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 一壶时叙里闾情 ——序董华新作散文集《十里不同乡》

老友德宁推荐董华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乡》给我。书分四辑,分别书写自己的师友和至爱亲朋,以及难忘的乡间童年。先读书中的第一篇《正大圣殿,我的文学之母》。
很长的篇幅,读起来却并不费力,几乎是一气读完。写的是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让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步入《北京文学》编辑部,以一个工农兵的特别身份,参与了一段新旧交替时代文坛的动荡与变革;以一种别样的视角见识并勾勒了当时的文坛风景。这样的视角,颇有些像《红楼梦》里刘姥姥以其别致的眼光看待大观园,或《铁皮鼓》中的那个小孩子的眼睛看到了特殊的岁月。尽管彼此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以这样的视角为文,很有些意思,不仅书写一段自己的经历,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一个旁注,很具有一些史的价值。这是在散文创作中非常难得的,让我读来兴味盎然。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揣摩,作者董华这人,起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他的记忆力真好,四十年前的往事,历历数来如新,宛如昨日。他说的当时《北京文学》编辑部,我也很熟悉,和他一样,当年我也是从那里起步。他写到的编辑部门前有一棵茂盛的合欢树,我却不记得了。他记得那样清楚,说是合欢树在门前的左手,有五级大理石台阶,台阶两侧还有护阶矮墙,记得多么细致入微。
二是弥散在他的记忆中,更多的是温情和美好,犹如花香,经久不散。对于曾经给予过他帮助的人,如周雁如、张志民等前辈,他一直铭记在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忠厚的人,感恩的人。
三是他的文字很朴素,短句居多,不假修饰,无如今一些散文写作中为文而文的刻意和矫揉造作,却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般,显得清新,让他叙述的人和事,读来可信。
四是他有幽默感。他写编辑部的女同事蓝春荣在浴室里唱评戏,走出浴室,他发现人家“脚丫很白,肥嘟嘟儿美”。他写和编辑部当时新婚不久的赵金九一起到河南辉县出差,看见了赵金九在笔记本上写的情诗,他写道:“看了想乐。四句近体诗,写的是相思。正处婚后欢爱阶段,离家一星期,他想家了。出自老赵心窝的语句,我记着呢,但我不跟你们说!” 写得都很俏皮。这种幽默感,透着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显示出他的性格的一个侧面,有点儿蔫坏,当然也可以说是喝了磨刀水——周雁如曾经夸赞过他的内秀。
五是他的创作路数基本上是他的家乡房山周口店“从猿到人”的写法,“小猫吃鱼有头有尾”,写得津津有味。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有一节《风流云散》,他不忘将曾经熟悉的编辑部的诸位人马的最后去向一一交代清楚。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是一个家里家外都会将方方面面料理得面面俱到的人。
当我读完董华这本《十里不同乡》之后,我发现,这样五个特点,也是他这本散文集的特点。
在这本散文集的后三辑“连根树”“光阴河”和“童子说”中,那些亲情与乡情的篇章,更为感人。其中这样的五个特点,情不自禁地在文字中跳跃,帮助他完成了对亲人乡里一往情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不过,也应该这样说,是家乡这片土地,家乡的这些亲人,帮助他成就了今天文学的书写。读他的这些篇章,让我想起放翁的一句诗:“百世不忘耕稼业,一壶时叙里闾情。”我以为,放翁的这句诗,是董华文章与心地的写照。这样世代传递的浓郁质朴的乡土之情,成就了他的文学茂盛的田野;他的文学作品,又呈现出家乡的那一片田野,在那里,他笔下的至爱亲朋、耕织稼穑、农家风物、家长里短,更为美妙和美好,因为那是属于他董华再造的文学乡野。看他的《为乡里翟启父母写碑文》和《董宅重修记》这样在如今散文写作中极少见到的品种,就能够见识到他的家乡在他的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位置,他愿意为这样的人与事记录,见心,见志。
在这些篇章中,写他的亲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妻子,最为感人。由于是耳濡目染,是血脉相连,便笔蘸热血,心含真情。《奶奶,远去的慈爱》一文,他写奶奶,为表达对奶奶的感情,秋后爬到山坡上的桃树上,不怕挨摔,摘下最甜的桃奴儿,“我一个也不舍得吃,只将一个桃儿咬下了一块皮,咂了咂甜汁儿。然后,一路小跑,汗水淋淋地跑回家,将兜里全部的桃儿都掏给了奶奶”,写得多么的生动,干净的笔墨,无限的深情。
《长在妈妈的谚话儿里》一文,他写母亲,写得更好,好在比前者有了一个构思的新鲜的角度,将对母亲的感情全部浓缩在母亲的谚话儿里,文章便更为集中,如同将家乡的清泉水装进一个质朴却别致的瓦罐里,而不是让泉水无节制地漫流。小时候,有人向母亲告他的状,母亲的关爱,说的谚话儿是“哪个牛儿不牴母”;弟弟说一个伙伴往自己家里拿公家的东西,母亲教育他们兄弟的谚话儿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教育孩子守住本分,母亲的谚话儿是“宁让身子受苦,别让脸儿受热”;和邻里交往,母亲用的谚话儿是“别人给了一根豆角儿,要还人一根黄瓜”;长大以后,母亲维护儿媳妇,用的谚话儿是“门口儿一条河,儿媳妇随婆婆”,然后责备儿子“自己脸上有灰自己看不见”……这些乡间流传的质朴却生动的谚语,是没有文化的母亲的文化,成为孩子们道义的启蒙,串联起母亲的一生,写得不俗。
《夏天和秋天滋味》一文,写得很有点儿意思。全书写人的篇章,大多用“从猿到人”和“小猫吃鱼有头有尾”的写法,这一篇是少有的写法不同的篇章之一,便显得格外显眼。他写一个叫四老头子的一年四季看庄稼的人,却只写夏天跳水吃西瓜和秋天放驴拔花生两个情景,最后写四老头子老的时候,他带着儿子去看望他,一起回忆这两件往事的情景。不再全景式,而是片段的三段式,却将一个人写活,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剪去了枝枝蔓蔓,写得干干净净,人和情更为突出。这便是雕塑家罗丹的说法:将一块石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塑。
看来,“从猿到人”和“小猫吃鱼有头有尾”的写法,是一种写法;罗丹雕塑的写法,也是一种写法。如果董华能够变换一下已经手到擒来的熟悉的方法,多几种笔墨,或许可以让他的散文写作更上层楼。
我与董华素不相识,他信任我,嘱我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乡》写序。但在电话里,董华对我说,我们认识,四十年前,我们见过一次面。看来,他确实记忆力比我好。记忆力,是写作者所应该拥有的重要的品质。纳博科夫曾经说:“任何事物都建立在过去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天才的灵感还得加上第三种成分,那就是过去。”纳博科夫所说的过去,是要靠记忆力来完成的,这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第三种成分。难得董华拥有,愿他珍惜,并能深入挖掘。

作者简介: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艾文华近作:​晚间一壶茶(外二首)

    晚间一壶茶(外二首) 艾文华 晚间一壶茶 刚沏的茶,像婴儿 美,是最初的样子 沏第二道的茶,像童年 回味,总是苦不堪言 成长,总是很慢很慢 沏第三.四道的茶,像中年 岁月甚好,不苦也不甜 沏第五.六. ...

  • 8分钟分享姓氏“董”的楷行草写法,顺带解析草字头的四种写法

    8分钟分享姓氏“董”的楷行草写法,顺带解析草字头的四种写法

  • 肖复兴: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文/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 ...

  • 这边山野那边城——我读董华的《十里不同乡》

    肖复兴说董华的记性好,一点不假.董华不忘赵金九跟他念叨的那句话:"文学写什么?写记忆!这是老舍在济南时讲过的."在<十里不同乡>这部散文集里,董华写了他的乡野童年,他的 ...

  • 山阳同城晚报:教育局徐鹏局长星期五去十里中学检查,教育局徐鹏局长十里中学检查

    星期六 2019.1.12 农历腊月初七 寒假大学生到政府部门见习你家孩子去了吗? 山阳县教育局徐鹏局长星期五去十里中学检查. 01 寒假大学生政府部门见习你家孩子去了吗 大学生寒假又到了,很多家长都 ...

  • 母亲的世界 | 肖复兴

    文/ 肖复兴 一 四十多年前,我从前门搬到洋桥,尽管那里离陶然亭公园不远,但明显属于城乡接合部的郊区.如今,那里已经成为高楼林立的闹市.沧海桑田,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造化,足以看见城市化进程的足迹,远非雪 ...

  • 节气接上地气 文丨肖复兴

    . 节气接上地气 文丨肖复兴 . 立夏.夏天来了.立夏和立春不大一样.立春的讲究更多一些,要咬春,踏春,打春牛,等等,因为那是一年之始,自然要隆重些. 立夏,很平易,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绚烂的春花开过了 ...

  • 分发三个平台《肖复兴散文》:年轻时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 ...

  • 前门九章 | 肖复兴

    热闹的前门大街   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 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 --李健吾 一 作为前门大街的象征,前门楼子(也就是正阳门)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它位于帝京中轴线的地 ...

  • 过年前他才会让人把这果子打下来,给梅兰芳送去 | 肖复兴

    文/ 肖复兴 一 小时候,入冬后,常吃的果子,不是现在的苹果.香蕉.梨之类.那时候,香蕉少见,苹果和梨还是有的,只是比较贵,买不起,很少吃罢了.常吃的是黑枣和柿子.这两样果子很便宜,而且经放,保存的日 ...

  • 十里长街送袁老:我们这个民族,充满了复兴的希望!

    导语:袁公走了,将宁静且懒散的春末给惊起了一片淘浪.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冷血且沉寂的年代,却不想袁公的一个转身,竟唤得了十里长街相送.五湖四海齐鸣的壮景.袁公本想从简行事,却不想人民不允,潸泪长街. 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