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平和
一
中正平和系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所之绳也。
道教语,中正平和指的是正气。《太平经,含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北周廋信道士步虚词之曰:“中和炼九气,申子谢三元。”
“中正平和”,此后引申为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
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
现代汉语词典释:中正是指公正、公平的意思,平和泛指性情和言行温和,气氛平静,纷争停息的意思。
二
“于己能中正平和,于人可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于己能中正平和,于人可兼济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名言典故】: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意思就是,当一个人,被时代和当局所器重时,就要负起重任,就要有所作为;在不被人看中时,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甘于寂寞,修身养性,博闻强识。
赞 (0)