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1了,居然还有人在犹豫胆囊是“切”还是“保”?
结石在胆囊里,就像定时炸弹装在肚里。有人说“肝胆相照”,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保留。有人则以“无胆英雄”来自称,认为既然已有结石,就应该切除隐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然而,胆囊到底有没有用?切胆or保胆怎么选?迷茫的朋友继续往下看:
胆囊功能多,不是想切就切
俗话说“肝胆相照”,从医学角度来讲,肝胆确实是一对“相偎相依”,有着密切关系的器官。很多朋友以为胆汁是胆囊分泌的。其实,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胆囊就是它的“加工仓库”。
肝脏分泌的金黄色碱性肝胆汁,经过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浓缩十倍以上,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而且,肝脏并不是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制造胆汁,而是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持续分泌,每天的产量有800–1200毫升。胆囊就像一个仓库,会将胆汁储存起来备用。一旦这些胆汁的比例不对、过分淤积、寄生虫感染或者仓库本身出现了问题,胆汁就容易在此形成胆结石。
所以胆囊可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它是具有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器官,不仅有存储、浓缩、排泄胆汁这些功能,还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保护肝脏和肠道、分泌、免疫等重要作用,是维持生活质量的重要器官。
如果切胆,可能后悔一辈子
在过去以切胆为主流的一百多年里,诞生了大量的“无胆人”,专家在他们身上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结论,盲目切除胆囊会面临多种远近期后遗症,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真的选择切胆,首当其冲就是消化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失去了胆囊来浓缩胆汁帮助消化,会导致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食物稍微油腻一点,就拉肚子,像四川人爱吃火锅、串串,等切胆以后你就与这些重油的食物无缘了。
此外,大部分患者在切除胆囊后,除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严重的还可能有十二指肠液胃反流、胃液食管反流、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等一系列后遗症。
百余年的临床中,切胆取石被大量的数据证实,术中造成的医源性胆管损伤也不容小觑,会造成患者反复就医,痛苦不堪,被称为“外科医生的坟墓”。
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总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作用,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代偿性扩张,从而胆总管内的胆流发生漩涡或涡流,这是形成胆总管结石的重要原因。如此,胆囊切除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问题,却招来胆总管长结石。
更可怕的是,正常胆囊,只有在进食时胆汁才会通过胆囊排入肠道。当胆囊被摘除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会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当与肠道内的细菌接触,就会变为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会对肠胃产生很大的刺激。
肠胃在次级胆酸24小时不断地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肠息肉、结肠癌病变等病症。欧洲一项分析报告称,60岁以上胆囊切除病例患结肠癌的人数高于未切除胆囊者4倍,这对于健康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权威呼吁 能保胆一定要保
面对大众对胆囊的科学认知不足,导致很多功能完好的胆囊被一切了之的情况,我国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就曾发出号召:“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
在13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上,我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更是呼吁:“微创保胆技术是中国的大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大事!”
中国胆道镜开拓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宝善教授则明确表示:“胆囊结石不应一律切除胆囊,因为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它不是结石生成的温床。”
在2020中国内镜医师大会上,国家级保胆专家、四川结石病医院客座教授刘京山教授指出:“20余年来,内镜微创保胆手术广泛普及、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0家医院开展了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数以万计的胆结石患者重获健康。”
保胆之所以得到医学界大咖的力挺,源于它不仅完美解决了切胆导致的“医源性胆道损伤”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两道旷世难题,更避免了切胆导致的腹胀腹泻、油脂不耐受、消化不良、胆汁反流,胆总管结石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等弊端,有效保障了患者生活质量。
但保胆取石 并非所有都能保
为啥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胆结石的科学治疗,既不能轻易切除一个健康有功能的胆囊,也不要保留一个无功能、且存在恶变倾向的器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分会颁布的《新式内镜保胆指南》指出,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管保持通畅、术中能取净结石的患者是保留胆囊的适应人群。
而部分有保胆需求的患者因拖延治疗,到院时检查发现胆囊已经萎缩,导致胆囊丧失保留价值,甚至发生了胆囊病变,最终只能遗憾切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早发现早治疗,胆结石拖延得越久,胆囊受到的伤害越大,保胆的成功率也就会越低。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其实只要记住一句话:有功能的胆囊,千万不要盲目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