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证
1.原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五积散可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
当归 川芎 白芍 茯苓 桔梗各八分 苍术 白芷 厚朴 陈皮各六分 枳壳七分 麻黄 半夏各四分 肉桂 干姜 甘草各三分
上除枳壳、肉桂外,余细挫,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肉桂令匀。
2.方解
五积散由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炙甘草)、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半夏厚朴汤去紫苏(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芍药甘草汤、桔梗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苓术汤、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大枣、理中汤去参、半夏汤及散、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再加白芷、枳壳而成。
方歌:五积太阳太阴管,麻桂芷葱生姜汗。二陈平胃肾着全,四物去地桔梗壳。
(1)生麻黄、桂枝(肉桂)、甘草、白芷(我在治疗外感时用肉桂代替桂枝,干姜换成生姜,也就是麻黄汤去杏仁加白芷,治疗太阳表实证(麻黄体质)的无汗、身疼痛、鼻塞、恶寒或发热。
(2)肉桂、芍药、甘草,即调营卫的桂枝汤,太阴表虚多汗,怕风,脉浮缓,就去麻黄,再将干姜换成生姜,肉桂换成桂枝,成为桂枝、芍药、生姜、甘草。
(3)本方麻黄汤与桂枝汤合用,针对太阳表证,有很严重的寒邪,同时寒邪也是引起痰邪、水邪、湿邪的元凶,特点是怕冷,有汗或无汗,手足冷,腰冷,恶寒重。
(4)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半夏、茯苓,即平胃散加二陈汤,针对太阴痰湿水饮证,表现为舌质白,舌苔白厚腻,有齿痕,心下有振水音,纳差,不消化,多痰,脉弦滑。
(5)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治疗咽喉疼痛,不分寒热;桂枝(肉桂)、半夏、甘草即半夏散,治疗虚寒性咽喉疼痛、梗阻,咽喉不红肿,声音嘶哑。
(6)半夏、厚朴、茯苓、干姜(可以换成生姜),如果再加紫苏叶,构成半夏厚朴汤,治疗咽喉痒,咽喉有异物,咳嗽,与二陈汤等止咳方协同使用。紫苏叶还可以解表疏风,止痒止咳。 (7)当归、川芎、芍药、苍术、茯苓,即当归芍药散去泽泻,是太阴血虚、水湿证,表现为面色苍白,贫血,心悸动,疲倦乏力等。
(8)茯苓、肉桂、苍术、甘草、干姜,即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苓术汤。苓桂术甘汤治疗冲气上逆,眩晕,水肿。甘草干姜苓术汤(肾着汤),是甘草干姜汤再加茯苓、白术,茯苓利水湿,白术(苍术)可以利水湿,强腰肾,所以肾着汤可以治疗中焦虚寒的脾胃问题,同时还可以治疗中焦太阴寒湿,水饮聚集腰部引起的腰部寒冷沉重;也可以治疗太阴中焦寒湿水饮下注下焦引起的遗尿、妇人白带多的问题。这就是本方证的特点:腰冷,腰沉重,妇人白带多,甚至有遗尿,眩晕,水饮证的表现。
(9)半夏、干姜构成半夏干姜散,治疗中焦虚寒,恶心呕吐,吐清水。
(10)半夏、茯苓、甘草、枳壳、陈皮、干姜,温胆汤去竹茹、大枣,可以治疗惊恐,失眠。
3.辨证要点
(1)体质壮实,恶寒无汗,皮肤粗糙干燥,关节疼痛,肌肉酸重。头痛鼻塞。月经逾期不至,难以怀孕等。腹胀腹泻,浮肿,身体困重,面部黄褐斑等寒湿体质,多见于女性,或体重陡升,赘肉缠身,满脸黄气;或月经不调,难以怀孕;或有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等;或头晕头痛,肩凝,腰腿痛;或腹胀腹泻;或恶心不欲食;或咳嗽多痰……对这种体质,五积散最为适合。(引自《黄煌医案》)
(2)脉浮紧弦滑。
(3)不出汗,局部怕冷(尤其是腰冷、腰沉重)或是僵硬。
(4)贫血貌,皮肤暗黄、干燥,不爱出汗,上半身热感,下半身冷,有外感或伏邪(长期身体僵硬,疼痛,怕冷,水肿等),同时伴有太阴痰湿证之肠鸣,腹胀腹泻,纳差,咳嗽多痰,白带多,腰冷,手足冷,面部痤疮,黄褐斑,舌质白,舌苔白,口中和,脉沉滑或沉紧等。
4.病机辨证
太阳、太阴寒湿、水饮、痰湿夹杂血虚证(寒、饮、痰、湿、虚)。
5.临床运用
(1)腰冷,腰沉重,痹证,四肢关节疼痛、冰冷,
(2)体质壮实,不爱出汗,同时有因痰湿或寒湿水饮引起的痤疮,黑斑,咳嗽,咳喘,肥胖等。
(3)妇人痛经,白带多,下肢肿。
(4)胃肠虚冷,肠鸣,顽固性恶心,纳差。
(5)外感发热,外感太阳表邪合并太阴寒湿痰阴者,空调病,夏天胃肠型感冒等。
6.合方加减运用
(1)生麻黄、桂枝、白芷、炙甘草解太阳表实,寒气重加桂枝,阳虚用肉桂,表邪重去干姜(里虚寒重不能去干姜,或是干姜、生姜一起用),加生姜、葱白、紫苏叶。加紫苏叶等于加入半夏厚朴汤,不但加强解表之力,还可以治疗咽喉痒;如果表实不重,恐出汗过多,可去桂枝,只用麻黄、白芷、生姜、葱白、淡豆豉,这是我临床运用最多的。 (2)如果以太阳表虚为主,去麻黄、白芷,干姜换成生姜(还原桂枝汤),苍术换成白术(减少发汗),变成太阳表虚证加太阴寒湿证。
(3)寒湿重,脉沉加附子,等于加入四逆汤,治疗痹证疼痛。
(4)有喘者,加细辛、五味子(小青龙汤之意)。
(5)咽喉痛,五积散本来就含有桔梗、甘草,半夏汤及散可以治疗寒性咽喉痛,咽喉化脓加生姜、大枣就有排脓汤及排脓散之意;咽喉痒,咳嗽加苏叶,等于加入半夏厚朴汤。
(6)疲倦乏力,气色不佳,纳差,腹胀,食冷后胃脘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加人参构成理中汤、四君子汤,同时构成干姜半夏人参丸,治疗顽固性恶心呕吐。
(7)湿邪轻只有咳嗽,可以去平胃散,只用二陈汤;无咳嗽只有湿邪重,可以去二陈汤,只用平胃散和桂苓术甘汤、肾着汤;无咽喉痛去桔梗;无气滞可以去枳壳、厚朴;饮不重可以去干姜、桂枝、茯苓、苍术。
7.临床验案
【案一】太阳太阴病(邓文斌医案)
张某,女,50岁,2016年11月12日就诊。
因感冒迁延不愈,听人介绍前来就诊。症状如下:体质中等偏胖,黄而壮实,十多天前由于天冷,没加衣服而感冒,自行在药房买药服用,无效,又在走亲戚时食用了凉菜而肚子不舒服。不出汗,身疼痛,脉浮紧而滑,腹胀,肠鸣,纳差,咳嗽,有白色痰,口不干、不苦,二便正常,舌质白,舌苔白滑厚。
辨证:太阳表实加太阴痰湿证。
处方:五积散加减。
生麻黄12g,白芷20g,生姜20g,葱白4根,紫苏叶15g,法半夏30g,茯苓30g,陈皮20g,苍术20g,厚朴30g,炙甘草10g。3剂,1剂药用冷水先泡30分钟,然后煎40分钟,分3次喝完,每次150ml。避风寒,饮食清淡。
11月16日二诊。药后出汗,感冒好转,无身疼痛,无腹胀肠鸣,只有咳嗽,咳痰,痰多白色,频频吐痰,舌质白,舌苔白,脉弦滑。此为太阳表邪证随汗而解,现在的症状只有太阴痰湿水饮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桂苓术甘汤善后。
茯苓40g,炙甘草15g,五味子10g,干姜15g,白细辛12g,法半夏30g,杏仁20g,桂枝15g,炒白术30g。3剂,煎煮方法同一诊。
后记:后来带朋友来看病,说吃完那3剂就痊愈了。
【案二】腰冷伴四肢关节僵硬肿胀(邓文斌医案)曾某,女,50岁,2018年5月30日就诊。
患者腰冷、沉重,伴有关节痛,尤其是双手关节僵硬疼痛,西医检查为类风湿关节炎。
刻诊:高个子,胖壮体质,面白缺少光泽,有黄褐斑,疲倦无力,容易累,不爱出汗,偶尔发热,怕冷,手脚关节僵硬,尤其腰部冷痛沉重,咽喉有痰,手上有湿疹,大便稀溏,口中和,口不干、不苦,不想喝水,舌体胖大,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双手脉沉弦滑。 辨证:太阳表实证合太阴痰湿证。
处方:五积散加减。
麻黄6g,枳壳20g,白芷15g,苍术20g,干姜10g,厚朴20g,炙甘草6g,茯苓30g,当归15g,川芎15g,法半夏25g,陈皮20g,荆芥15g,防风10g。6剂,每剂浸泡30分钟,煎煮40分钟,分6次喝完。
6月8日二诊。疲倦好转,手上湿疹好转,腰冷腰凉好转,关节痛好转,其他同一诊,效不更方,再次询问出汗清况,患者的确不爱出汗,在一诊五积散基础上加桂枝,协助麻黄发汗,开毛窍排除病邪。
麻黄10g,桂枝30g,白芷20g,干姜10g,厚朴30g,炒苍术20g,炙甘草6g,法半夏20g,茯苓30g,陈皮20g,当归15g,川芎15g。6剂。
6月14日三诊。各种症状进一步减轻,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舌苔多津,有齿痕,在二诊基础上加泽泻20g。6剂。
6月20日四诊。腰冷减轻,手上湿疹减轻,关节痛好转,在好转的同时出汗很多,手指胀满没有减轻。通过几诊的开玄府,发汗,病邪已经去了多半,出汗过多太阳表虚已经显示出来,不能再发汗;手指胀满,太阴寒湿饮水,用加减茯苓导水汤利水饮,五积散去麻黄加茯苓导水汤。
桂枝20g,炒白芍20g,白芷15g,苍术15g,厚朴20g,陈皮15g,炙甘草6g,茯苓40g,大腹皮30g,木香10g,槟榔15g,紫苏叶10g,砂仁10g。6剂。
后记:后来就以此方为底子加减服用几次后,手指胀满消失,各种症状消失,患者很满意,嫌弃长期煎煮药物麻烦而暂时停药。
【案三】痤疮伴疲乏(《黄煌经方医案》)患者女,29岁,2011年6月27日就诊。体格壮实,肤黄脸暗,散发痤疮,身高167cm 体重64 kg。病史:痤疮迁延伴乏力1年余。平素怕冷,晨起关节酸胀麻痛不适,情绪波动大,有偏头痛、耳鸣,餐后易腹胀。梦多睡不踏实、思睡赖床。大便稀溏。曾出现1次四肢肿伴尿少,西医未明确病因。月经正常。现额头及唇周痤疮,疮印暗红,口唇暗,舌苔厚腻,脚不肿。
处方:生麻黄10g,桂枝10g,甘草5g,姜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枳壳15g,厚朴15g,苍术15g,白芷10g,桔梗10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15g,干姜10g。15剂,水煎服,每2日1剂。
2011年7月19日二诊:面色转红润,乏力、思睡改善,痤疮减轻,大便稀,舌淡红胖,苔黄厚腻干。原方15剂,嘱本方可间隔服用3个月调理。
整理者按:患者为五积散体质,黄师常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