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器皿
(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京剧源于民间的文化和土壤,它的形态面貌和精神气度是晚清国运衰亡的中国所需要的沉郁庄严、中正大度。它在秦腔之激昂和昆曲之精微之间,独创出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美学品格。这是中国人普遍的精神气度,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特性。京剧艺术能够在一个家国离乱的年代从几百个其他地方剧种中脱颖而出,说明它绝不是简单的一种艺术形态。
我以为,体现在京剧的外在呈现形式之下的内在精神性构成归纳起来有五点:一是规范谨严的演出形式,二是不住实相的艺术思维,三是道技合一的审美追求,四是兼容并蓄的艺术态度,五是中正仁和的精神境界。从京剧传承发展来看,一切流派的传承和发展都不离这个内在的精神性构成,今天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也不应该忘记。
第一,对京剧艺术而言,演员的表演是一切综合性构成的核心。规范谨严的演出形式呈现于京剧演员依据角色行当的具体要求,进行四功五法的长期训练,最终通过有规则的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落实并体现在舞台动作之中。京剧在漫长的演化中积淀了训练演员的系统性功法,这种功法和艺术规则严格规范、世代相袭,心口相传。但规范绝不能等同于僵化,在京剧总体流变的过程中规范是一个去粗取精、兼收并蓄的过程,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的这套体系性的方法是其自身创化出的最能凝结艺术思想,确立艺术特征,传达美学观念,传承艺术精神的根本基础。
正如齐如山当年认为:“国剧之本质,是艺术不是剧本。……所谓艺术者何也?即说白、歌唱、神情、身段,四点是也。”显然,齐如山极为敏锐地意识到,虽然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在剧本形态上有差异,但中国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定却并不在剧本上,而是在演员的舞台艺术上。
第二,京剧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它有着不住实相的艺术思维,追求真境和真意的艺术取向,它与追求外部真实的西方戏剧从属于截然不同两种美学范畴。中国戏曲美学总体而言与中国艺术论中虚而非实、幻而非真的思想有“血缘关系”。这一思想的源流是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对一切事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落实于对“道”的观照,“道”不仅包含着“有”也包含着“无”,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艺术通常不注重对事物的模仿。中国戏剧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如民国苏少卿所说“物无不呈,事无不举,脱经济缚,离一切相,此真中国之特色也。中国美术取向精神,弃物质,重空灵,舍迹象,戏剧其尤著……”中国艺术向来不重实相,却要表现出最高的真实,这是和西方传统艺术根本的区别,也是京剧艺术承载的中国艺术精神。
第三,道技合一始终是京剧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过去有人认为京剧的本体是行当程式、四功五法,如果仅仅这样认为,就容易陷入程式万能和技术至上主义,而忽略京剧内在的精神性构成。程式如果没有人的精神性的追求和承载,没有人的精神赋予他光照,它就是一种技术手段,而脱离了审美追求、精神意蕴的技术是一种无聊的杂耍。顾随当年悲痛于杨小楼的去世,甚至决意从此不再看戏,难道是因为杨小楼去世后那个技术没有了?功夫没有了吗?是因为这种人没有了。有人认为京剧现代性和国际性,就是让普通人、外国人看得欢,看得乐,为了博得几个掌声,获得几个奖项,这真是把堂堂国剧的气格降到了最低点。演员习艺的全部意义都应该凝结在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并将之灌注到艺术的表现手段中去,这是区别艺术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京剧艺术最珍贵的不仅是功法技艺和唱腔要领,更是世代流传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品格。
第四,兼容并蓄这一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让京剧不至于止步不前,它一贯博采众家之长,过去是对各个剧种声腔,现在是对各类艺术,唯其如此才能在法格的基础上不断开宗立派。文化风尚的转移和刷新,旧的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萎缩甚至消失。物种如此,文化也如此。京剧艺术的传承如源头分出的支流,一些支流中途停滞了,枯竭了,一些支流至今还在绵延。为了延长京剧这种传统文化和戏剧形态的生命,必须要取兼容并蓄的艺术态度。京剧自诞生以来就是在不断地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兼容并蓄不是来者不拒、组合杂糅。梅兰芳之所以愿意接受齐如山的指导,程砚秋之所以曾经希望建立导演制,不能说是中国戏曲演员在强势的西方话语面前失去自信,而应看成是对中国戏曲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要求。可以建立导演制度和排演制度,但要从京剧艺术美学自身特性出发导演。不是把完全不相干的,另外一个美学范畴的戏剧观念移植进来,更不是拿着话剧的思路来导京戏。
第五,中正仁和既是人格境界也是艺术境界,是风格之下的内在精神气韵和格调。如果说日本能剧是幽玄、安静、缓慢之美,根本指向是禅宗美学的生命体验,那么中国人的京剧就是雍容中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儒学美学气格,承载着中国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生命态度。一言以蔽之就是精气神、意心身的统一。此外京剧各流派之间的相互融合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艺人之间的抛弃偏见、薪火相传,都呈现出中正仁和的人格境界,一种京剧艺术深层的精神构成。所以说京剧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器皿,承载中华民族的普遍性的精神气象。
如果一种优秀的文化找不到自己的审美核心,我们就可以说它根本上处于一种失魂的状态。如果没有至高的精神追求,京剧就仅仅只能退化为一般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而不能上升到人类最高贵的艺术,不能超越其自身“技”的一面而到达“道”的层面。21世纪京剧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产生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大戏剧家,人才靠灌输是灌输不出来的,要把京剧艺术的思考和实践,把从业人员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的结构设计上升到信仰层面、哲学层面、精神层面。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传承是根本,发展的也不只是京剧本身,更是京剧的土壤、文化生态、精神追求。因此,要突出整个京剧文化内在庄严整肃的风气和礼仪,如果这种内在文化培植起来,也会给今天的社会一个精神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