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喜年:你以为的“碎银子”真的像银子一样珍贵吗?

这个月某知名奶茶品牌推出了一款以碎银子为茶底的新品奶茶。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碎银子是什么茶?好喝吗?

该知名奶茶品牌在宣传的文案中提到,碎银子也称“茶化石”,文案中描述了碎银子是多么的稀有、难得,特地将文章往考古这个方向去引导。

于是网友们纷纷评论称赞这次该品牌做到了科技感与考古相结合,喝碎银子感觉非常的酷。但其实在我们学茶人眼中,碎银子和考古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关系。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来历?值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呢?

首先碎银子,属于普洱熟茶的一种。那么熟普的制作技术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时间追溯到1975年,当时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才真正有了普洱熟茶这一类别。熟普到现在也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完全达不到考古的级别,更别说碎银子了。再说了,最早是在2013年由商家龙园号提出碎银子的概念,他们在2017年申请了关于碎银子外形以及制作工艺的专利,(专利号为:CN108419852A,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所以碎银子的兴起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

关于“碎银子”名字的得来,龙园号也给出了解释,他们借用了在古代茶马古道上可以代替银两作交易用的散碎茶,又因外形精致小巧酷似散碎银两,故名“碎银子”。并不是该奶茶品牌所说的“茶商在茶马古道上交易,甚至可以用碎银子结算。”在茶马古道时并没有“碎银子”的说法。

有人可能会问:“就算历史不长,碎银子很少见总是真的吧?推文里说每生产1千克碎银子,平均消耗400千克的普洱熟茶呢。”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意思更像是把熟茶和碎银子的关系本末倒置。

最早的碎银子是熟普在渥堆发酵过程中,经过人工翻动,茶叶会分泌出果胶使茶叶黏连在一起,结成一块一块解不开的疙瘩,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形成的。可以看出,碎银子起初不过是熟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罢了,属于附带产物,并不存在为了得到碎银子而消耗熟普的情况。

既然碎银子已经商品化,那它必然有一套完整的加工流程,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产量肯定不会低。在龙园号的专利中有提到其制作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

首先得到晒青毛茶,然后进行三个环节的发酵,发酵结束后再进行挑选,丢弃颜色不统一的、比较松散的茶块。接着将茶块压制、切割成颗粒状后筛分,最后打磨、除尘、干燥就得到了碎银子成品。

既然碎银子的加工已有专利,为什么茶界不少茶友仍对碎银子心存质疑,甚至否定呢?其实理由很简单,龙园号的碎银子价格可不便宜,单斤茶能卖到两三千。但是淘宝上搜索碎银子出来的结果,单斤茶的价格大多都在两三百,有10倍的价格差。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碎银子的品质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久泡不散,冲泡20次还能保持汤色不变。高端品牌有技术有能力通过压制这一步给茶块极高的压力,让它做到久泡不散。

那么市面上那些开价非常低的商家,他们并没有加工条件使得茶块压得很紧,但又想做到久泡不散的效果,该怎么做呢?答案是添加粘合剂。甚至大部分的厂商为了做到喝起来有浓郁的糯米香,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糯米香叶来增强香气。

说到这儿,希望大家对于碎银子的由来以及它的加工流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挑选茶品的时候更要擦亮双眼,不要再喝“廉价碎银子”了。

最后,不得不感慨,不交点智商税还真看不懂别人的宣传文案啊。

本文为小喜年原创,转载须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