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到底是写什么?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说它好?
李商隐《锦瑟》,是小楼最喜欢的唐诗,没有之一。
一般来说,好诗讲究语言浅近、韵味悠长,而李商隐的《锦瑟》,几乎句句用典,且语言晦涩难懂,更要命的是,即使你搞懂了每个典故的意义,弄清楚了每个字词的意思,依然不明白李商隐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便流传下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样的评语。
虽然《锦瑟》难懂,但在其文字背后,似乎蕴藏着某种动人心魄的美,吸引读者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最终沉沦在李商隐构建的文字幻境中不可自拔。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关于《锦瑟》主题的五种主要观点
《锦瑟》这首诗虽难懂,但它太美了,所以历代文人学者都曾尝试注解此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关于此诗的笺评多达二十多页,在这些笺评中,关于《锦瑟》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怀人说
这种观点出现得最早,北宋史学家刘颁在其《中山诗话》中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青衣就是奴婢,也就是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个奴婢,这首诗是追忆李商隐与“锦瑟”的一段感情。
将题之“锦瑟”说成是令狐楚家的奴婢,恐怕是臆说,没有根据。清代纪晓岚则认为此诗李商隐追忆他与一位无名女子的恋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限,故追忆之而作”。
2、咏瑟说
宋人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中说: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即是说,宋朝的大诗人黄庭坚读《锦瑟》时,也是读不懂,便向苏轼请教,苏轼说,这首诗就是写瑟的,瑟有适、怨、清、和四种音调,中间四句诗就是分别写这四种音调的。
这种观点曾有很多人附和,到明代王世贞,他也认为“作适、怨、清、和解甚通”,但是这么一解,诗就死了,诗的意味无全丧失了,“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明人胡应麟说:'宋人认作咏物诗,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能。'就是说用适、怨、清、和来解中间两联,本就有穿凿附会之嫌,到最后两句,咏瑟说更说不通。
3、悼亡说
最早提出悼亡说的是明末清初的钱龙惕,朱彝尊也很赞同这种观点,他说: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暏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而殁也。
故人常以琴瑟喻夫妻,断弦即妻子死去,朱彝尊的分析颇为独到,不过,李商隐的妻子并不是二十五岁逝世。
清代诗人钱良择在其《唐音审体》中进一步阐发这种观点:
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纷,殊无意义。
钱良择认为,《锦瑟》是一首悼亡诗,悼念的可能就是李商隐的妻子(王茂元之女),锦瑟便是亡妻平日里的常用之物,李商隐睹瑟思人,托瑟起兴。钱良择还举了李商隐悼念亡妻的诗《房中曲》作证,《房中曲》中就有“锦瑟”二字,似乎成为悼亡说的明证。
李商隐雕像
4、自伤身世说
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回顾人生时的感伤之作。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指出:此诗“分明是义山自悔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这种观点将《锦瑟》的内容局限在对少时情色风流的忏悔,大大降低了整首诗的涵盖面。
《唐诗鼓吹评注》中说:“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言岁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则未可以一辞写也。”
总结起来,自伤身世说是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李商隐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感叹年华逝去,而自己怀才不遇,一事无成。
5、诗集序说。
据说,有一个宋刻本的李商隐诗集,第一首就是《锦瑟》,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自题其诗集以开卷,是他诗集的序。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引程湘衡语说:“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谈艺录》等书中继续阐发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借物拟象,说明写诗的技巧和心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说“年华已逝,篇什犹留,毕生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联是说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擬象,如飞蝶徵庄生之金逸兴,啼鹃见望帝之沉哀,均义归比兴,无取直白。举事宣心,故'托’,旨隐词婉,故易'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联是说诗的风格或境界。“'珠有泪’,以见难虽化珠圆,仍含热泪,已成珍玩,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人气。'暖玉生烟’,此物此志,言不同常玉之坚冷。喻已诗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最后一联说的是“前尘回首,怅触万端”。
钱钟书先生的这种解读,颇为新颖独到。
二、李商隐《锦瑟》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
除了以上五种观点,还有人说《锦瑟》是伤唐王朝衰萎的,有人说是寄托牛李党争的,诸说纷呈。
上述诸诗,读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难以让人彻底让人信服。
这首诗如此难解,于是便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故弄玄虚。清人黄子云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无端’,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弃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
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平日翻书用典时,偶然得工丽之句,但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卷首,是用来欺骗后世之人。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因为我们太执著于去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太执著于追寻诗所写的具体情境,太执著于去确认诗中表达的具体情感。
而李商隐的很多诗,写的只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某人、某事、某情。
葛兆光先生在这一点上说得很透彻,他说:“李商隐诗歌语言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像盛中唐诗人试图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情,感情往往是明晰的指向性的,喜怒哀乐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读者阅读时也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感受则深藏不现,连自己也不易捕捉,所以只能朦胧地表现,靠读者自行体验,因此表现的语言也常常是虚化的。往往显得不知所云,缺乏固定指涉对象。”
《锦瑟》所传达的感受,其实在它的文本中便指明了方向,诗中的“无端”、“惘然”便是感受的倾向,这种感受是无来由的,是复杂莫名的,是模糊不清的;“思华年”、“追忆”便是感受的指向,诗中的感受是指向人生的回忆,但不是具体事件的回忆,而人生总体的追忆。
李商隐的《锦瑟》,要表达的便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难以名状的感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锦瑟是全诗的背景音乐,诗人在锦瑟无比哀怨的音乐中,生发出对整个人生伤感莫名的感受。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人生的痴迷;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人生的执念;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一种美丽而哀伤的感受;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温暖却虚无的感受。
李商隐用精巧的典故,精美的语言,织成一张美丽的网,网住了回首人生时种种复杂莫名的感受,此中种种,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诗人最后只叹“惘然”。
当我们回首人生时,我们的内心恐怕不是喜怒哀乐这样具体的情感,而是五味杂陈,各种各样的感受涌上心头,这样复杂的感受,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而李商隐,他将这些感受都隐藏在这首诗中了,只待我们再读之时,将其回味出来。
二、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说好?
即使我们已经明白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但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依然很难明确,每一句是传达怎样的感受,依然很清晰界定,上述我对具体诗句的感受,只是个人一时之感受,未必准确。
那么,这么含糊不清,意义不明的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还会被奉为经典呢?
首先,即使我们读不懂,但我们依然会被其优美的文辞吸引。
《锦瑟》一诗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尤其第三联,其对仗之精工,意境之优美,古诗词中无有过者。连觉得李商隐在欺骗世人的黄子云,也不得不承认此诗词句工丽。
其次,正是因为难懂,所以诗的理解空间大。
《锦瑟》之难懂,是因为它抽离了具体情境,同时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诗中的感受模糊化,这样一来,诗的诠释空间也变大了,我们不用费尽心思去想诗原本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可以自由地用他美丽的诗句来抒发我们的感受。
在《锦瑟》一诗中,诗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有了更丰富深沉的美,也许我们在某时某刻,突然产生了“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感受,或在异时异刻,产生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受,这时诗真正在我们生命中活了过来,而不是在书本中供我们膜拜。
所以《锦瑟》是一首可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诗,这是别的诗做不到的。
梁启超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6:李商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