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中唐僧西天取经用了十四年,历史上玄奘大师印度求法历时几年?

(博士论西游第七五二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82)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西游记》中,作者完全不顾太宗年号的矛盾,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到“贞观十三年”。本人认为,他这种不合正常逻辑的写作手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提醒读者注意,陈光蕊结婚与唐僧取经,这两个事件上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

我们知道,陈光蕊是《西游记》中虚构的人物,而唐僧则有明确的历史原型,该原型就是只身到印度求法的玄奘大师。既然玄奘大师是唐僧的历史原型,而太宗年号的矛盾与唐僧的取经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要解读“太宗年号矛盾之谜”,就有必要对玄奘大师的取经历程和时间进行了解。

在《西游记》中,唐僧取到真经,返回东土之际,关于唐僧的取经所需时间,观音向如来提出建议,“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

也就是说,西游中唐僧西天取经共用了十四年,那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他到印度求法又用时多少年呢?我们要想了解相关内容,就要从了解玄奘大师的生平和事迹开始:

玄奘大师原名陈袆,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大师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玄奘大师在贞观元年(627年)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玄奘大师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

玄奘大师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大师设无遮大会,宣讲大乘教义,获得了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

史书记载,玄奘大师西行印度求法,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自贞观十九年起,约二十年间,玄奘大师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从玄奘大师的生平和事迹记载来看,自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到贞观十九年返回大唐,他前往印度求法历时十七年,与西游中唐僧西行取经十四年相比,整整多了三年有余。《西游记》作者为什么不将唐僧的取经时间也定为十四年呢?

我们下一讲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