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搬离大观园后,薛宝钗露出了本来面目,史湘云对此说了两个字

在林黛玉进贾府前,史湘云已经在贾家住了好几年,林黛玉被接来后,史湘云方由常住变成了短住。然而或许因为都经历过悲怆的命运,所以两位女孩一开始感情是非常融洽的。

在第二十回,史湘云首次出场,是夜,众人闲话后归寝,文中写到其“仍往黛玉房中安歇”,一个“仍”字可见史湘云每次到贾府短住,都是在黛玉房中作寝。

广告到贵州旅游,性价比高到哭,9成人不知道,抢到即赚到!

更有在薛宝钗生日时,王熙凤提到一小戏子和在场某人长得像,众人皆知是林黛玉却未曾作声,仅史湘云脱口而出。然而林黛玉却没有对史湘云发脾气,而是将委屈发泄于贾宝玉身上,后来还是和史湘云“仍复如旧”,此次完全是史湘云的错,林黛玉却做到了无私包容。此举与史湘云后来编派她的“小性儿、行动爱恼”相去甚远。

然而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和谐关系,因薛宝钗的到来渐渐变了味。接触薛宝钗之后,史湘云对这位“行为豁达”的宝姐姐从最初的喜欢到推崇,最后直接疏离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这一段转变中,史湘云到底经历了什么?

毫无疑问,是因为薛宝钗对其极尽能事之拉拢,甚至悄悄离间两人。

如第二十回,史湘云初次登场,林黛玉在知道贾宝玉从薛宝钗屋里出来后便发了脾气,贾宝玉在给林黛玉赔罪解释时,薛宝钗竟然来了,也不顾场合,推着贾宝玉便走“史大妹妹在等你呢”,独留你黛玉一人对窗洒泪。然而根据后面史湘云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说的“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来看,薛宝钗刚才并没有将贾宝玉推到史湘云身边,至于推去了哪里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借史湘云推开贾宝玉,冷落林黛玉,以此离间史湘云和林黛玉。

再有便是第三十二回,在袭人托史湘云为贾宝玉做针线时,史湘云表示不愿意,并将缘故说了出来,原来是前几日林黛玉和贾宝玉赌气,将她做的一个扇套铰了。可是这么私密的事情,史湘云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彼时袭人在场,根据二人的谈话可以排除是袭人高的密,那么除了袭人,还有谁会接触史湘云和她说这样的话?丫头们不敢,贾宝玉不会,贾府三春知不知道还是问题,更不可能去挑拨是非,所以,无非就是薛宝钗背后悄悄告诉了史湘云这一件事,让史湘云对林黛玉心怀不满。

就是在薛宝钗的处心积虑下,史湘云渐渐向她靠拢,而开始贬低起林黛玉来。不仅当着贾宝玉的面和袭人编派林黛玉,还在宝琴得到贾母赏赐的凫靥裘时,当着众人的面称林黛玉善妒小气。虽然林黛玉都选择淡然处之,但薛宝钗笼络人心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

然而史湘云并没想到,在贾府,薛宝钗不仅仅笼络她一个人,下至丫头金钏、袭人等,上至贾母、王夫人等,就算人人喊打的赵姨娘,也在薛宝钗的笼络范围之内,她史湘云又算得了什么呢?

广告元旦不知道去哪玩?400元带你去玉龙雪山看雪!

大观园抄检,对园中女儿是一次严重的羞辱,而作为唯一没被抄检的薛宝钗,较其他人更要愤怒,王熙凤看似照顾亲戚的一个举动,却将薛宝钗推进了百口莫辩之地。更因同为亲戚,人家却将林黛玉视为自家人,自己在贾府蹭住多年,还是无法与别人相提并论,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儿啊?所以薛宝钗绝望了,愤怒了。

次日,早早就来辞了李纨,而对于还住在蘅芜苑的史湘云,薛宝钗竟云淡风轻一句话打发了“依我的主意,你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而这一切,史湘云还被蒙在鼓里。

大观园到处是房子,当初史湘云却独独要和薛宝钗住一处,可知其是将薛宝钗当作“亲姐姐”一般看待的,就像当初她自言自语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算没了父母,也是没有妨碍的”。可是现在,她心中头顶光环的宝姐姐在吃了王熙凤一记闷亏后,被迫搬离了大观园,气急败坏的她连贾母和王夫人也不去辞别,而是急匆匆就出去了,对于这位史大妹妹,薛宝钗不仅没有了当初的细心照顾和通情达理,反而一解释的话也没有,直接找个人就将她推开了。

史湘云方才恍悟,当初宝姐姐的那些体贴和温柔,大方和豁达,不过是为了“金玉良缘”而打造的人设罢了,可是即便费劲心机,薛宝钗却没能得到贾母的青睐,反而在薛宝琴刚进府,就被老太太百般宠爱,薛宝钗的失望可想而知。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大观园抄检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薛宝钗不想再演戏了,至于史湘云,那当初众多被利用之人的其中一个,又能算得什么?

这样的薛宝钗,无疑让史湘云觉得心寒,在中秋之夜,面对林黛玉的对景感怀,史湘云在安慰她后又道: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广告中医自考本科报名开始.985/211名校直录 0基础即可入学.

自薛宝钗进府,史湘云便只有称赞这位宝姐姐的份,何曾对其有一丝丝不满?更别提在他人面前说薛宝钗的不是,即便在别人稍微做出对薛宝钗不利的事情,史湘云都会马上制止,譬如那次薛宝钗绣鸳鸯被林黛玉撞见,史湘云见后马上拉开林黛玉。可是此次史湘云却突然转变态度,发出了“可恨”这样的感慨,这两字看似因为薛宝钗违背了诗社之约,然而实际上却是一桩桩一件件不平之事引发而来的。这两字,正是史湘云在看清薛宝钗真面目后发出的声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