就超出用度了,真的可谓“礼轻情义重”了。有时谁生日到了,早上桌子里就有各式“礼物”,一撮柔软的野兔毛,几颗大小不一的珍珠,一块有奇特纹理的鹅卵石。但是,谁送的却无从知晓。后来的后来,大概知道,有一位同学喜欢“打猎”,在山上“弶(一种捕小兽的器具)”到了野兔;有一位同学擅长游泳,在临江游泳得了珍珠蚌;有一位同学他家就在溪边,捡到了很多漂亮的石头……
那时的我们除了喜欢玩,也懂得读书的重要。我们也是下过地的孩子,知道在地里挣生活的艰辛。大人们更不用说了,总是在交待我们一定要用功读书,以后不用吃苦。为了考上城里的高中,我们也知道需要多么努力。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是我在春江中学最需要感恩的人。微薄的工资,简陋的环境,有限的教具,但是他们从无怨言,用一支粉笔书写出知识的神奇世界。陆老师教语文,娓娓道来,儒者之风;沈老师教数学,深入浅出,趣味无穷;裘老师教英语,干脆利落,重点明晰;张老师是自己村子里的,就像邻家姐姐一样亲切……我对老师的崇敬就是从那时开始,直至后来,我也成为一位教师,我仍然记得他们那种对教书育人最淳朴最热情的态度。
我最敬仰的是那时的徐桂庭校长,我至今还保存着初中毕业证书,因为上面印着他的名字。校长也每日骑自行车上班,但是他的自行车永远是锃亮的,像新的一样,我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把自行车擦的那么干净。他的衣服永远是笔挺的,绝没有褶皱,头发也从不会凌乱。其实我对“一丝不苟”最初的理解,是从这位校长那里获得的。不仅是外形和生活的习惯,还有他对教学的认真。他教我们公民学科,大概就是现在的社思学科。每一张作业练习上都是文字量很多的,但是他批得很仔细,有时还圈注出来。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表扬我了,给了一百分,他说找不到错误了。我那时特别激动,他的鼓励让我这个农村小姑娘变得自信起来,我能从农村初中考进富阳中学,很大的原因是他给了我信心和希望。
然而我心里还有最难忘的一个故事,那日放学后我在操场边的花坛旁站了很久,因为花坛里的蝴蝶花开得特别美,紫色的花朵仿佛一只只翩然起舞的蝴蝶。校长推着自行车过来了,我也不知道他站了多久,他说:“喜欢么?”我点点头。他把自行车的立脚踩下,说:“等着。”我正纳闷,可他却从食堂那里拿来了小锄头,帮我在灌木边隐蔽的地方挖起了两棵蝴蝶花。他笑着把花递给我:“拿回家去种吧,这花很好养,这是我们的秘密哦。”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我觉得那样的微笑真的很亲切,很温暖。我最遗憾的是没能再见一面这位校长,等我大学毕业去他家拜访的时候,我才得知,他早已因病去世了,那时他才五十多岁。我的心陡然沉重。
时光荏苒,从春江中学毕业已经整整十八年了。忘不了那田间的路,忘不了那渠边的菊,忘不了那山中的泉,忘不了那楼里的人,忘不了那求学时代的青春与刻苦……那些年,我们在春江中学。


母校
母校,总是心灵深处最深刻的记忆,老师,同学,青春岁月...









66分钟前


布达拉宫:记忆总是最美

爱与感恩
总是来自我们内心力量
感谢那些曾经岁月给予我们力量的人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