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贵人缘:向上建立高阶关系
在这个时代,大佬二字似乎已经被恶俗化了,我也不提倡没有个人能力却本着攀附的目的盲目“抱大腿”。对于很多习惯了与同辈打交道的职场人而言,与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人打交道似乎是一个难点。从视频的播放量与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很期待自己的事业之路上有贵人提携,让自己的实力得以更好、更快地发挥。那么本节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提升自己的贵人缘——与大佬建立高阶关系。
所谓大佬,是指个人资源与社会地位远高于你的人。对于一个正在求职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差距甚小的职场基层不是大佬,而决定你是否能够进入公司的职场中高层的人可以算作大佬。对于一个职场中层而言,你的顶头上司不算大佬,公司的一把手或者在行业内叱咤风云的大老板才算大佬。因此,大佬是一个相对的身份概念。随着个人的成长与积累,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被称作大佬的人,数量会不断缩小,同时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提升,成长为某个领域他人眼中的大佬。
你与大佬在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上往往是非常不对等的,不对等到交集的空间极为狭小,更勿言有合作的机会。
但是社会上永远存在几类人:
非常幸运的人。创业或进入职场不久,就有大佬顺手提携,让自己有意无意间坐上了“火箭”,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非常积极的人。特别喜欢穿梭于各种饭局与大会之间,加微信、拍照片,试图跟更高阶的人交朋友,和别人聊天张口闭口就是:“我有个朋友……”
非常认命的人。觉得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有此类想法的人在我的视频评论区也占据一定的数量,他们认为大佬之所以是大佬,是因为根本不需要你。
没有人会拒绝幸运,但是大多数的幸运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包裹在幸运外皮下的一种实力。这种实力并不像工作技能,有步骤、可量化,更像一种做人的艺术。这种艺术的核心就是我在之前章节所讲的——交易思维,只有双赢得益,才是任何合作长期运行的基础。地位悬殊并不代表不能做到双赢,关键在于彼此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价值交换。就像鳄鱼与牙签鸟一样,鳄鱼需要牙签鸟帮助它清除口中的食物残渣,牙签鸟则需要鳄鱼齿缝间的肉屑果腹。如果我们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连接点,向上建立高阶关系自然不是难事。鳄鱼嘴里的残渣剩饭,足以让牙签鸟免去舟车劳顿,养得膘肥体壮。
01
切入关系,找到匹配的价值连接点
在创业之初,我的营销公司主打品牌年轻化+内容营销,为了增加更多的企业客户,我经常参加一些活动为自己的公司宣传。后来在一次校友会结束之后,我接到某大型公司市场部的电话,想让我们给他们做一个传播方案。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会突然联系到我,于是,我问他们是怎么了解到我们公司的。他们说:“我们老板说你们公司不错,让我们跟你谈谈。”“哦哦,好的。”我一边应付着打来电话的女士,一边心里嘀咕着“你们老板是谁啊”。电话里聊罢,我就去这家公司的网站上检索,才发现他们的老板恰好是我的一位校友。于是我在校友群里加到了这位老板的微信,衷心对他表示了感谢。一周后,我们公司很认真地出了一份合作方案,同时给了他们一个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报价,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启动了合作事宜。在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安排团队兢兢业业工作,力求做出最好的成果。半年后这位校友又联系到我,说自己刚买了一家新公司,问我是否能够继续给他的公司做一个品牌传播方案,长期合作。
通过一次连接点,找到了合作的机会,再通过合作中的展示,向对方证明了我们的价值,从而找到了连续合作的契机。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与这位地位悬殊的校友成了熟人,但凡品牌传播类的事宜,他都会咨询一下我的意见,他们家族内部的一些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也会找到我。再后来每次见面,他都会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在做人做事方面给我一些点拨,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建议都是非常精准、深刻的。很多道理我们不是天生就懂,如果没有高段位的人指导,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领悟。
社交关系的建立,往往都是以价值为出发点启动的:我觉得这个人挺懂行的,也许找他比较有效;我觉得这个人办事非常高效,让他做应该相对牢靠;跟这个人沟通很舒服,也许做朋友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在社交当中都非常乐于建立那些高价值、低风险的关系。这个价值可能是实际或者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可能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饱足感的认知价值,还可能是令我们如沐春风的情绪价值等,所有能够让我们自身得益的价值点。而风险则譬如,这个人人品不太好,跟他合作可能会被坑;这个人的口风不严谨,跟他相处容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人的能力不足,老是掉链子,事情交给他没有任何安全感;等等。所有有可能给他人挖坑的个人特质,都是他人在选择是否与我们合作,甚至长期相处时考虑的潜在风险。
高价值、低风险的逻辑体现在任何一段社交关系中:我们寻找伴侣,希望对方对我们忠诚、关爱,甚至可以共同创造经济价值,任何的风险性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在孩提时代期待父母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与付出,任何忽略、否定、远离我们的迹象都会影响我们安全感的满足。即便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也会期待建立高价值、低风险的关系,这是我们的本性。
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贵人提携,在重要的时刻推自己一把,但是如果你无法体现出自己的宝贵之处,是很难遇到贵人的。自贵者,人贵之;欲取之,先予之。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是培养贵人缘的最好途径。
没有人是完人,所有人发展的路上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曾有粉丝私信问我,如何请大佬吃饭、喝咖啡,认为这样可以混脸熟,建立关系。但是没有目的的连接往往难以创造价值,与其强融硬上,不如退而寻求契机。在大佬的世界里,时间是用来创造价值的,所以在建立关系之初寻找到价值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双方资源位差异巨大的时候,资源位低的应先低头,你必须向对方证明,你比其他同水平的人更值得用。人们总想从比自己资源位高的人身上获取些什么,但是鲜有人意识到,心胸宽广地付出,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令人尊重的能力。只有你证明了自身的实力,建立了一种关于供需的默契,才能让你们拥有更加长期的、具备尊重的合作关系。
想得到强者的赏识,先要成为强者的同路人。
02
深化合作倚赖,成为他某个价值链条上最好用的人
上一点当中提到了高价值低风险关系,我们可以沿用这种逻辑持续地对关系进行深化,建立不可替代性更强的紧密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成为大佬某个价值链条上最好用的人。
想做到这点,务必需要关注三个重点:
1.预期管理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动而复杂的,但是在别人的眼里往往是简单的,简单到用几个标签就能彻底定义。譬如,张三吃苦耐劳,做事踏实,特别适合做执行;李四心眼儿很活,会说话,适合做销售;王五不靠谱,给他安排的活儿没有几次踏踏实实地完成的。虽然张三、李四、王五都是活生生的人,可能在生活当中有趣、幽默、善良,有各种爱好和追求,但是一旦把他们放在别人眼里,都会变得简单到只剩功能性,这种功能性往往是从评价者的角度提出的。所以,当我们与别人合作的时候,不要期待别人看到我们所有的优点,对方很难有这样的耐心观察、理解我们,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对方从我们身上提炼出一些对他最有价值的特质。
对于社会地位悬殊的社交关系而言,我们在对方的眼里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办事,能成事。能办事在于当下的价值,能成事在于未来的预期。就像史玉柱说过的一句话:“什么叫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他办成了,你又交给他一件事,他又办成了。”阶层愈向上,马太效应愈明显,你在社会底层呼天抢地很难办到的事,在更高的阶层可能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阶层与阶层之间具备效率的明显分化。因此,如果要建立向上的关系,一定要在行为效率上向上靠拢,让他们得到的永远是满意。
满意并非是一味的迎合,而是负责任的预期管理。就好像父母承诺给孩子5000元压岁钱,但实际上只给了2000元;承诺给1000元,实际上给了2000元。虽然两种结果都是2000元,具备同样的购买力,但是前者给孩子带来的是失落、怨怼,后者给孩子带来的是惊喜、开心。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是在预期和成果的波动中理解世界的。如果我们总是能够超越他人的预期,那么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往往会比我们的实际水平还要高。因为超预期这件事情让他人感受到了满足与惊喜,他人对我们的能力也倾向于有更大的积极正向的想象空间。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合作伙伴,不擅长预期管理的和擅长预期管理的,会在我们心中产生完全不同的评判结果。高开低走,不擅长预期管理,会让我们感到对方给自己捅娄子、添堵;而擅长预期管理,会让我们觉得对方行事稳健,合作中充满安全感。这种情绪变化的规律,再强大的人也不例外。
因此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向对方设立合理的预期,甚至提前告知风险,而不是为了当下的场面夸大自己的个人能力。因此,当我们能够做100分的时候,给他80~90分的预期即可,但是当我们正式执行的时候,要朝着120分的目标进发。唯有这样,他在我们这里得到的才能总是满意,只要是人,都喜欢惊喜,总是超乎预期才能得到合作的升级。
2.脑回路同频
很多人都说,越是大人物越是没脾气,越是小人物越是脾气大。其实这完全是一个片面的误读。如果一个人一路奋斗,不是对自己苛刻,不是对自己压榨,不是对事情高要求,如何能成为大人物?大人物自身的发展过程注定了其内在长期充满了不满意与不满足,才能逼迫自己发奋。因此,很多大人物不仅脾气不温和,而且脾气很大,这源于他们内在对事物强烈的控制欲与高要求。亲切的态度一方面是自身体面的必需,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对方的被压迫感。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礼貌,而非性格的真相。
对于大佬而言,不怒自威是常态,身边人能办事的人自然能办事,不能办事自然从内心的名单中划去,整个过程甚至不动声色。因为地位、资源悬殊,完全没必要对一个手无寸铁又胸无大志的后生发火。你做不到,我下次不用便是。在你还来不及体会他的失落时,未来的机会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古人说辅佐皇上是“伴君如伴虎”,其背后表达的是做事高标准严要求,及时地揣摩上意才是对方想要的。做大佬的秘书是非常锻炼人的,因为你必须长期模拟大佬的脑回路与出发点,用大佬的标准来帮他解决问题。
因此,与大佬的密切合作源于你对他深刻的理解。
大佬之所以是大佬,不是因为他比你更擅长编写Excel表,而是因为他的思维深度与格局远远强于你。而所有人都喜欢与自己同一个频道的人沟通,如果你的思维格局较低,就好比他在山顶,你在山腰,说话要靠喊,效率太低。如果你能理解他看问题的高度与出发点,那就好比你们同在山顶,沟通的过程更像自己人,只有像自己人,才有资格做左膀右臂。
因此,在共事与合作的过程中,大佬在观察你,你也在观察大佬,他观察你是在看你是否得用,你观察他是在看他想让你为他做什么。只有你能替他想到他关心的事,你能替他解决他担忧的事,你能替他网罗他想做的事,才能让他发自内心地信赖你,觉得你是与他共同进退的可用之才。
3.忠诚、忠诚,还是忠诚
中国有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仿佛是在教人们不要出头,但是换个角度理解就是,你想要出头,就必须明白风会摧残你,你必须承受中途折断的风险,才有可能达到你预期的高度。因此,能成为大佬的人,必然“木秀于林”,在人生中挺过了不少的摧残,而在经历了“风必摧之”之后,疑心加重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板“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愿意授权,因为被曾经信任的人坑多了,宁可自己辛苦一点来规避那些令他痛苦的风险。所以,大佬身边的重臣未必能力齐天,但一定是忠心耿耿。
有的人看到一些大佬的身边的助手常常会想,他这个能力也配坐这个位置,挣这个收入?也许他的能力确实不值这个钱,但是他的忠诚度可能超越了这个钱的价值。没有人放心把一些重要资源交给一个朝秦暮楚的人,稳定性本身就是风险的反面,非常值钱。曾国藩花了一辈子研究相面,也不过是为了规避看错人的风险。因此,对于大佬们来说,追随者的忠诚性甚至是比能力更重要的存在。
在“高处不胜寒”的环境下,忠诚是最大的暖意。试想,你手握资源与金钱的时候,如果身边有那么一个知心但不多嘴、能干但不邀功、上进但不唯利是图的人是多么可贵,这一切都会让你充满安全感,更愿意把你手里的资源授予他来安排。
03
深度关系的秘密:让他做你的恩人
16世纪的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说过:“施恩和受恩一样都使人们产生义务感,这是人之天性。”当时的他发现,当一座城市被围困了数月之后,当人们在城中经历巨大的艰辛困苦时,当他们为了保卫国王而经历着恐惧与饥饿的煎熬时,他们对于国王的忠诚不是减少,而是进一步加深了。为了保卫国王,他们已经牺牲了自己的房屋与地产,在这种丧失一切的状况下,他们反而不像刚开始一样在意得失了,而是对自己行为发生了更加神圣的解读,对于保卫国王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义务感。
在人际关系当中,人们并不会介意自己被别人所用,反而会介意自己不被重视。当我们善于向对方求助的时候,也是给了对方一次展示优越感与被重视感的机会。这样的行为只要往来得当,能够让我们在对方心中占据一个更近的位置。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因此,面对大佬,如果你想要建立一份更近的社交关系,不妨鼓起勇气,让他帮你一个忙。这个忙能让他认为,他在你的心中足够特殊,足够被重视,也让他未来再找你办事,有了更为可靠的机缘。
那么究竟怎样求助,才能让关系更进一步呢?
1.说出你具体需要的帮助,以及这项帮助对于你的意义
我在曾经的求职过程当中,求职网站只占我简历投递渠道的50%;剩下的50%是我认为的更加高质量的私人渠道,比如,比较近的就是我的微信好友,我选择把自己的简历发给微信好友里颇有行业资源与势力的前辈,比较远的就是直接去社交网站上发私信给心仪公司的CEO。只要语言得体、简历合格,第二种方式的回应率非常之高,老板的亲自回应不仅比手下的人力主管更加热情,而且更为认真,相比人力主管推给他的这些候选人,他反而会对直接求助于他的候选人报以更多的期许。
在私信这些前辈与大佬前,我会打好草稿,除了基本的礼貌用语与问候外,这些草稿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
我的需求。我需要您帮助我什么,开门见山,绝不遮遮掩掩,让对方第一眼就能看明白我找他做什么。
我的状况。我会很明确地介绍我自身价值与目标职位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我情感上对于这个职位的渴求。
我为什么找您帮忙。我并非因为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而想找您帮忙,而是在对您的过往了解之后,对您的一切深感认同,因此我愿意把我最为重要的一份需求分享于您,不知您是否愿意稍微提携一下,创造一个小小的机会。
真诚的感谢。这部分必不可少,甚至可以加一句“我知道您很忙,如果您来不及回复也没有关系的”,以减轻对方被托付的压力感。
2.充满认可,而非充满歉意
很多自尊心强烈的人在求助的时候是充满压力的,因此向别人求助的时候表达的歉意满满。仿佛并不是因为认可对方的能力而需要求得对方的帮助,而是走投无路所以才想起让对方帮助自己。
我们可以对比如下两种求助模式:
(1)我一直觉得您是这方面的权威,您所有的观点我都了解过,受益匪浅,所以想请求您在方便的时候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2)我实在是想不出来该怎么办了,只好找您了,我要真有其他的法子,也不会找到您头上的。
虽然我们看到两种求助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帮助对方,但是第一种是抱着一种很愉悦、被尊重的感受来帮助对方的;第二种不仅会显得求助者能力很弱,而且像是对被求助者的一种道德要挟,让对方陷入了一种不得不帮你的场景,对方虽然可能会帮你,但是感受不到快乐,而像是背负着一种不得不承受的压力与责任。
如果通过第一种方式建立了关系,一来二去很容易形成长期的交流;而第二种更像是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人抱住了大腿让帮忙,是一种不得不发生的救济,因此很难有一种快乐、愉悦的氛围维持长期关系。
3.保持反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价值
假如你出于爱心,捐助了两名贫困山区的女童,两人做出如下两种反馈,你会愿意持续为谁付出?
A女童回应:非常感谢您的捐赠!
B女童回应:谢谢姐姐的捐赠,过往的冬天我都是打赤脚走在山间上学的,因为您这次的捐助,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双运动鞋,真的好开心啊!原本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到了;也因为您的捐赠,我第一次读到了外国名著,我最喜欢的书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以后也想成为一个英雄,能够帮助很多像我一样,在幽深的寒冷中依然拥有梦想的人。
A女童的回应是一种普遍性的正常回应;B女童的回应则不同,她描述了你的帮助给她带来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帮助他人的过程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对方对于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表达,能够强化我们做出这种行为时的意义感与愉悦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正反馈,从而更容易调动起我们继续帮助的行动。
在求助的过程当中依托这三种原则,能够更容易让对方享受帮助的过程,感受到这份帮助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加强对于双方关系的认可。当你能让某位大佬成为你的恩人时,要给他心目当中形成的印象比你给予他很多帮助还要深刻。因为对于他而言,生活当中每天都会有愿意为他锦上添花的人,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而你向他做出的求助,让他有机会扮演一个无私的人,高尚的人,别人心目当中不可或缺的人,看似是他在帮助你,实际上是你帮助他完成了一种美好体验。我们所有的良性关系都是充满了美好体验的,你们的关系也会因为这份体验而更加紧密,充满信任。毕竟,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贵人与恩人,也是自己莫大的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