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传承

读《荀子》第二十六章 《大略十——十五

(峻岫)

(原文)

十、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君主要心存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完备地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要讲究仁德,然后还要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要用智慧去实施,又要符合礼仪的要求,这就是“先仁后礼”。没有仁爱的思想,不是与人为善,空有礼节,那就是一种欺骗,一种伪善,一种掩盖。

十一、《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聘礼志》记载:聘礼丰厚就会伤害道德,馈赠财物奢侈就会掩盖礼节。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经》上说:食物味道鲜美,因为它们合乎口味。如果聘礼不与时节相适应,不恭敬且有礼貌,不高兴快乐,即使非常美味,非常珍贵,也不合乎礼制。送礼,不在多,在于尽意,情义到了,就行了。如果送礼多多,就是另有所求,另有打算。送礼不在奢侈,适合身份,适合场所就行了,送礼过分奢侈,目的就不单纯。

十二、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在水中做标记的人,就是为了使人不致于过河时被淹死;治理民众的人,制定标准、法律,就是为了防止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法律、礼仪。古代的圣王都是用礼制来制止祸乱的。如果废除礼制,丢弃法制,则民众就会迷惑,陷于祸乱。这就是为什么刑罚繁多的原因。礼仪法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避免祸乱的工具。

十三、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舜帝说:我能够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礼仪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一般老百姓的,并不是为了使普通人成为圣人,但是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手段。如果不向圣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所谓“从欲而治”就是随心所欲地治理,具有这种才能是学来的,首先需要树立一心为民的思想,然后就是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向圣人学习就不能成为圣人。

十四、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五十岁了,家庭事业的中流砥柱,生者要紧,活着要紧,因此不需要按照丧礼的要求,步步都必须做到。七十岁的人了,更是如此,风烛残年,朝不虑夕了,只要服丧就行了,不用守孝三年,也不用守在墓边恪尽孝道。这就叫因人而异。

十五、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新郎迎接新娘的礼仪是: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说:去迎接你的内助吧,完成我家传宗接代和祭祀宗庙的大事去吧。带领她好好地、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就怕没有能力做到呢。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人生婚姻是一件大事,男要娶,女要嫁,男婚女嫁干什么?就是成家立业,使得家族有绪,民族有绪,事业有绪。(署名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