趤趤马路 || 西藏路的前世今生

要说上海最有名的路,第一不会想到西藏路,但没有上海人不知道西藏路的,也没人没到过西藏路。作为经过市中心人民广场的马路,又与各条有名的马路,比如南京路、淮海路等相交,西藏路承载了上海人的生活。

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填埋泥城浜,修筑成新的西藏路,形成了当时市中心少有的宽阔的横穿上海的南北干道。时至今日,西藏路已经由西藏南路、西藏中路、西藏北路三个路段组成。它不仅仅承担着上海的交通干道,更是美食、旅游、娱乐业发达的景点街道,并伴随着一代上海人成长。

01
三个路段组成西藏路

上海这条西藏路,由西藏南路、西藏中路、西藏北路三个路段组成。

西藏南路

西藏南路的北段原为上海县城西侧的一条小河,名为周泾,南面到老西门附近与东西向的肇嘉浜(今复兴东路)相通,北面在今大世界处与东西向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相通。19世纪后期,为上海法租界的西部界限。1900年法租界越过周泾向西扩展。20世纪初,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填埋周泾,修筑成宽阔的马路,以法国首任驻沪领事敏体尼命名为敏体尼荫路。1943年改名宁夏路,1945年改今名。1995年西林路、三门峡路、新肇周路并入此路。

建于:1908年

位置:北起延安东路接西藏中路,南到黄浦江。

西藏中路

185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防御太平军,在租界西侧开挖的一条小河,名为泥城浜,北面到苏州河,南面在今大世界处与东西向的洋泾浜相通,接周泾。现在的西藏中路的路基主要就是当年的泥城浜。1865年浜东侧一条小路命名为西藏路,1912年填浜筑路,1936年以宁波籍巨商名改名为虞洽卿路,7年后复名西藏路,1945年改今名。沿路有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市工人文化宫。原在延安东路、福州路、南京东路等路口架有人行天桥。西藏中路与武胜路、汉口路、南京东路、北京东路、新闸路等18条道路相交。

北京西路东望西藏中路六岔路口旧影

建于:1865年

位置: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南苏州路,长1422米。

西藏北路

西藏北路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原名北西藏路,路由西藏路泥城桥起至曲阜路止,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更名西藏北路,期间路向北延伸至新疆路。1953年,路拓宽并延伸至新民路(今天目中路),1998年6月,穿越天目中路与沪宁铁路的西藏北路地道开工建设,于1999年8月底建成通车。

建于:1898年

位置:北起柳营路,南到苏州河西藏路桥接西藏中路。

西藏路桥

说到西藏路,这座桥不能不提。西藏路桥位于上海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是一座具有欧式韵味的桥梁,始建于1922年。西藏路桥北堍有一幢楼高五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曾是民国时期的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的物贸仓库。“八·一三”时,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官兵约800名,以四行仓库为主要据点,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抗战胜利后,上海人民设置了晋元路、晋元中学、晋元园,以示纪念抗日英雄将领。由满州路改名的晋元路,就在西藏路桥北堍两侧。

建于:1922年

位置: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

02
从泥城浜到西藏路

上海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块英文石碑,上面书有“THE-BATTLE-OF MUDDY-FLAT-1854”字样,记录的是发生在上海的一场战斗——泥城之战。

泥城之战石碑

这里的泥城,指的就是泥城浜。1853年,上海军情紧张,外国租界当局为在西境加强防御,从周泾向北直到苏州河新开挖了一条河流,并沿河修筑长堤。这条新的河道位于租界边界,外国人称之为“护界河”,后来人们却常称它为“泥城浜”。

苏州河上的难民船

泥城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854年4月4日的上海。

1854年泥城浜一带,形势十分复杂。1853年,外国人在泥城浜以东开辟了新的公园和跑马厅(即第二跑马厅),成为英美侨民休闲的所在。这时泥城浜以西还不是租界,只有几处村落和开阔的野地,因此攻打小刀会起义军的清军“北营”就设在浜西沿浜一带。双方隔浜相望,距离既近,又有桥相连,接触较多,便常有冲突和争端发生。这些冲突和争端,成为一场更大的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泥城之战”的作战图

泥城之战的主要进程,历时不到两个小时。在兵力上,清军占了绝对优势,获胜的却是只有区区数百杂牌军的外国侵略者。清军在跑马厅附近的三座营盘全部被毁。

经此一战,清政府与列强在上海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外国侵略者第一次用武力实现了对租界的保护,并乘机扩大侵略权益,攫取了上海的海关主权,修订《上海土地章程》,成立统治三国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后来法国另成立“公董局”)。从此,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与以上海县城为中心的“华界”各自为政,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城市格局。

1854年的泥城之战,时间很短,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泥城浜上曾造了三座桥,北泥城桥,东接芝罘路、北京路,西接新闸路、爱文义路;中泥城桥,东接南京路,西接静安寺路;南泥城桥,东接广东路,西接龙门路。

中泥城桥以南的泥城浜东侧有一条小路,名为西藏路,因位于租界西端,俗称西外滩,与租界东端黄浦江畔的外滩相对应。泥城浜西侧即上海跑马厅。

1931年时的慕尔堂

1930年代,西藏路是上海饭店、戏院、舞厅等娱乐场所集中的街道,包括大上海大戏院、皇后大戏院、爵禄饭店、东方饭店等。此外在汉口路口有监理会设立的慕尔堂。

03
曾经的虞洽卿路

旧上海租界的马路大多以中国地名、外国名人等命名。但有几条马路却是以中国人名字来命名,它们分别是麟桂路、朱葆三路、善钟路、虞洽卿路,其中以虞洽卿路最为著名。

虞洽卿

清末民初知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小名瑞岳,名和德,后字洽卿,时人称之为“阿德哥”。

1867年,虞洽卿出生于镇海龙山镇(今属宁波市),1881年只身到上海谋生,一开始在瑞康颜料行当学徒,1892年经人介绍,到德商鲁麟洋行当跑街,两年后升为买办,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于是他兼作进出口生意与房地产买卖,陆续独自创办了通惠银号、宁绍轮船公司、三北公司,发起组织四明银行,在合伙创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中任理事长。

1923年,他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从1929年到1940年任工部局董事会华董。与外商和租界工部局关系较为密切,当上海民众与租界当局发生矛盾时,常与前者站在一起。

他曾大力支持辛亥革命,在沪军都督府成立后,任顾问官、外交次长、闸北民政总长。因为是一个多方能接受的人物,所以在一些事情发生后,往往能起到重要的调停作用。

1936年7月,时值虞洽卿七十大寿,工部局的华董们建议:“为纪念虞洽卿先生七十寿辰和他致力公共事业55周年,请准许把租界境内一条合适的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之。”

命名典礼现场

华董江一平认为:“看来西藏路更为合适,这条马路的汉文名称和英文名称不同,而且没有特别的意义,由于它连接了市政府地区、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以这一方法庆祝虞洽卿先生为整个上海所做的贡献是很合适的。”

在一次董事会议上议决,原则上同意将租界境内一条合适的马路以虞洽卿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提议,用以表彰他对公共租界的贡献。之后便确定将西藏路改名为虞洽卿路。

命名典礼在该年10月1日举行,搞得非常热闹。从宁波同乡会到跑马厅一段张灯结彩,万国商团马队、工部局乐队、各国领事馆人员、两租界头面人物一齐出动,中国官员也来了不少,当天来到这条路上看热闹的市民约有十万人次。

大中华饭店(附仕商旅舍),位于上海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200号(福州路口),是一幢7层楼老建筑,这里曾是华东供销合作总社。据资料记载,1936年,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来上海,曾在大中华饭店演唱《长坂坡》。

1943年虞洽卿路改回为西藏路,1945年改名西藏中路至今。

04
“十里洋场”的所在

老人们还记得,解放前,南市区的市民们喜欢全家出动,沿着西藏路,一路闲逛到老西门商圈,然后到淮海路附庸风雅一番,再到“大世界”白相,随后踱到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是当时上海最时髦的购物场所。

1993年的大世界及延安东路西藏中路人行天桥南望

南市区原是上海的老城区,也是上海居住密度最大的区域。西藏路是当时南市与租界的交界街,也是南市通往上海老城外面的“花花世界”的必由之道。于是乎,老城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南京路一带的英租界风气,淮海路的法租界文化,在由西藏路、淮海路、南京路构成的“工”字形地带里交汇、滋长、繁荣。

20世纪30年代的西藏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口

当时,围绕着“工字形”西藏路出现的,就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

先是博彩业,如今人民广场一带原为跑马场,黄陂南路一带原为跑狗场,现在的上海美术馆,那时是看台,能听到声色犬马、冒险刺激的呐喊。

20世纪20年代的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位于金陵路西藏南路口东南角

然后,是数不清的餐饮店、电影院、书场和戏院,如扬子饭店、红旗书场、大光明电影院、天赡舞台、共舞台、大舞台、后改名的和平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等等,每到华灯初上,这里便上演旧上海杯觥交错、灯红酒绿的一幕幕。当时的“工字形”区域一带,也是文人骚客集聚的中心。

1984年国庆节,福州路西藏路上人山人海

05
上海黄金十字路口

曾有一位日本的商业专家到上海考察后,指着西藏路和南京东路路口说,这里是全上海最有商业价值的地方。

1881年南京路劳合路口(现六合路)西望泥城浜(西藏路)的街景。

1862到1863年,上海跑马场由东新桥向西移至西藏路南京路西南,建有草地和硬地两个跑道圈。

1914年,黄楚九、经润三等人合伙在今南京路、西藏路口建造“新世界游乐场”,即新世界北楼。这个新世界是上海最早的游乐场之一,比第一代大世界还早三年。

1924年,西藏路南京路口的新世界南北二楼,中间的华安保险公司大楼刚建成。

1928年,西藏路口东望南京路,右侧有1915年建的大庆里和著名的兆芳照相馆,远处是永安,先施,新新三家公司的尖顶。

1928年,南京路口北望西藏路上的宁波同乡会大楼,那时大上海电影院和大新公司都没有造。

1936年,南京路口大新公司建成,与先施,永安,新新合称为四大公司。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静安寺路西藏路口树立了凯旋门。

1954年西藏路南京路大新公司变成了国营上海市百货公司,招牌用的繁体字。

解放后跑马厅改造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上世纪50年代南京西路人民公园墙外的中苏友好画廊。

1959年西藏路南京路新世界北楼,原来的游乐场变成新城区工人俱乐部和公私合营百货商场。

1981年西藏路口看南京路街景,右侧兆芳照相馆招牌不见了,大庆里还在。

1983年西藏路南京路,新世界南楼成为黄浦区少年宫,后来变成上海精品商厦。新世界北楼除了卖百货还有一家红旗电影院。

1988年西藏路南京路天桥,成为市民游览留影的景点。

1992年西藏路南京路新世界南楼上海精品商厦夜景。

1993年5月,“新世界”拆除了旧商业大楼,8月开始动工兴建“新世界城”。两年后,一座高12层、营业面积40000平方米的仿古罗马建筑的现代化大厦矗立起来,成为当时上海浦西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商厦。风头大大盖过中百一店。新世界二楼与天桥相通。

2006年西藏路南京路俯瞰,人行天桥和新世界南楼(精品商厦)拆除。

2011年西藏路南京路,中百一店新世界。

06
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原本位于西藏中路365号的上海音乐书店建于1961年,由已故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题名“音乐之家”。这里曾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专业音乐图、音像制品以及中西乐器零售店,拥有2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音乐书,也是经营门类最齐全、品种最多的音乐文化企业。虽然那里的正版音像制品价格是很高,但还是生意兴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接触音乐多半都是通过像音乐书店这样的专业商店。虽然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当时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连明星的签售、见面会都是安排在音乐书店。

当年杨钰莹有一场放在音乐书店的活动,因为没有预料到来现场的人会那么多——那时候在这类活动见明星也没有太高的门槛,只要提前知道消息,直接去现场就行——结果店堂橱窗也被挤破,活动临时取消,歌迷们错失见到偶像的机会。

从音乐书店的楼上望出去,对面就是人民公园。这个地理位置可说是非常好了。

大改造前的南京西路西藏路口,图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环形天桥、精品商厦都还在。图左上角可见大庆里平乐里一角,南京西路北侧的新世界商厦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2002年,因为音乐书店、精品商厦、大陆饭店等这一区域的建筑物,正好“挡”了地铁8号线的道,所以进行了拆迁,建筑推倒铲平。

西藏路上18路公交车

西藏路上人来人往,老店有去有留,所有的一切都在城市变迁的进程中留下一道影子,汇成历史河流。

(综合:文史天地《“泥地上的战斗”:1854年的上海泥城之战》,新民地铁数字报《西藏路与虞洽卿路的前世今生》文/吴志伟,东方早报《上海西藏路商圈重出江湖》文/吴乐晋,《上海黄金十字路 · 西藏路南京路口 · 百年历程》,新浪博客“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来源:看懂上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