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教学手记——写出真阅读
读了很多书,不会写文章,是因为大多阅读是假阅读。读其表,不读其里;读其内容,不读其形式;读其分层,不读其思维:结果是永远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认知、思维没有关系。这是目前大多读书人的阅读状态。读书的目的在于自我认知体系的丰盈与思维的发展,是为我所用,而不是为试题所控。应该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发现自己认知上的边界,进而扩疆拓土,拥有更广阔的内在世界;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产生思维上的差异比较,进而学会另外一种思维方法,改变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越来越聪明。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发现思维的不足,并能有意识地改变。课堂不必热闹,不必好看,但必须真真实实地动用了大脑。学习环节一《桐叶封弟辩》,我不让学生翻书,先展示了它的第一段。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请针对周公的行为作出评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写出自己的理由分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先行对这个故事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学习者原有 认知方式和结果。然后再读柳宗元文章,与其对比,发现自己的认知起点和思维规律与柳之区别,从而达到归纳、借鉴之目的。我们来看部分同学的思考结果。结果1:观点:颇具曾子之风。理由:借用曾子杀猪之典以示一言既出驷马追之理。这个同学是最基本最常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不需要动太大脑筋的,把这个故事交给小学生去阅读也会有这种思维结果。这恰恰真实的表达了一个同学的思维素养水平,与低幼年级的同学没有太大区别。结果2:观点:君臣默契理由:成王与小弱弟戏,既然为戏,那么应该发生在两人之间,但是周公却得知了这一件事情,说明“戏”并非是单纯的“戏”。周朝作为封制的国家,封地是必然,那么“戏”这件事传出去的原因就耐人寻味了。这是一个铺垫,而周公的行为则是从礼乐道德上对成王的行为进行了合理化。这个同学的思维显然比前一位同学更深入了一些,他对故事所含因素分析,这是较好的思维习惯,不凭空设想,而是深入到阅读材料的内部去。虽然,看似简单,但许多同学却不具备这种思维习惯。但从整体上看,他的思维还是依顺于材料走向,没有产生质疑与反思。其实,这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状态,从不质疑,不会反向思维。结果3:周公的话道出了帝王的责任与悲哀。身为帝王,成王应谨言以避祸,守诺以得民心;但是,这也剥夺了他与亲人玩耍的权利,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位高权重者的孤。这位同学思考的立足点偏离了周公的言行,而思维的落点落在了成王身上,与任务的要求偏离。当然,其中也表达出了对周公言行的反思,这也是有价值的。
结果4:观点:迂腐却合理,合理却片面。理由:①维护礼制;②教育成王;③影响并非完全积极。这位同学对周公的行为作了全面的考查,得出了一个有肯定有批评的结论。显然,这个同学思维的维度更宽阔了,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强烈了。这是非常宝贵的思维习惯。由于阅读思考时间的限制,他未能对“迂腐”“片面”的内涵作出具体的分析,但其思维方向已经明确化了,这足以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内涵。
结果5:观点:周公的方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缺乏全面考虑。理由:①叔虞当不当受封;②家中是否也当无戏言。显然这个同学的表达显然简短,但他的思考却具有强烈的自主思考的特征,表现出了持有独立见解的能力。关键是,他的思考较为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要元素,当不当封, 这是判断其合理与否的关键;家中是否当无戏言,对“戏”的具体情况作出思考。思考对象清晰,思考结果明朗,只有再稍给时间,既可形成较为有思考深度的表达结果。学习环节二请依据下表从展示的学习结果中选出五条优秀的,并把这五条组合成一段完整的辨析文字。观点分析语言围绕周公言行发表观点,角度新颖,富有思考深度。(40)分析能从观点出发,结合文本材料判断、推理,符合逻辑。(30)富有思辨的逻辑性、准确、严谨、活泼、生动。(30)学习环节三:展示柳宗元原文,与之对比,看孰优孰劣。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之思维的独特性及文字表达的规则。让同学们认识柳宗元的思维特征:柳文思辨分析——元素角度分析法王之弟视角:当封——周公: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者也不当封——周公:周公:成其不中之戏,不得为圣!周公视角:不可苟,必从而成——假设:不幸,是否可封妇寺?王的视角:王者之德,行之何若:不当,易不为病;当,不易。
这到底是一节写作课,还是一节阅读课呢?我不想作清晰界定,但有一点我想是有价值的,那就是,让学生参与了作者的写作思维过程,形成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并由此,能更好地理解柳宗元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