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一生最硬气时刻:一句话让曹操汗如雨下,吓得跪地求饶

鉴证历史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让我们一起鉴证历史!
公众号

来源 | 史书今古

汉献帝刘协,算是古代帝王中最憋屈的一位。原本,刘协少时聪慧过人,他不仅能断是非,还对时局有着清晰把握,就连史学家范晔都直言“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可惜汉献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竟接连遇到董卓、李榷、曹操等乱世枭雄。故而自始至终,汉献帝这位聪明皇帝也一直充当着“傀儡”的角色。一生仰人鼻息,处处受制于人。

俗话说的好:“兔子急了也咬人。”汉献帝长期看人眼色行事,心中早有怨言。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面对野心家对自己的控制,汉献帝再也无法忍受,爆发之下一怒喊出一句话来。有意思的是,这短短十几个字,却让一代枭雄曹操吓得汗流浃背,急忙俯身在地告罪。

据《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显然,这是汉献帝说过最硬气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当中为数不多的辉煌时刻。不少读者在为他舒口气的同时,也同样对曹操的行为表示不解:一向胆大包天的曹操,为何会在这个时候装怂?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曹操早年间的辛酸了。

曹操早年间的崛起之路,并非世人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尤记讨董之战时,参与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不是州郡长官,便是向袁绍这样的门阀士族。而反观曹操,只有区区五千兵马。《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说:“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若不是曹操是讨董之战的发起人之一,他在关东联军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即便如此,曹操的话语权依旧不高,以至于董卓败退之后,曹操建议追击,竟无一人选择相助。无奈之下,曹操只好率本部大军自行追击,不料在荥阳遭到徐荣伏击,五千家底几乎损失殆尽。若非曹洪及时将自己的战马献出,曹操恐怕很难脱身。

可想而知,曹操早年间的处境有多么辛酸了。好在,曹操的发小袁绍伸出了援助之手,所以袁绍便是曹操第一个贵人。从曹操本传中可以看到,曹操早年间是听从袁绍指挥的。也正是在曹操的庇护之下,他才安稳渡过了中原混战最激烈的时期。直到曹操进入兖州,迎汉献帝到许昌,他依旧要看袁绍的意思行事。

第二个贵人自然是汉献帝,这点毋庸置疑,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才确保了自己在政治立场上的不败地位。

另外,曹操顺利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其实离不开另外一个贵人的帮助,此人便是董昭。《三国志·武帝纪》还说:“(曹操)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当时的议郎董昭,不忍心汉献帝依旧受制于杨奉、韩暹等人,遂以曹操名义写了一封信给杨奉,说是要帮助他赶走韩暹。后者大喜,在汉献帝面前为曹操极力美言。于是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进入洛阳,随后又设计赶走杨奉、张杨等人,“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扬间”。如此一来,曹操如愿被汉献帝加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假节钺。

虽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已经初步实现,但他依旧离不开袁绍与汉献帝两人的支持。所以此时的曹操,还是非常善于隐忍的。上文中提到,汉献帝只是一句呵斥,就能将曹操吓得汗流浃背,其实也不难理解。

因为在当时的朝局中,董承一系的力量,算是与曹操分庭抗礼。因此曹操抬头看虎贲卫时,才会发现不少陌生面孔。倘若汉献帝与董承合谋,要将曹操直接杀死在宫中,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想到此处,曹操自然是汗流浃背。

由此可见,曹操在迎奉天子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处境依旧艰难。为了保证自己的计划能缓步发展,曹操不得不向汉献帝认怂。就连老大哥袁绍,曹操也是恭恭敬敬地对待。《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汉献帝开始封曹操为大将军,而老大哥袁绍为太尉。后者听闻表示不满,于是曹操赶紧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这件事,倒是与曹操向汉献帝认怂有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曹操早期是有些心酸,但与他人不同的是,曹操这位枭雄能屈能伸,懂得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当初曹操欲迎奉天子时,董承便表示拒绝。故而曹操的实力逐渐壮大以后,董承的动作也越来越明显。

不少人觉得董承是一位忠臣,他帮助汉献帝笼络一批大臣,意图谋诛曹操。但在笔者看来,董承也非常渴望权力。《资治通鉴》对于这一点看得很透彻,司马光说道:“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

司马光认为,曹操能顺利迎奉天子,不单单是董昭的帮忙,也有董承的支持。

另有《后汉书·献帝纪》中提到:“(伏)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可以看出,董承倘若真的完全忠心于汉室,他不会对伏皇后如此无礼。汉献帝也是聪明人,他利用董承与曹操的分庭抗礼,寻求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也是他的帝王心术。

于是,才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汉献帝一身呵斥,曹操惊吓不已。但这次认怂事件,也让曹操这位枭雄更加奋发。后来曹操掌控汉献帝的标志性事件,便是衣带诏计划的流产。《资治通鉴》中说:“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司马光写下这句话,取材于《后汉书》,但他却多加了一个“称”字。也就是说,他认为是董承自作主张,以汉献帝名义暗中联络群臣。显然,这是董承见曹操势大,担心后者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很不幸,曹操的实力已经远超他的强大,所以董承事败身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衣带诏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等枭雄,早已是实力大增。他摩拳擦掌,准备与袁绍进行正面对抗。因此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加强对汉献帝的统治。董承的动作正是一个借口,让曹操趁此发难,一举扫清后宫中的所有不稳定因素。

《三国演义》为董承安排了一个汉献帝老丈人的身份,从而为董承的动作寻了一个借口。不过在正史记载中,曹操才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建安十八年(213年)七月,曹操一口气将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这件事,同样是曹操加强对汉献帝控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在两个月之前,曹操进封魏公,他的政治地位已经如日中天,与魏王只差一步之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