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题两个月了,框架是真会了,论述是真瞎写 | 你的十一月提升指南
⏳
已经十一月了呀。
今天这篇推送的灵感来源于昨晚后台的一条留言,她是这么说的:最佳发现自己写题的时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怎么办——题目的框架和搭的特别快,知识点也能很快的找到,但是论述就毫无生命力,自己写着都觉得真没意思啊,谁会愿意看这些内容呢。
这可能不是一个同学的问题,而成了大家现阶段的共通性问题:看了那么多的论文做了那么多的框架,普通理论高级知识点甚至小标题都能信手捏来,唯独论述依然平庸而普通——大佬们的一个理论一个标题学的可快,但大佬们的遣词造句是真学不来。
愁人。
于是我忽然意识到,现在写题对大家来说已经不再是九月份那种提笔懵逼的状态了,而是期待着写出更好、更有可读性和更有价值的内容。
而这背后就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从九月写题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那十一月的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更进一步?
⏳
十一月在整个考研中可以算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月,在冲刺期中扮演着「升华或者放弃」这么一个特殊的、承上启下的月份。
而更进一步不能光靠写题,新传专业课是一个整体,彼此影响。因此想要提升写题和论述能力,必须方方面面入手。
一方面有了九月和十月的铺垫,十一月份无论是写题还是背书都应该开始稳步提升甚至实现质的突破的。如果说九月和十月是懵懵懂懂摸索着前进,那么两个月的时间应当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背书方式、也应当了解了写题的大致情况和自己写题时候存在的问题,而十一月就需要在这套模式下,背完至少第一轮书,同时把写题时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一解决。
另一方面,作为考试前最后一个完整的月份,在十二月最后冲刺前,十一月也应当是对自己系统提升的阶段。这个月你应当更加关注前沿性的论文、社会热点以及目标院校老师的论文,扩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做完绝大多数专题的基础上,对今年重要的热点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比如疫情、比如媒介深度融合,比如5g与社会等等,这些专题既是提高,也是押题。而目标院校不考察热点的同学们,这个月则需要更好的回归课本,把基础书目进行复读,思考在自己已经写了两个多月题之后再看书,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毕竟温故而知新。
十一月份不长不短的三十天时间,却极有可能成为决定你考上与否的关键所在。
但十一月又确实会非常漫长,提前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十一月的寒冷、冬天的压抑都可能成为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用各种方式排解自己的焦虑和负面压力:任何时候放弃,都比现在放弃来的舒服。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最后一点点黑暗一定要坚持过去。
⏳
所以大家总结一下,你的十一月应当做完那些事情。
第一,复盘写题。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把自己之前写过的所有题从头到尾复盘一遍,把自己犯过的错误、还在继续犯的错误做系统的整理,并一一对应着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比如论述没有案例,则接下来专题整理时要着重关注案例;比如论述的时候进行错误使用理论,则需要自己在背书时结合着概念把理论的应用场景做个小梳理;比如论述语言依然很口语,则需要重点学习和模仿论文语言。
第二,真题模拟。抽出完整的时间掐表进行目标院校真题的模拟考试,在写真题的时候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问题:手速不够,知识盲区等等,然后一一针对着解决,毕竟计时的真题才能更加直观的反映出你当前存在的问题。关于真题的运用可以具体看这篇推送 👉 听说你写真题的时候半条命都没了。
第三,专题背诵。对自己已经做的专题进行回顾,回顾后建议将每一份专题精简成框架式的背诵版本;比如我们每周五都会推送的万字专题,大家可以在吃透这份专题的基础上,把里面的小标题以及一些论述逻辑记录下来,把厚厚的专题变成几张纸,然后进行专题背诵——真正考场上写到卷子上的,大部分都是专题里的内容(针对热点考察较多的院校)。
第四,知识点背诵完成。背书大家应该已经从八月份背到现在了,不管大家背了几轮,或者之前有没有背完,十一月份必须必须要第一遍全部背完。可以存在一些还不熟悉的知识,但是总体上不应当存在基础知识性的背诵盲区。
第五,热点与押题。如果你的目标院校是比较关注热点考察的院校,那么在十一月你必须对2020年大热的热点「疫情传播学与健康传播」「技术与反思」「媒体深度融合」「主流媒体转型与引导力」「公共传播」等话题进行更加全面的专题整理,同时关注你的目标院校老师们在做什么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押十个可能考察到的专题,然后从考察方式、考察角度等方面入手,做好押题和答题。
第六,回归课本。如果你的目标院校是比较关注基础性背诵的院校,那么十一月建议大家回归课本。今年非常流行的「内卷化」提示了当下学科考察的一个趋势:为了择优而择优——可能会考察一些非主流考点或者书本里犄角旮旯的考点,所以十一月份带着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思考能力重回课本,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第七,实务保持手感。现阶段大家的实务应当是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了,所以只要保持着一周一到两篇的练习,保持手感即可。新闻评论的目标是写完今年所有的热点,消息的目标就是练到得心应手即可。
第八,全面提升。无论是背书还是专题还是写题,大家都不能顾此失彼。学到后期大家可能会发现,专题和背书决定了写题的质量,而写题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让你的专题更有针对性。整个专业课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所以一定要保证整体的联动,而不是一味的背书,或者一味的写题。
上述八个步骤如果可以很好的完成,那么大家就能做到既查漏补缺又重点突破,如果可以很好的完成的话,我相信十一月份大家就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为最后的十二月冲刺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你的十一月计划。
接下来回到开篇那个问题,在我巴拉巴拉给大家说了一串十一月份要如何升华自己之后,有了这些铺垫,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到底要如何调动你的各种知识库,把论述写的更精彩。
这就来了。
论述这个东西,说简单也简单,想要按照一定的套路规规矩矩的论述点东西那是真的很简单。但如果想写的难一点,把论述写的更精彩一些更高级一点,那就需要强调逻辑思考、语言运用等诸多综合能力。
所以今天我要从「基础论述」和「进阶论述」两个方面,分别来和大家说一说如何才能让论述「言之有物」,如何让论述「不再是简单的扩写」。
🧠
🧠
基础论述与基础逻辑
论述题最基础的逻辑就是写清楚你的观点,并从论点出发去论证你的观点。比如我们夸一个人长得帅,落脚点在「长大」,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夸他优越的下颚线,夸他诱人的倒三角,夸他深邃的五官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夸他聪明,也不能夸他人品好。因为我们的落脚点在「外在」而不是「内在」。这是第一,问什么答什么,观点是什么论证什么。
继续,刚刚我们夸奖的「优越的下颚线,夸他诱人的倒三角,夸他深邃的五官」实际上都构成了我夸奖时的论据。同理,在我写题目的时候,论据就是两大组成部分,即「理论」和「案例」。
所以一个最基本的论述逻辑就应当是「论点阐述+论据+论据如何体现出论点的回扣主题」这样的基本构成形式。
而我们进一步把这段内容展开,基本的论述逻辑就会变成「论点(对小标题内容的解释)+理论(从学理角度证明你的解释)+案例(从社会角度证明你的解释)+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
光说无益,看看例子。
///
下面这段论述的题目是「粉丝文化生产的现状特点」
小标题:准社会互动关系下免费的数字劳动
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准社会互动关系,而偶像的本质是为粉丝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这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基于情感的纽带,往往会激发粉丝为偶像自愿付出无偿的劳动。正如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笔下所描述的“文化经济”,粉丝在文化生产和文本意义再建构的过程中所交换和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获得的是精神的愉悦。如蔡徐坤和周杰伦粉丝团之间在微博上开展的流量大战,粉丝的无偿性“打榜”创造的实质上是社会流量价值。流量的背后,粉丝个人异化为群体无意识下的数字劳工。
❗️ 大家看这段论述一共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标题中「准社会关系」和「数字劳动」的解释,也就是我们论述的第一部分「论点解释」部分;第二部分则是理论论证,论证粉丝为何愿意成为数字劳工,从学理角度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是案例论证,告诉大家所有的观点都是有现实依据的;第四部分则是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总结,也就是常说的回扣主题。
❗️ 「论点(对小标题内容的解释)+理论(从学理角度证明你的解释)+案例(从社会角度证明你的解释)+得出结论」这个基本逻辑就在这段论述中体现的非常完整。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论述都可以兼具理论和案例的,有些论述就是没有理论,或者有的论述就是没有案例。而且这种论述逻辑并不是一定的,也需要在不同的题目背景下根据小标题进行微调——但核心逻辑是不变的,即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因此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如何灵活多变的展开小标题,阐述观点,顺便用个理论或者是举个例子。
///
下面这两段论述的题目是「“受众中心”到“用户中心”体现了何种转变」
一、 观念转向:从内容输出到服务转型
作为传递社会信息构建社会认同的新闻媒体,在任何时期都承担着连接社会的核心功能——而这种连接在不同的时期与不用的阶段,也体现出不同的方式:“以受众为中心”强调社传者的信息输出,通过传播整合社会信息,以此实现媒体的自身属性价值,正如中国语境下主流媒体被称之为党的耳目喉舌。而互联网时期兴起的“以用户为中心”则强调以服务连接双方,在用户赋权的背景下,借助个性化推送、场景等服务精准连接,以此提升用户粘性,实现经济价值。
❗️ 论述逻辑:沿着小标题的逻辑,把题目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这个小标题语境下的内涵做阐述,分别论述用户中心和受众中心在观点上体现了哪些转变+案例进行观点的论证——并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内容,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论证清楚即可。
二、 流程革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迭代
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即以受众为中心的价值考量,传播者以”时效性、趣味性”等概念为受众建立了一套新闻选择标准,并在此标准上将内容单向输出给受众——正如阿多诺所预示的文化工业,在同样的价值体系下批量生产内容并进行传播。在此层面上,用户相较于受众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主导文化工业产品的生产。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产品甚至是广告,用户本身的游离性赋予其能动性——实现了对内容生产的流程革新。
❗️ 论述逻辑:和上文一样,题目是「受众」和「用户」两个角度,那论述就继续沿着这个逻辑,先说受众再说用户。在论证的时候借助一个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
上述三个例子实际上都属于「常规」的论述思路,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小标题说啥就论述啥,也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只要把观点表达清楚就行。
所以如果想要论述的「言之有物」,一定记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把你的观点扩充开来讲清楚,二是针对你观点的扩充,选择适当的理论或者案例进行论证——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那这已经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述了。
那如果你还不满意,还想写的更好一些的话,看看下面这个。
🧠
🧠
提高型论述的几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提高型论述就是比普通型论述多用了一些的理论,或者是用了更偏更深但更恰当的理论,或者是语言精练而专业,再或者是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上述内容任选其一就会是一篇非常高逼格且优秀的论述。
但是一定要提醒大家的是,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除非你的彩虹屁非常恰当,不然过渡追求「高逼格」,很有可能装逼失败,最后的结果可能都不如老老实实的写一个普通的论述。
现在我们来分别看几个例子。
///
💯 方法一:高逼格的理论与彩虹屁丝滑组合
解码与编码过程中他者“幻象”的满足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认为,西方对于中国存在着一种“他者”化的建构与想象,他者化的存在实际都是“西方路灯光影”下的幻象,而这种幻象的产生则是来源于在西方文化体系下对东方话语的解码中所不能避免的文化折扣与刻板印象。例如《花木兰》中塑造的历史情境并非是以中国真实的某段历史情景为依据,而是基于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杂糅与想象,而这种想象通过再编码——即《花木兰》影视化的方式得到满足,会进一步在全球化的传播过程中加深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读。
❗️ 紫色部分既写出了高逼格理论,又做到了理论结合内容进行阐述,不会空洞的把理论摆在上面,整体就会显得非常完整且恰当。
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不够完善
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国际援助,中国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疫情防控生成逻辑、运行机制、价值指向等问题做出合乎国际话语规范的阐释,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贡献和牺牲一度被边缘化,甚至被他国曲解为“中国正把防疫物资变成宣传材料”。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由于完善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在中西方高低语境的影响下,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抗疫事实的能力大打折扣。
❗️ 恰当的用一个偏门理论进行论证,而且前后都紧紧扣住「语言和话语」,不会有为了装逼而装逼的感觉,而且前文的论述也非常精简凝练,兼具了专业和深度。
///
💯 方法二:独到的思考与常规范围外的知识
题目是南大2019学硕和2020专硕真题,Communication的意义变迁。
追根溯源:“传授”“普及”与共同体的建立
Communication词源是拉丁文communis,意指“普遍”,因此communicate指的是“普及于大众”、“传授”的动作,communication则代表“传授”“普及”的行为,这也是该词的原初含义。在中世纪,天主教传教的狂热及希冀以宗教控制社会的愿景进一步延续了“普及”“传授”的含义。另一方面,communication亦与拉丁文community(共同体)同源,可见communication即指通过“交流”建立以家庭、社群为单位的团体共同体。这层含义也恰好符合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以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源于家庭的概念。
❗️ 从拉丁语开始说起,虽然这段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范式与流派和对空言说,但是最开始对传播概念的解释也是很少会有人关注到的点,因此在考卷中写出这样的答案就会让老师眼前一亮。
题目是中山大学2020真题,对《甘柴劣火》争议本质的讨论。
公共利益与私人权利的矛盾是争论的价值
杜骏飞教授对《甘柴劣火》予以肯定的同时表示一切以社会利益为重,以人本为重的新闻皆有价值。在新闻迭代发展的当下新闻不该是付费墙背后的垄断资源,虽然《甘柴劣火》的侵权与洗稿可能打破了行业过往对新闻归属的既定认知,但在媒介融合甚至全球脑发展的5g时代,信息共享的必然也是以公共利益为其落脚点,在公共新闻的导向下,个体的、某一家媒体的权利也必然会被无限的压缩,而专业媒体倘若想继续拥有“垄断与成名的想象”则必然应当既全面又关注内容,如新冠疫情期间的财新,正是对呦呦鹿鸣质疑其内容不全面的最好回应。
❗️ 特殊的思考视角在于不单纯的围绕洗稿与新老媒体的争端,而是看到了争论背后媒体的实际困境,并且也从当下社会环境角度出发,讨论未来可能的发展策略,既回答了题目的问题,也想用的实现了解困,在思想层面就会略胜一筹。
⏳
所以看完上述两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论述想要写的更好,更完整而不是停留在一般而言的泛泛而谈,就需要既有理论支撑,也需要对社会有足够的思考,甚至要有更广阔的阅读面。
这其实又回到我这篇推送最开始的那个观点,专业课要复习的好,必须要全面提升,蒙头写题你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东西写;蒙头做专题,等你写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根本不知道如何输出——只有将输入的背书与专题和输出的写题相结合,才能稳步、快速提升你的专业课。
眼睛应该学会了。
希望大家的脑子也能学会!十一月秃头所和你们一起加油嗷~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