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读书笔记 | 《幻影公众》:神圣而无上的公众只是一个幻影
🌴
Thursday
这里是99和阿蒋新开设的公众号栏目:99的读书笔记
99会把最近在读的书(与新传相关)
以及所写的一些读书笔记分享出来
在这里你将读到以下几本书:
《幻影公众》沃尔特·李普曼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
《什么在决定新闻》赫伯特·甘斯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沉默的螺旋》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迈克·华莱士;贝丝·诺伯尔
99会从“应试”的角度
将一些重要的观点or牛逼的语段摘抄出来
供大家食用
在接下来的读书笔记中
还会有阿蒋的倾情献身(呸,划掉)
阿蒋的倾情献声
ok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李普曼先生的世界吧
《幻影公众》
🍞本文字数:3086
🕚请给我们大约4分钟时间
关于李普曼
👨🏻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新闻评论家和著名学者,他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普曼的传播学著作《公众舆论》至今在传播学界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雏形,是传播学领域,特别是传播效果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还提出另外两个重要的传播效果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重点强调了大众传媒对手中认知的影响。
新闻学领域,李普曼阐述了大众传媒、尤其是报纸的作用,并且在意识到了时事评论的重要性后发表了多篇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评论文章,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是传播学与新闻学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人,即使大众传媒式微的互联网时代,李普曼的理论与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
关于《幻影公众》
📖
《幻影公众》是沃尔特·李普曼于1925年、继《公众舆论》之后出版的又一本以“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
与《公众舆论》一样,李普曼尽力于描摹和还原他所认为的真正的“公众”形象——即使这个形象看起来与传统民主理论中神圣而理性的公众大相径庭。
正如中文译者林牧茵在序言中所写“沃尔特·李普曼在书中对传统民主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建立在民主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只是一个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
《幻影公众》就是一本将传统民主理论中所认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拥有很高智慧的公众拉下“圣坛”的著作。
在本书中,李普曼通过三个部分,十六个章节,向传统的民主理论发起挑战,并试图探索民主优化的新途径。
注:因为《幻影公众》篇幅较小,且是《公众舆论》的延续和总结,所以,99选择先对这本书进行阅读和笔记摘录,再反过头去探究李普曼是如何在《公众舆论》中对公众、公众舆论、媒体报道等部分在民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论述的,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民主的对立面的。
关于杜威和李普曼的争论
👀
由于《幻影公众》中对民主理论所存有的极度悲观的色彩以及对长久以来占据在政治家、评论家心中的“无上的公众形象”的批判过于尖锐,引发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许多批判和质疑之声。
其中最为著名的堪称美国社会学家杜威作为对李普曼该书的回应所撰写的一本《公众及其问题》,杜威坚信民主并非幻影,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公众需要更多的民主的护佑以保卫民主(需要更多保证民主的方式去使公众保有其光芒)——公众能够且只能够通过其积极参与帮助美国不断地重建民主。
对待民主:杜威强调民治,而李普曼则强调精英治理。
李普曼与杜威关于民主问题的讨论清晰地反应出民主现实主义与民主理想主义的差别。
《幻影公众》第一部分
📚
该书第一部分包含五个章节:
1. 不再抱有幻想的人
2. 无法实现的理想
3. 代理人与旁观者
4. 公众能做什么
5. 抑制专制
在其中,李普曼通过对公众个人的描摹、教育/道德等塑造民主的方式、精英治理的可能性、公众在民主理论中所能顾承担的责任进行讨论,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民主理论中所信奉的“公众的幻影”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且为民主理论寻找到了新的的生长途径——代理人(即精英)治理。
“当今的普通公民就像是坐在剧院后排的一位聋哑观众,他本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却实在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
李普曼认为,繁杂、专业、琐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弄清楚搞明白的公共事务对于公众而言,是无法完成的沉重的任务。公众无法从媒体报道、演说、或任何其他间接的途径去完全了解政治事务背后的运作方式和真正幕后力量(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李普曼将媒体报道称作“拟态环境”,因为公众无法获得与客观世界完全一致的信息。)
“'主宰权’对他而言,就像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眼中,'远看似乎存在,可事实上什么都不是’。”
“公众没有时间去探究到底在发生什么,没有时间为自治社会面临的每一个问题给出有价值的答案。”
“人数众多的人所形成的舆论意见几乎都是含糊的、混乱的,无法据此行事,除非对其进行要素整合,引导归纳,形成统一。”
“因为如果选民无法把握选情细节(因为他没有时间、兴趣和相关知识),他就不会时常拥有高明的舆论主张,他只能迷惑而倦怠地更加倾向于遵从他人的意见。”
“我们必须假定,公众面对公共事务是相当不专业的,他们的关注度是间歇性的,只能感知一些皮毛,很难被唤醒,很容易就转移了注意力,他们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在思考中加入主观色彩,只有事件成为通俗易懂的矛盾冲突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其实,在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尤其是在陷入巨大的争论漩涡的社会事件中,例如去年发生的“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东京女大学生江歌遇害案”还是今年年初的“寻找汤兰兰”等,公众作为“离场介入者”(即事件中非当事人——不在场的在场者)介入事件讨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碎片化传播”以及“速度文化”下,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被加工的甚至是被谣传的。
公众无法花费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搜索一个新闻事件,不仅是因为他们被困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脱不开身,更是因为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所呈现的信息爆炸和冗余,以及过于碎片化、快速更迭以及同质化的信息使其无暇顾及事件的真正的来龙去脉。
同时,由于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每个拥有传播话语权力的网民都能肆意加以其自身的主观色彩对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新闻事实不再掌握在传统精英媒体手中,而是落在了“虚妄”的公众的键盘和鼠标上(并且,我们无法保证他们是否会尊重地对待事实。)
并且,由于证实性偏差和认知吝啬心理的存在,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他们想知道的、想看到的,因为他们没有精力在爆炸的信息中寻求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他们选择跟随某些人的主张(自媒体公众号、微博大V——意见领袖)。相比于难以寻觅的事实真相,他们更倾向于站在情绪和价值评价的高地上,对这个世界“指点江山”。
这就是“后真相”舆论景观的某一种生成路径。
与李普曼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所描绘的坐在剧院后排的聋哑公众,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李普曼所言,“只有事件成为通俗易懂的矛盾冲突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社交媒体中存在一种“自生审查”,即那些不容易被评价或是规模化讨论传播的社会新闻(即使它很重要),也会被用户忽略乃至沉默。
李普曼对公众的批判可谓是尖锐而消极。
但是,难道公众的作用就是“nothing we can do”吗?
这时我们该思考的是?公众舆论的真正作用在哪里?
“公众舆论是一种力量储备,在公共事务演化成危机时,采取行动”
“公众舆论能够让遵循法律的人运用它反对暴政”
“公众有必要在事件进入危机状态的时候干预进来,不是为了处理问题,而是为了团结起来制衡强权专断力量”
这就是李普曼的民主设想:由局内人(即专家、精英团体)进行决策,而公众作为旁观者制衡专制力量。
公众舆论倒逼权力机关做出相应回应的现象在我国舆论场中已经并不少见
或许在谈到公众舆论作用的时候,可以想到李普曼的这个观点:制衡强权专断力量。
很累很累的分界线
ok
今天就更到这里啦
其实在《幻影公众》的第一部分中
李普曼先生还讲到了教育、道德等方式缘何无法塑造民主理想式的公众
以及“局内人”与“旁观者”的差别
但是
这一部分李普曼先生还是更加倾向于对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探讨
而对于我们新传考试似乎用处不大
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自行进行阅读
但是这本书确实还是偏向于民主政治的讨论
推荐大家真的想体会李普曼先生的思想
可以购买《公众舆论》一书
当然!也可以继续跟着99!
好啦
886
等一下
99和阿蒋的周末公开课
你确定不了解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