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唐诗三百首》08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引言】

今天小楼要精读的唐诗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是杜甫最为脍炙人口的的名篇之一。

杜甫的诗,多写身世之愁,家国之恨,语多凄苦,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少数欣喜欢快之作的代表。清代浦起龙称,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通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唐军收复河南河北诸州郡,安史之乱平息。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至极,写下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剑门关以外,杜甫居地梓州在剑门关南。蓟北,指幽州,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叛军的老巢。

首联写杜甫刚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反应。

“忽传”、“初闻”表现捷报来得突然,正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所以杜甫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高兴,而是泪下沾衣。

突然传来的捷报,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破了杜甫的情感闸门,让他因安史之乱而郁积已久的愁苦艰辛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使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而泪下沾衣。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儿女。汉字多是单音节词,即一个字(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词,古汉语中,妻子合在一起,是包括妻子和儿女的。不过小楼觉得,这里的“妻子”应该是偏义复词,指的就是“妻”,“子”只是起陪衬音节的作用。因为,这里的“妻子”还是后一句的主语,如果包括儿女的话,就会使的这两句诗的主体泛散,形象不是那么鲜明。当然,这只是小楼一种感觉,仅供参考。

漫卷,随手卷起,胡乱地卷起,有一暇整理的意思。

杜甫“涕泪满衣裳”之际,想到了与自己一起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妻子,看看妻子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涕泪满衣裳”。“回头看”这个动作很有意蕴,他仿佛想对妻子说点什么,分享自己悲中含喜的情感,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而妻子,他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空,她胡乱地整理着诗书,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狂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一作“白首”。放歌,放声高歌。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明媚的春光。作伴,清黄生注:风和景明,能助行色也。

看到妻子“喜欲狂”,杜甫从“初闻”时的“涕泪满衣裳”中缓过神来,在巨大的狂喜中,他在明媚的阳光下放声高歌,纵情饮酒,并打算趁着大好春光,返回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承“还乡”二字,规划还乡路线。

“即从”二字,展现杜甫归乡之心切,大有即刻出发的意思。

这一联连用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是句中相对,又是前后相对,形成非常工整的地名对。同时,两句用“即从”、“便下”顺承,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这两句中的动词,用得极为准确。从巴峡到巫峡,舟行高山峡谷之中,故用“穿”,从巫峡到襄阳,由高到低,故用“下”,由襄阳到洛阳,弃舟而走陆路,故用“向”。

【赏析】

一、快

读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直观的感受就快,欢快。小楼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杜甫是怎样来传达他欢快的心情的。

1、内容上

在内容上,除了前三句,后五句都是欢快的字眼。妻子的“喜欲狂”,诗人的放歌纵酒,春光的美好,以及想象中迅急如飞的归乡之旅,都在传达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欢快心情。

2、节奏上

这首诗中的“快”,不仅表现在诗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全诗的节奏上。

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个虚词的使用,以及四个地名的迭现,使得全诗节奏明快,读起来使人忍不住想跟杜甫一起纵酒狂歌,手舞足蹈。

二、用笔之妙

欣赏杜诗,就不得不分析他的用笔之妙,这首诗欢快的背后,是杜甫诗笔的运转收放,俯仰张驰。

诗的第二句是用笔的一大关窍。一般人写,由“剑外忽传收蓟北”,就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了,杜甫却接心、以“初闻涕泪满衣裳”。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得力者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所为神理逼真,就是杜甫这样写,真实展现了杜甫当时的状态。人在巨大的狂喜面前,第一反应往往是哭,而不是笑。

杜甫诗碑

“于文势妙在反振”,就是这一句诗写悲而不写喜,使行文略略一滞,为后面的情感喷发蓄积力量。所以这第二句,是全诗文势用笔的关键。

既然是令人欣喜的事,哭完自然要笑,但若杜甫直写自己的情感由悲转喜,那么他恐怕要沦为三流诗人了。第二联中,杜甫即刻转换视角,转而写妻子,通过妻子的“喜欲狂”,暗中完成了诗人自己的情感转变。

由悲转喜后,接下来便是展现诗人内心的狂喜,诗人纵酒狂歌,至“还乡”二字收束全诗。

一般诗人写到这里,也就完了,或者将最后一联提前,将“还乡”一句移至末尾,兜住全诗,因为格律诗起承转全合,都是用最后一联来收束全诗的。然而杜甫却用第六句来收束全诗,最后一联却承“还乡”二字放开了去。

都说杜甫的律诗无人超越,因为,杜甫在格律诗中超越了格律诗。

这用写有什么好处呢?它使得此诗拥有了无尽的流动感,不再是有首颔颈尾的完整体,而变成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流一样的流动体。这与杜甫无穷无尽的狂喜之情正相夺契合。

诗的最后一联,连用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是句中相对,又是前后相对,形成非常工整的地名对,同时,两句用“即从”、“便下”顺承,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进一步强化这首诗的流动感。工整的句式,“峡”与“阳”的重复,读起来如同波浪一浪一浪地打来,绵延不绝。

傅抱石《杜甫像》局部

【总结】

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浅近易懂,情感欢快易读,但切莫以浅近明快忽之,清人放朴华在他《岘佣说诗》中说:“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仔细品味诗中的用笔之妙, 我们才能深切体味到诗圣杜甫的诗歌魅力。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参考文献】

1、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

3、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4、王景略解《唐诗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

5、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安徽人民出版社;

6、葛兆光著《唐诗选注》,中华书局;

7、俞平伯等撰《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