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不够精彩,但是恰如其分

刚上映第一天,金箍棒就去看了这部档期延后一个多月的《我不是潘金莲》。

说真的,金箍棒觉得不精彩,但是值得思考,给我一种“恰好如此”的感觉。

冯小刚还是有点太过追求“形式”了,当年《集结号》那种将情感描画得细腻感人的好作品毕竟是难得。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过半的镜头都运用了一个圆形的镜头来叙述剧情。

这种方法,也许会让人有“窥视”感,或者说会让观众有“聚焦”感,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这样的设计对于故事的表达并没有太大的加分,还是噱头的感觉比较重。

而在京的部分就成了方形的镜头,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凸显公正,还是想说与地方的圆滑作对比。

然而,这些都并不是主要的。金箍棒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最大的想法是:

这到底是一件啥事啊!

并不是说看不懂这故事,而是觉得这事怎么就这么纠结呢?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与老公假离婚,然而,“假离婚”却成了“真离婚”,老公离婚就找了个女的再婚。李雪莲气不过,只好想方设法去伸冤,去平反。然而,在寻求平反的过程中,李雪莲不但没有解气,反而逐渐积怨难平,以致于本来是一件夫妻之间的小事,闹到了中央去,结果相关的人被统统撤掉。然而,十年过去了,李雪莲的告状之路,仍在继续。

在一路看的过程中,金箍棒也一路在想,这件事情本来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李雪莲的固执和坚持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而且说句公道话,连累了很多人;至于相关的官员,其实官员的处理方式一开始是正常的,也是对的,然而就是中国这些官员普遍的责任推诿,不担当不负责,只求保帽子,不求了解人民疾苦,这些种种的特点令到这群官员一而再的被动,结果麻烦缠身。但真的要去评价片中官员的做法与立场,却也无法过多的挑错。

(大鹏演的县法院法官,后来的院长王公道,还是挺传神的,尤其是那种官员特有的“这事挺麻烦的啊”“这事和我无关啊”表情很到位)

在金箍棒的眼中,整部戏唯一的实在的直接引起“矛盾”的原因,就是李雪莲的前夫,真的是该死的秦玉河。

这家伙几乎可以称为“罪魁祸首”,假离婚拿了城市的房子,就另结新欢抛弃李雪莲,而原因,就是李雪莲跟他结婚的时候不是处女。或许现在的人对于“第一次”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模糊,但是以前可是很注重这个的。然而,即便不是处女,好歹李雪莲也是和秦玉河夫妻一场,儿子也生了。这个秦玉河竟然就果断抛弃李雪莲,还要骂人潘金莲,这种不积口德的行为也难怪李雪莲想杀了他。以致于电影的最后说他挂了,金箍棒还觉得这个桥段安排得很解气。

整部电影看下来,就仿佛在看一幅社会画卷,里面有小人物的怨愤难平和无奈,有小官员的官场挣扎,中层官员的卑躬屈膝,上层官员的统筹大局。如果说《我不是潘金莲》有嘲讽的成分,倒不如更让金箍棒觉得是一种但真实的还原。

说到底,官员们也是人,普通人也是人,都有欲望,都有贪念,也有善心。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都好,他们要想升官,那就得讨好上头;但同时,他们工作的对象却更多的是民众。一旦将自己摆在“高人一等”的位置,那就离遭殃不远了,然而苦苦往上爬不就是为了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么?说到底,官员也是普通人。

电影最后的镜头,是李雪莲刚开始去告状的时候的一个定格。逐渐老去的李雪莲已经慢慢放下了那些执念。当然,剧情最后也交待了李雪莲真正折腾十多年的真正原因,也是金箍棒觉得真正能心服的原因。其实李雪莲这样的人物很多见,他们固执,不屈,以致于不顾及周围的看法,只想达成自己的想法。这种人并不讨喜,甚至很让人厌烦,可这种坚持却很有力量。

最后整部电影看完了,金箍棒觉得故事中最最根本的,或许是想表达出人与人间的相处,更应该理解包容忍让,一味的过度坚持己见,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可同时,也别将自己的想法过于强加于别人的身上,那只会适得其反。

再调侃两句,范冰冰演村姑真的不太适合,样子太高洋了,这种略带贵气和气质的感觉真不适合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