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文献作品展亮相上海交通大学——“海上名家”展,首推“风雨故人来”

本报讯 4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承办的“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第二展厅拉开帷幕。由上海中国画院和藏家提供的近80件书画作品及文献资料,全景展现了陈佩秋数十年崎岖不平、步履艰辛的创作道路和人生轨迹。
陈佩秋(1923—2020),字健碧,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河南南阳,斋名秋兰室、截玉轩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书画院院长。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先后师从黄君璧、潘天寿、郑午昌和黄宾虹等名师研习山水、花鸟、诗词。1950年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6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筹)首批画师。是年,《天目山杜鹃》获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一等奖,并在次年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1984年《红满枝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2004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进个人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是连续十年进入胡润艺术榜的唯一女画家。
《深谷幽兰》(上世纪90年代)
作为现当代最杰出的女书画大家,陈佩秋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卧枕宋元、融汇中西”之称。她早年曾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主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上世纪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写成,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陈佩秋书法由“唐人写经”入手,后曾下苦功研习临摹蔡襄、倪云林书法和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书法作品极富个性,典雅而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陈佩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书画鉴定,先后从艺术性和艺术风格入手,对董源《溪岸图》《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和传为阎立本的《步辇图》等“早有定论”的名画重新进行真伪鉴定,研究成果一经公布,引起学界、媒体等广泛关注。
陈佩秋精耕于中国书画艺术70余年,以独立、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艺坛,是集文史、书画、鉴赏于一身的卓然大家。
此次展览遴选了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和藏家珍藏的42件书画作品,集中反映了陈佩秋各个时期代表性书画风格。如《闵行一条街》《兰花鹌鹑》《春喜图》《饱饱金珠胜似春》《山花烂漫》《江南春色》等作品,都是陈氏笔意的集中体现,更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见证。
《秋艳》(1985年)
与精彩的书画作品同时亮相本次展览的,还有36件(册)珍贵文献资料,涵盖了人物传记、作品图录、理论著述、杂志报道等方面,更有陈佩秋《1960年美术创作规划表》等鲜少面世的藏品。此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陈佩秋先生年谱》一书在本次展览中首度与公众见面。该书系统梳理了陈佩秋的艺术人生及创作风格,或可为致力于相关研究的学者与公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本月开馆以来的又一重磅展览,为期一个月的“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正式拉开了“海上名家”系列专题展的序幕,成为高雅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实践。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走进陈佩秋的艺术世界,主办方还筹备了“云展览”与校外观众专场。
以此次展览合作为契机,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陈佩秋《李白下江陵》书法作品一件。(附图为陈佩秋画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