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如何花小钱办大事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元年 前179年
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译文】朝廷诏令救济鳏、寡、孤、独、穷困的人。又有命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肉、酒;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八十岁的基础上再加赐帛、棉絮。赏赐的物品应当给负责救济的人验看,然后交给长吏审核查看,必须由县丞或县尉亲自送到被救济人手上;不到九十岁的老人,赏赐的物品由啬夫、令史亲自送上门;郡守必须派都吏巡行督察,发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属县必须依法责罚相关人员。”
【解析】这段材料是文帝下的诏令,并非创举,这个政策从吕后时就有了,一直到东汉,自然在执行,可以说,这是汉朝的基本国策。
什么是鳏寡孤独?语出《孟子》,鳏寡指无偶或丧偶的老年人,即鳏夫、寡妇;幼而失父叫孤,老来丧子叫独。鳏寡孤独泛指无依无靠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无法自己维持生计,急需照顾的人。
《礼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些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是天下大同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刘恒刚登基就急需实行这个政策不去谈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论行不论心,作为上位者,只要行为是好的,能够造福百姓,泽被苍生,管他出于什么心理干什么呢。我们着重来看看这个政策本身。看看刘恒是如何花小钱办大事的。
一、一次性救济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
对于鳏寡孤独,刘恒采取的是一次性救济。这种一次性惠民政策,对弱势群体虽然也有帮助,但一次性的救济帮不了这些人一辈子。一次性救济更偏向于政治表态:国家没有忘记你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真正的帮到这些人还是要创造更多的,更多样性的就业岗位,使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固定收入。但这是农耕社会的局限性,只有工业社会才能解决得了这个问题,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二、长期性救济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
长期性救济严格的控制了救济对象,八十以上才能领长期性救济,在古代,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落后,刘邦、吕后、萧何、张良、陈平等人也不过六十多岁的寿命。
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最好的帝王将相,大多都只有六十多岁。人过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在古代已经是稀有,八十岁九十岁就更是罕见了。想领到政府的救济,实在是太难了,就算能领得到,也领不了几年。
说到底刘恒开出这么苛刻的条件,还是农业社会的国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把扶贫工作做大做强,可条件不允许啊。能做到刘恒这样,就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佼佼者了,至少有这份心,后世王朝,多少帝王都做不到。
三、政策的落实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政策的贯彻落实,每个环节都设立了第一责任人,产生问题便于追责,避免责任人不明,产生扯皮,从而确保赐品能够顺利到救济人手上。
防老虎:对于救济品的质量,赐物首先要经过救济负责人和郡长官的双重验证,避免相关部门贪污腐败、以次充好、暗中克扣,确保救济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交到弱势群体手上。

防苍蝇:对于救济品的发放,也规定了严格的执行程序,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救济品必须由县令或者县尉亲手发放;九十岁以下的老人,救济品也必须由啬夫(县财政负责人)、令史(县令属官)亲手发放。同时命令郡守安排巡视组不断巡视,震慑奸滑。
总结:想要花小钱办大事,在一次性的付出上可以大方点;在长期性的付出上要苛刻点;如果需要安排人员贯彻落实,要明确第一责任人,尽量用级别相对高点的人员来做关键环节;同时设立更高级别或直属的监察部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