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融合”说清明
清明是节气,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清明是节日,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它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的节气是怎样变成扫墓、踏青节日的呢?这里还是从“节日融合”说起。
【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早清明一两天,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清明节】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的祭扫坟墓有关。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逝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步浓重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管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手册,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手册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步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上巳节】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在魏晋之前原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所以称为“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才改在三月初三。早在商周时期,三月正是季节交替时候,人易患病,所以才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大意是到水边洗涤、晒晒太阳以消除疾病,因此形成“上巳节”,后来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三节融合】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悲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交融的传统节日。
今天的清明节,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将来,共创幸福美妙将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