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的宰相之道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的征战天下的功臣搞了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宋朝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叫做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其中的第一名是赵普,宋太祖认为他在所有功臣中功劳最大。赵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作为谋士他不如汉代的张良,不如三国的诸葛亮,不如明朝的刘伯温等人,论文化水平他更是不如这些人了,还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故事,但其实赵普真正称得上大宋第一谋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这样的记载: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这句话是赵匡胤写给赵普的亲笔书信,说明了宋太祖认可赵普对于宋朝建立的作用,和赵匡胤一起建立起了宋朝的制度。我个人认为,赵普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和赵匡胤是同等的,历史给了赵匡胤作为皇帝什么样的评价,赵普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宋朝最初的国策和制度建设,都是他们两人一起决定的。两人初相见,多次促膝长谈,赵匡胤非常欣赏赵普的才能,把他收到帐下,一步步加以提拔重用。赵匡胤任宋州节度使时,赵普成为他帐下最为重要的幕僚,掌管军中往来文书及讼狱等事项,大小事务经常征询赵普的意见。一直到北宋开国,然后独相十年,在他和赵匡胤相处的二十年时间,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赵普全程参与了大宋建立的全过程,并且在大宋初期的诸多事件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赵匡胤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可以这样说,在赵匡胤的一生中,赵普是其最重要的谋士和文臣。
赵普在陈桥驿兵变中的作用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罗,即掖太祖乘马。.......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服衮冕,即皇帝位。----《宋史·太祖本纪》
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赵普在陈桥驿兵变中提了多少意见,但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那夜喝醉了,最后做了皇帝,他还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他一晚上都是醉的是部下硬逼着我当皇帝的。老板喝醉酒装作无事,作为当时的归德军节度掌书记的赵普,他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明为劝说实为煽风点火,坚定军士造反的决心,并派人向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报信通气。在整件事中,赵普扮演了老板代言人的角色,他做了赵匡胤想做却不方便做的事情。赵普在自己撰写的《飞龙记》中也曾描述了自己在陈桥驿兵变中的作用,很多人质疑那是赵普自己往脸上贴金,他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飞龙记》是兵变后两月写的,赵匡胤肯定看过这本书,赵普敢夸大自己的功绩吗?我觉得赵普在兵变中比在历史中喜欢给自己加戏的赵二作用应该更大!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
赵普辅佐赵匡胤当了皇帝,夺取了天下,在之后的论功行赏中,以功升任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刚开始并没有封为宰相。当时的宰相还是后周的范质、王溥和魏仁浦,这是赵普和赵匡胤为了拉拢后周官员所采取的的策略。赵普在当时既具有宰相之才,也立下了宰相之功,是无可争议的大宋宰相。四年后,三位后周旧臣主动辞职以后,他成了赵匡胤的宰相,独一无二宰相一干就是十年。即使在赵普不是宰相的四年时间里,赵普也干着宰相的活,为赵匡胤的政治稳定出谋划策,帮助赵匡胤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策略。
赵普读书不多,学问和他之后的宰相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相比就差远了。一天,赵普和宋太祖同登明德门,太祖问赵普明德之门的之字有什么意思?赵普回答帮助加强语气。太祖不高兴了,之乎者也能有什么帮助,赵普一时无以言对。堂堂一个宰相竟然因为门而吃瘪,历史也仅此一例。如果你真以为赵普很平庸,那么你就有眼不识金镶玉了,赵普在关乎职责方面可一点都不马虎,赵匡胤本来就是武将,天生性格勇悍刚直,大臣们大多都战战兢兢,生怕触怒赵匡胤,但赵普在事关职责方面的时候,犯颜直谏,不惧天威。
有一位大臣按照法令应该到了升迁的时候,但是赵匡胤很讨厌这个人,不批准升迁,赵普向太祖陈述理由,太祖说:“我就不想升迁他,你想怎么样?”
赵普不顾龙颜大怒,据理力争:“国家制定刑罚,是为了惩治恶人;制定奖赏,是为了奖励有功人员,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刑罚和奖赏是为天下人定的,不是为陛下您一个人而定的,怎么能以您一个人高不高兴而改变呢?”
赵普规划下的大宋制度
宋人笔记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太祖皇帝尝令后院造一薰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宰相赵普曰: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
这故事看起来简单,赵匡胤想买一个熏笼,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很简单。但是他用公款买这个东西,却遭遇到了制度性的困难,需要层层审批,层层都有权力制约。这就是赵普为大宋帝国制定的一整套制度规范,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按制度办事、按流程办事,即使皇帝也必须遵守这一制度。实际上,这个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制约皇帝的权力,而是为了制约官吏的权力,让他们无法威胁到皇帝,再不会发生陈桥驿兵变类似的事情。所以赵匡胤最后大喜。
赵匡胤与赵普的道
赵匡胤出身武将,却喜欢读书学习,总是在思考政治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时常反思五代十国乱的缘由,总结唐朝崩塌的制度缺陷,自我探讨乱世中的人伦道理。赵普对于学问却很不感兴趣,是一名务实的人,所有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笑谈。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一党一人之天下”,这是古往今来的定论。君主握有天下权柄,是为了维护天下安定,可谓责任与尊贵并重。赵普和赵匡胤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两人在国家的建设方面出奇的一致,他们要在大宋朝建立一套以道为灵魂,以法为核心的新的统治法则,摒弃五代十国时的人伦败坏。
- 在政治上——宋朝提倡以仁为本,重新建立儒家正统,倡导亲民爱民的政策。
宋太祖从归德军节度使到国家的建立,他想学习商朝箕子的仁爱精神,所以定国号为宋。之后的几位君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都很好的贯彻了赵匡胤的仁爱精神,对百姓始终仁爱有加,这与唐代以来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在法理上——不信人性,只看发。
针对唐朝所孕育出来的两只怪兽——禁军和藩镇,赵匡胤和赵普将他们关在了发的笼子里,用制度制衡,所有有宋一代,一直不相信武将,只相信法治和权力制衡。
- 重文轻武——宋朝是文官的黄金时代。
自秦汉以来,军功是封侯的必须条件,他塑造了中华男儿的尚武精神,无不霸气雄伟,气吞山河。但宋朝恰恰相反,大规模的科举取士,激励天下考取功名,社会一股尚文之风。
宋朝是赵匡胤和赵普共同搭建起来一个新机器,有别于汉唐,是宋以前从未出现过得一台新的机器,这台机器究竟驶向何方,全靠后世子孙如何驾驭,全新的宋朝正式驶向了历史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